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文试题审题立意|高考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时间:2019-04-10 05:17:11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题目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贵州凯里的5名母亲在2011年暑假期间,瞒着丈夫,带领11名小孩到广西南宁进行乞讨,被南宁警方抓获。民警将11名小孩移交给了他们的父亲,并送上了学习用品。同时,警方对5名涉案的母亲依法向检察院提请逮捕。令人震惊的是,这5名女子竟然分别是其中8名儿童的亲生母亲,而另外3名小孩也均是她们的亲戚。
   暑假期间,也许大多数孩子都在父母的陪伴下快乐地游玩,但是,贵州凯里的这11个孩子,却被自己的亲生母亲逼着在滚滚车流中行乞度日,令人心碎。对于这些孩子来说,童年是残缺的,记忆是扭曲的,身心的伤害也是永久的。
   请围绕上述材料,结合自己的独特感悟或体验,以“还我一个光明的童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依据材料立意与选材;②大胆运用你最能驾驭的文体,抒写真情实感,阐述独特体悟;③不少于800字。
   [审题角度]
   这是一个供料命题作文,写作时,我们必须从材料中提炼主题,确立文章的中心。然后,再围绕中心选材,构思行文。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立意:
   1. 每一对父母,每一个家庭,都要真正地去关爱自己的孩子,承担起抚养和教育孩子的责任。
   2. 教育之责大于生养之恩。
   3. 国家和社会要加强现代社会中公民的家庭责任意识,时刻关注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养教问题。既要给予他们生活上的扶助,更要维护他们受教育的权利。
   [审题误区]
   1. 有的考生看到这类作文命题,往往只注意到题目,只考虑到围绕题目进行立意选材,而忽略了对材料的认真解读。于是便有仅仅局限于“呼唤父母的关爱”这样的立意,显得过于肤浅和狭窄。有的甚至偏离了材料中所隐含的观点。
   2. 有的考生误把材料看成论据,大段引述,结果导致论证就事论事,不深入,论点也不深刻。实际上,文题所提供的材料只是一个引子,目的只是为了引出文章的论题。
  
   题目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1年7月,如果你曾路过北京王府井地铁站A入口,也许能够看到一个矮小但还算结实的小伙子手撑在地上做标准的托马斯全旋,围观者拍手叫好。
   这位小伙子就是曾经的大学生运动会冠军张尚武。在他的面前还摆着两张照片,其中一张记录了他和队友在大运会上领奖时,向观众致意的辉煌瞬间。照片虽然陈旧模糊,但仍可见他笑容灿烂。身边是几张大众非常熟悉的面孔――奥运会冠军杨威、邢傲伟。
   倒立、托马斯全旋等他无比熟悉,曾用来为国争光的动作,最终只是他受伤退役后在街头卖艺的资本。靠着这些一看就很专业的“表演”,张尚武能间或得到一枚、两枚的硬币,或五元、十元的钞票。
   要求:①围绕上述材料,提炼观点,进行阐述;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不少于800字。
   [审题角度]
   写新材料作文,关键在于审读材料、理解材料的内涵。考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立意:
   1. 无论生活给予我们多大的挫折、磨难,只要有一颗坚毅执著之心,努力进取,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2. 人生坎坷,世事无常。活在世上,要学会适应社会,学会自立自强。我们在面临生存环境发生改变时,要及时调整心态,顺势而变,掌握独立生活的技能,而不是一味地嗟叹社会对自己的不公。
   3. 政府应该尝试从另一方面对弱势群体进行人文关怀,通过各种方式教给他们生存的技能,而不是简单地进行救济。
   4. 社会应该给弱势群体提供一个较好的生存环境,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他们能够像大多数人那样自立于社会。
   [审题误区]
   1. 只看到材料的表面,而没有去挖掘材料所蕴含的深意。材料所写的是张尚武作为大学生运动会冠军,受伤退役后,只能在街头以卖艺为生。于是,有的考生就针对这一现象就事论事,使得立意不深刻。
   2. 审题不清,导致没有按照规定的文体写作。要求中的第一点是“围绕上述材料,提炼观点,进行阐述”,这实际上是对文体进行了限定,要求写议论文。
  
   题目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一些地方盲目地发展经济,过度开发土地资源,乱砍滥伐森林,导致在南北不同的地区,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了北方沙漠化极为严重的现象,而近些年,南方又出现了严重的石漠化现象。这一切,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请结合上述文字,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审题角度]
   我们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立意:
   1. 敬畏自然。大自然是最公平的,你给予它和风细雨,它就回报你花团锦簇;你给予它惊涛巨浪,它便让你伤痕累累。面对自然,我们不能总想着如何征服,相反,应该对它心怀敬畏。
   2. 爱护环境。在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要时时刻刻注意保护自然环境,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自身做起。
   3. 严格执法。政府和社会大众,要加大对企业的执法和监督力度,对那些严重破坏自然环境的现象绝不纵容。
   4. 唤醒民众。对广大民众加强环境保护的思想教育,倡导人们更好地去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审题误区]
   1. 错误地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做话题作文的材料对待。有的考生不注意审读材料,认为所写内容只要与材料相关即可。于是只围绕“环境”或“自然”去写,脱离了材料所包含的角度、提供的情境。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对作文内容的限制远甚于话题作文,若写记叙文,必须根据材料提供的情景写人叙事;若写议论文,必须依据材料所包含的角度提炼观点,发表见解。
   2. 没有审清题目中的要求。有的考生认为作文不限文体,就随心所欲地去写,结果写成了“四不像”。很多作文题虽然不限文体,但是我们所写出的作文一定要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还有的考生没有注意到“诗歌除外”这一要求,为了求新,写成了诗歌。
  
   题目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於陵子・人间》中有一个故事:中州有一只蜗牛想振奋起来干一番事业,却又时时责备自己软弱无能。它想向东攀登泰山,计算了一下要走三千多年;它又想向南去跋涉长江、汉水,计算了一下也要走三千多年。再想想自己的寿命,不过朝暮之间而已。于是不胜悲愤,枯死在蓬蒿秆上,而被蚂蚁嘲笑。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角度]
   要想写好这篇文章,首先必须充分理解这则寓言所蕴含的寓意。它所揭示的问题具有普遍意义,那就是在广袤而永恒的大自然面前,一个人的努力是微不足道的,谁也无法去改变自然规律;在匆匆而逝的时间长河里,人类常常感到无能为力,谁也不能阻止时间的流逝。对此,人们往往采取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感叹“人生如梦”的消极避世思想;另一种是顽强拼搏的积极入世思想。材料是借蜗牛的行为,从反面向我们阐明了“在不可抗拒的命运面前,应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这一思想内涵。
   在理解了材料的内涵之后,我们就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立意。从材料来看,虽然写的是蜗牛确立了不切合实际的理想,无法实现,最终悲哀地死去,但我们可以从积极的方面进行立意:
   1. 要树立符合自身条件和客观实际的理想。
   2. 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境和磨难,要拥有强大的精神信念。
   3. 远大的理想要与实际行动紧密结合起来。
   [审题误区]
   1. 不能深入地理解寓言的寓意,从而对材料的内涵挖掘不深。有的考生由蜗牛因为理想不切实际而悲愤死去,引申到人类自身,思路固然正确,但如果立意仅仅局限于这一层面,就显得较为肤浅。
   2. 无法将材料与现实有力地结合。有的考生仅就材料内容进行分析,不能很好地联系现实生活和切身经历,导致论证缺乏力度,说服力不强。
  (作者系安徽省界首市顾集中心学校教师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