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言与趣的共生相长 言意共生

时间:2019-05-12 04:49:30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槐乡五月迷人的景色和槐乡孩子的美好品格。一句“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将这种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读一遍、两遍……一口气读了很多遍,到头来只有一个感觉,这篇课文太不适合自己了,于是最先我选择了退缩,无奈这条路没有走成功。“光读,你走进课文了吗?”“不妨,看看别人是怎么上的。”……我在不断地叩问自己:是呀,你走进课文了吗?文本的语言,槐乡的情调,槐花的美,槐花的香,槐乡孩子的情趣……这些你都感受到了吗?
  通过课的历练,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你走进了文本,才能走出文本,才能轻轻松松地走进课堂,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
  比勘:别人是怎么上的?
  看看别人是怎么上的,似乎是在知己知彼,其实不然;那么就是为了避免撞车,其实也不然。为何有这些的“不然”呢?因为比勘也是一个学习磨砺的过程。为此,我阅读了薛法根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给我震撼最大的不是他精妙、圆润的课堂教学细节,而是,他对语文的思考――语文课到底怎样上才能上出“语文”味呢?《槐乡五月》这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又如何上出“语文味”?薛老师的课犹如浓浓的槐花香,甚至胜如槐花香,直沁人的心脾,让人神清气爽。槐花味,语文味,孩子的情趣味浑然一体,孩子的语文素养就是这样被慢慢熏陶出来了。让我们来深入感悟薛法根老师教学中的一个精彩片段:
  师:浸在香海中,身在雪海里,那真的就叫:香―雪―海!读到这里,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槐乡的景色很美,槐花很香;槐乡的孩子很快乐。
  师:课文最后写了这样两句话。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板书: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______。)你能引用课文中的内容,将“槐花飘香”四个字的意思说具体吗?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这时候,连风打着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师:槐花飘香,让孩子们深深地陶醉了。还可以怎么说?
  生1: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中午,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
  生2: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小孩子们大大咧咧的,不时就朝嘴里塞上一把,甜丝丝、香喷喷的,可真有口福呢。
  生3: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小姑娘……
  生4: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小蜜蜂……
  生5: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有的槐花抱在一起……
  生6: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只要哪位小朋友……
  生7: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
  生8: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槐乡的孩子在你走的时候还会送……
  师:是呀,槐花是香的,心中是喜的。五月,还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板书: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______ 。)
  生1: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小孩子呢……
  生2: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小朋友临走时……
  生3: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小姑娘……
  师:你还能从课文中发现,为什么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述吗?
  生1: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这时候孩子们可以一起玩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生2: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他们可以采来槐花烧槐花饭,香喷喷,味道好极了。(众笑)
  生3: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小姑娘们都用槐花把自己打扮得更俊俏了。
  ……
  师: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用一句话写了这篇课文的意思。
  (生齐读)
  师:发现了吗?这个小节和前面三个小节有什么关系?
  生:这是一个总结句。
  师:开头的话,叫总起句;放在结尾,叫总结句。这样的句子就是文章的“中心句”。(板书:中心。)前面三个自然段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师:如果用这两句话作为开头,你们会写一段话吗?如果换句子,能围绕它写吗?
  生:能!
  师:(板书:今天是个好日子______)请你围绕这个句子写一段话。
  (生自己练笔)
  师:听听别人怎么写的,如果他写得好的,老师表扬了,你就赶快把它写到你的本子上,要学会学习。
  生1:今天是个好日子。一大早,我走进学校的大门,就有同学向我问好,我心里美滋滋的;语文课上,老师又夸我说得好,我心里更是甜丝丝的;回到家,妈妈听到我受到老师的表扬,就奖励我一元钱,我真幸福啊!
  师:今天有一元钱的奖励,真的是个好日子。(众大笑)“美滋滋、甜丝丝”这两个词用得好,好就好在今天刚学了这种形式的词语,你就会创造了!
  生2:今天是个好日子。一出门,天气晴朗,阳光灿烂。小草绿油油的,小鸟在树枝上欢快地歌唱。我们小朋友一起去放风筝,看到五彩缤纷的风筝飞上了蓝天,我们的心儿也飞上了蓝天。(掌声)
  师:最后一句话,像诗一样美!
  ……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了《槐乡五月》,今天真是一个好日子。下课。
  而读特级教师周婷婷《槐乡五月》教学实录,也是让我眼前一亮,整堂课从头到尾,以“白茫茫”“白生生”“香喷喷”“甜丝丝”“喜盈盈”“傻乎乎”等六个词语为贯穿课堂的主线,对语文的理解、感悟与运用则由浅入深,层层剥笋,实现了语言与情智的同构共生。如:
  师:槐乡的小女孩真好玩,他们不是在走路而是在“飘”呢,老爷爷、老奶奶走路会飘吗?
  生:太老了,手里拿着拐杖飘不起来。小女孩步伐轻快,所以能飘起来。
  师:你看到什么会飘起来?
  生:国旗会飘,树叶会飘,晒的衣服会飘……
  师:小姑娘怎么会飘起来呢?
  生:她身上别着槐花,头上戴着槐花,是香味在飘。
  生:她们像仙女一样飘起来了。
  师:这叫做飘飘欲仙,怎么会飘飘欲仙呢,孩子们,如果我们平时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拿着试卷往家走的时候,会飘起来吗?
  生:不会,因为心情不好,还担心爸妈责备。
  师:也就是心情愉快的时候会飘。
  生:是的,考试100分,心情很高兴,会飘飘欲仙。
  师:对,一个飘字写出了飘散的花香,飘逸的身姿,飘飞的心情。看来“飘”是有生命,有情义的。
  文字是有生命的,多好!当老师循循善诱时,“飘”字也就和孩子们对话了:第一次对话,小姑娘和老年人走路对比,轻盈的身姿才能飘动。第二次对话,“飘”字与文章意境相融,是那么完美和谐。第三次对话,“飘”字和生活勾连,有情有义,是美好的风景和快乐的心境的体现。由此可见,涵咏语言,闪现的是文学意蕴的张力。这就是阅读教学关注语言的魅力所在。作为语文教师就要练出这样一双诠释语文功力和教学理念的慧眼。教学中教师要准确判断出哪些词语的意思需要激发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自主推想;抓住哪些关键语句能使学生牵一发而动全身,并在对语言文字的玩味鉴赏中启拨学生描述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人物、事件,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怎么帮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表层,让字里行间沉默的语言呼之而出,让隐形的立体语言栩栩如生,让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旨逐渐显山露水。
  ……
  总之,读他们的课例,与其说是一种享受,不如说是一种思维的革命。他们都在极力改变惯有的思维模式,避开以抓住“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这句话整体入文的解读模式,或许这就是名特优教师的“特别”之处――在创新中演绎“本色语文”“本真语文”的真谛。
  创新:该设计有新意吗?
   如何让自己的教学设计新颖而不落俗套,固本而不失情趣。
  首先,导入――直扣问题,锁定主题,目的就是要解决文本价值取向的一个定位问题。
  课前导入,我对课后练习中“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这个问题,进行了变通――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槐乡的孩子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什么印象?其实这也是对上节课学习的一个整体回顾,孩子必然会说到“开心”“快乐”“好客”等词语,而开心、好客等都是快乐的一种表现,于是我就相机板书:快乐。
  “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快乐就是最好的注脚;快乐就是这篇文本的价值取向;快乐就是槐乡孩子情趣的彰显。
  随后进行追问: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槐乡孩子的快乐,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圈画出课文中描写槐乡孩子快乐的句子,这是一个整体入文的过程。这样,开篇不仅实现了文本价值取向的定位问题,也同时渗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其次,感悟――牵“一词”(快乐)而入“全篇”,回应“一句”(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而晓“全文”(槐乡孩子的快乐、好客等)。
  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始终围绕着“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槐乡孩子的快乐?”这个问题步步深入,通过析词品句促学生理解、感悟与赏析能力的提升。
  “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一个“跑”字,让我读懂了孩子的情趣,读懂了孩子的快乐,从哪里跑来,又跑到哪里去?“跑到槐树底下”“跑到山洼里”“跑到坡上”……学生在读到这里的时候,是能领悟到这个“跑”字的意蕴的。“多元的预设,是精彩生成的保证。”何不抓住这个“跑”字将学生带入到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去“亲自”感受一下槐花的多,美!以此感受槐花的香。
  写槐花就是为了写槐乡的孩子。槐花的多、美、香,说到底就是为了突出孩子的快乐。我是这样设想,也是这样实践的。
  文中“飘”“塞”等字眼,也与“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流露出孩子的快乐与幸福,而且都有槐花的香和美做铺垫。槐花和槐乡的孩子就是一个整体,就如同“浸”字一样,完全融为一体,情趣盎然。所以在学习完第一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后(这两处写快乐的句子很明显,孩子一找就能找到),我又设计了一个回应课文主旨的总结朗读――“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主要写槐乡孩子的好客、淳朴与大方,这些的确与快乐很难沾边,但细细拿捏一下,好客、淳朴与大方不也是一种快乐的表现吗?“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为了能让学生感悟到这一点,我相机出示高尔基的一句名言:“要让自己快乐,最好的方法就是先让别人快乐。”以此更好地感受槐乡孩子好客的快乐、大方的快乐,感受槐乡孩子那如同槐花一样美、一样香的美好心灵。
  可见,写槐花的香,槐花的美,其实也是在赞美槐乡的孩子心灵美,正如作者最后结尾所说的――“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再次回应这句话,说白了,这也是对这篇文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拔节――槐乡的槐花美,槐乡的孩子更美。
  第三,表达――立足文本语言,拔节生命精神
  读写结合是语文学习的主要特征和方法,光读不写,或光写不读,都不是语文。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琢磨着,如何进行写的训练,我也尝试参考了很多名师的做法,但在不断酝酿的过程中,我发现:既然我已经抓住了槐乡的孩子,而且一开始就给予了“定位”――槐乡的孩子是快乐的!写槐花就是为了写槐乡的孩子,槐花美,槐乡的孩子更美。何不就写:
  “做一个槐乡孩子,真______!五月,洋槐开花了______。______。”
  “快乐”必然是孩子的首选,但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信孩子会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幸福”“自豪”“骄傲”“好客”……就让孩子自圆其说去吧!让“槐乡孩子”的情趣再次放纵一下吧!放纵也是一种情趣的彰显,生命的拔节,语文素养的提升。
  几次课堂实践下来,我感觉很好,学生回应了文本,站在了整个文本的高度来表达,尽管有很多的不足,但毕竟是三年级的孩子嘛,能写一句流利的话,能把自己读书所得写下来,能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就可以了。言与趣的共生,不拘一格才最美丽。
  (责编 张亚莎)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