浅谈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时间:2019-05-13 04:51:25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课外阅读,顾名思义,指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各种独立、自由的阅读方式。它是语文课外学习中普遍的、不可或缺的形式,是课内阅读的延续与拓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佳途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外,还应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外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我们须从“兴趣”入手。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用“兴趣”“乐趣”这两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使其畅游于知识的海洋。那么,如何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调动读书的积极性,激活读书的欲望呢?
  一、故事(问题)引趣
  小学生最喜欢听故事,我常常把一篇篇幅较大的读物浓缩成一个故事讲出来,或只讲故事的一部分,或提出一个与原著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促使他们去探究原著。如引导学生读《我要做个好孩子》《鲁滨孙漂流记》等著作时,我先把这些读物缩成一个简练的故事,或抑扬顿挫地叙说,或津津有味地谈侃,或冷不丁地提问,或讲到惊险神秘之处时戛然而止,当学生兴致高昂、意犹未尽之时,我便悠悠自得地说:“你们想知道故事怎样发展,结果怎样吗?那就请你们去读读原著吧。”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再如,引导学生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我提出问题:保尔是一个可爱的人吗?为什么那么多人崇敬他?他到底做了哪些惊人的事?在教师的提问下,学生产生了探究问题的欲望,自然也对阅读著作产生了兴趣。
  二、巧借课文激趣
  课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课文教学绝不等于语文教学。课文只是个范例,学习语文应该通过课文的例子拓展开来。对此,教材中的“资料袋”或“课外书屋”就紧密结合单元主题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因此,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平时多积累相关材料,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学习了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后,推荐学生自读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进一步感受主人公对童年深深的眷念;学习课文《争吵》后,指导学生搜集与《爱的教育》中相似的例子,潜移默化地进行团结友爱、相互宽容的品德教育。再如,学了课文《草船借箭》后,问学生还想知道诸葛亮更多的故事吗?请看一看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另外,还可以结合课文介绍书中相关人物、内容概要或观看精彩故事片段,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内需。如学习了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后,介绍学生读《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等童话故事;在《草船借箭》学习中,可让学生观看其精彩的故事片段,激发学生兴趣,引发他们求知欲,这样不但使学生深入理解《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的中心,而且对这篇课文的出处――《三国演义》也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达到课外阅读的目的。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个人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感受,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我也要读一读”的行为动机。
  不管是哪一篇课文,都能找到适合学生阅读的相关读物,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除了教师向学生推荐读物外,还可发动家长、学生互相推荐好的作品,鼓励学生将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课内,并给予鼓励,以强化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满足学生求知欲望
  一般来说,小学生最喜欢紧张离奇、曲折有趣的内容。从年龄特点上看,低年级学生喜欢以图为主的动物童话故事、民间传说,中年级学生喜欢读配有插图的童话故事,而高年级学生则较喜欢以历史为题材的传记、小说。教师推荐读物时就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也可以让学生在班级中交流自己喜欢的著作,毕竟同龄孩子的需求比较相近。
  四、定期开展阅读汇报
  通过开展阅读汇报课,让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著作,谈课外阅读情况、体会,以激起学生课外阅读的欲望。此外,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情趣。如比一比谁读的书多、谁了解的故事多、谁认识的人物多,并开展各类文学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兴趣。本学期,我结合“回顾拓展”中的“成语故事”栏目开展“成语故事会”活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致极高。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还意识到,只有尽其所能为学生提供展示他们阅读成果的舞台,才能更好地鼓励学生多读书。因此,我们开展了“课本剧表演”“手抄小报比赛”“古诗擂台赛”“诗歌朗诵会”“优秀读书笔记展评”“童话故事会”等活动,让学生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活动中树立自信,培养兴趣。
  课外阅读的落实关键在于兴趣的培养,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做个有心人,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课外阅读就会成为积极主动的行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一种自觉的需要。在乐中读,在读中乐,学生的语文学习就能做到课内外完美结合。
  (责编 陈剑平)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