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中小学教师素质教育作文

时间:2019-04-11 05:19:52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随着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当下的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就必须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
  一、素质教育的决定因素是教师
  应当说,国家对中小学素质教育十分重视,大力地提倡并推广。但是客观地讲,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许多学校提出了美好、诱人的教育理念,大力倡导快乐学习,希望学生在德、智、体、美四方面都得到均衡发展。然而在大多数地方只是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或者只是说给别人听听而已,广大的中小学生作为一部学习机器的不正常状况并没有改变。正所谓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素质教育失真、失灵了。
  素质教育之所以难以推行,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仅就教师来说,中小学教师的素质不适应素质教育是一个决定的因素。
  实现素质教育首先需要架设一座桥梁。这个桥梁就是学校的教育活动,主要是教学,其中关键是学校和教师的活力和竞争力。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的问题。”教师素质是教育之本。任何一门课程的授课效应和教育教学质量在其意义上都是由教师素质决定的。不提高教师素质,素质教育只能徒托空言。
  所谓素质教育,第三次全教会上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是这样明确阐述的: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质量上层次、上境界的理想,素质教育实践是一种有理想、追求的漫长的艰苦过程。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任何的急功近利得到的只能是雕虫小技,而不会是人才的全面素质和发展潜力。中小学的教材内容是浅显的,但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能够借助浅显的教材内容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充分、自由、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者,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
  这很明显地呈现出素质教育中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然就很难实施素质教育。然而,面对素质教育的诉求,现今中小学教师的素质令人堪忧。教师素质一般停留在只要懂得中小学教材里面的内容,能口耳相传地告诉学生或搬运到学生的大脑储存库中去,就可以充任中小学教师工作了。其实这是一种简单劳动,科学化水平很低的手工劳动,所以有人将很多教师的教学工作比作搬运,将教师比作搬运工。问题是,不管这些教师们把这种搬运工作搞得多么复杂,也不是素质教育。“搬运工”――这是对目前中小学教师素质状况的典型描述。
  二、提高教师素质的几点思考
  毫无疑问,推行素质教育第一位是要提高教师的素质。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可能、有资格、有能力实施素质教育。而如何提高教师素质,这是一个常提常新的老问题,仅就素质教育而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教师要转变思维方式,改变思维定势。现今的中小学教师,大多是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走向高等院校。思维定势与成长的惯性决定了当好搬运工是一条驾轻就熟的路。学生忙于题海,教师则忙于制造题海,搞得双方都很苦很累,但却和人的全面发展背道而驰,所以广大的教师一定要率先转变思维方式、改变思维定势,要对过去的“应试”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与研究。如果教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没有切实的了解,就不会有推行素质教育的自觉行动。
  其次,培养、呵护教师的主体性。教师的教学任务不只是传授知识,还是综合性的劳动,要有主张性地加以创造。当前在岗的中小学教师在素质上可能有各不相同的欠缺,但都是表象性的问题,症结性的问题和通病在于主体性欠缺。表现为重操作、轻思考;重执行、轻批判。对别人的成果,哪怕是粗制滥造的教辅资料、参考书,不反思、不自觉,津津有味地照抄照搬。缺乏主体性的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激发自己和学生的生命活力,更不能使教学成为散文诗和精神漫游。他们是在隐形地误人子弟。
  培养和呵护教师的主体性,需要做的工作很多,这里强调两点。一是学校领导干部要先透彻地领会素质教育的内涵,端正办学思想,制定办学目标,引导教师学习、实施,更新教师的教育观,促使教师变培养只懂书本内容、只会解题的单一型人才为培养全方位、多类型的具有开拓精神、敏思好学,既有扎实的基础又有鲜明个性,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人才观;变只看分数的质量观为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来衡量的质量观;变传统教学观为现代教学观。二是要科学地评价教师和教师的工作,使其获得某些自由创造的空间和时间,获得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和机会,让教师张扬个性。
  第三,改革师范教育和教师继续教育。教育学理论认为,教师具有的所教学科专业知识是个体性知识,关于如何教得好的知识为条件性知识,具体指教育科学知识。当本体性知识达到一定水平后它的增加并不明显地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倒是条件性知识的增加更多地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我国师范教育和教师继续教育的明显弊端是个体性知识的教学重于条件性知识教学。据有关资料统计,小学的条件性知识的教学所占比重不超过25%(西方发达国家为50%以上),中学是9%(西方发达国家为35%以上)。这种体制不改革,师范教育教师继续教育所培养出来的教师必然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