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高考择优录取 高考补录择优录取

时间:2019-04-11 05:14:11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摘 要] 高考择优录取原则是我国考试制度中一项重要的原则,自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录取方式也不断变化多样,但是自始至终择优录取都是高校最重要的录取方式,为我国高校选取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但是我国高考择优录取在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改进。只有不断改进问题,择优录取才能真正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择优录取;合理性;弊端;建议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04X(2012)04-030-04
  
   《国家中长期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完善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和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作为多元录取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录取方式,择优录取一直受到大家的关注。
   邓小平在《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中提到:“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这是我国第一次将择优录取这个词用于教育招生政策上。我国高考择优录取的原则推行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我国在节省人力物力的情况下为高校选取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促进了我国教育的发展。
   一、中国高考择优录取的现实合理性
   择优录取是当今社会的基本生存法则和一般的基本规范,在招生考试中实行择优录取的原则,是我国招生考试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现实合理性。
   1.高考择优录取是我国现实国情的必然要求。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社会又正处于转型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处于大发展之中,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化阶段步入大众化阶段,人们在满足了物质需求后又开始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然而,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对教育的投资却相对落后,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这就必然要求在招生上有所筛选和淘汰。另一方面,面对人们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有的人从追求读高中到要求读大学,而那些读大学的人们开始要求读好大学。
   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有待提升,而教育机构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因此只能实行择优录取。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就意味着不可能人人都能受到教育,只能采取淘汰式的选拔制度,来满足部分人的需要。另一方面,教育资源在数量上不仅有限,高等教育机构在质量上也是有高低差别的,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进入好大学深造,在这种情况下,也只能实行择优录取,最优秀的进入好大学深造,相对差的,进入稍微差一点的学校学习。所以说,无论从教育资源的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只能采取择优录取的方式,这是符合我国现今国情的。
   2.高考择优录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市场经济要求我们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遵循竞争规律,而且择优录取很好的将公平与效率有效地结合起来。由于我国是考试大国,我们只能依靠这种统一的考试,统一的录取方式来选拔人才,在进行录取时,为了提高效率,只能是凭着择优录取的方式来筛选人才,因为择优意味着一个人能力的强弱。所谓教育效率,就是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间的比率,它是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的比较,一句话,它是教育投入与其所实现的目的之比。它所要说明和揭示的是在教育资源总量给定的情况下,如何使教育的收益最大化的问题,追求的是在总的教育资源固定的情形下,何种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与教育的实施能够使教育的收益最大化。
   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很有限,在有限的资源下,我们只能通过择优的原则选取相对优质的对象来接受高等教育以获得收益的最大化,虽说不能保证以后收益的最大化,但是我们却能保证最初选拔对象的一个相对的优质。在招生考试过程中,首先每个适龄青年都不受家庭出身、财产、宗教信仰等外在因素差异的影响,都可平等地参加高考,都具有平等的竞争机会。然后是在选拔的过程中,完全按照预定的程序,选拔的标准就是高考的成绩,所有考生都享受这样的原则。这种起点的公平和录取过程中的公平都说明了择优录取方式中所体现出来的公平原则。公平与效率之间并不是一种绝对对立的关系,它们之间应该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没有基本的质量、效率的保证,那种普及教育的公平原则只能是表面的、暂时的,而没有了教育的普及、公平作为基础,提高教育的效率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教育效率的提高可以推动教育的普及,而教育的普及又可以促进教育效率的提高,择优录取的招生方式就很好地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的有效结合。
   3.高考择优录取是促进个人发展的必然形式。现代大学教育仍是稀缺性的公共资源,其获得也只有通过竞争方式才能实现最优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同时也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原动力。人类在蒙昧时代主要是凭借体力参与竞争,但在进入近、现代后则更多依靠的是智力,而考试就是文明社会的主要竞争方式之一。通过考试择优录取是各国的普遍做法。这种考试就其类型而言应当属于选拔考试。这类考试由于其宗旨是从同类被考中择优,所以被考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淘汰率也比较高。考试环节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录取环节了,录取结果完全是由考生分数的比拼决定的。
   择优录取,必然导致竞争,竞争的激烈要求人们必须进行改进和创新。对于学生来说,择优录取,要求他们必须不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才能在考试中鹤立鸡群,才不至于被淘汰;对于学校来说,只有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质量,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这样才能录取到优秀的学生。择优录取的录取模式,自发地形成了一种竞争机制,要求人们自觉地去提升自己,去适应这个竞争的机制,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学校质量的改进这些自觉地提高都大大促进了我国教育的发展。
   二、中国高考择优录取存在的问题
   《纲要》中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可是高考择优录取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使得高考择优录取这一录取方式在当今社会背景下遭受到了严重的考验。
   1.高考择优录取过程中的不公平。择优录取过程中区域之间的不公平。择优录取用同一标准衡量和证明个人的某方面水平后,选取水平高的,追求考试的公平就只能“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全国所有的考生按照相同的分数线参与录取。但是我国实行分省定额录取的办法,招生指标的划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省分数线的高低,这就使“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形式公正原则受到很大的挑战。录取地方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优先录取的标准往往倾斜于本区域的学生,录取的本区域的人数也多,而对于外区域外省的人却往往把优先录取的标准订得很高而且录取人数的比例远远少于本区域,这就造成了不同区域之间不能享有平等的录取机会。这种情况,在不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表现的最为突出,造成了区域之间的教育质量、资源、生源等等方面的两级分化,造成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得更大,最终不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
   择优录取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不公平。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统一高考,一年一次,但是在录取的过程中,由于教育的资源、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等等因素,使得择优录取在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例如,同一次高考,同一张试卷,不同省份录取线相差100多分,在北京、上海进重点大学的分数在别的省可能进不了专科。农村学生获得录取率的机会更是大大少于城市学生,因为农村学生的教育资源本身不如城市学生,在录取过程中,农村学生的录取分数线往往高于城市学生,这就进一步导致了不公平。
   2.高考择优录取过程中的监管缺失。择优录取带来了许多竞争,但同时也滋生了许多“腐败”,为了能在择优录取的模式下进入一个好的高校,许多人“暗箱操作”,不优照样能上好大学,而那些优秀的可能无意中就被淘汰掉,择优录取成为了一纸空文。这是监督择优录取机制的缺失,没有一个合理科学的机构来监督招生操作的过程,所以往往出现许多漏洞,导致教育的不公平,滋生腐败、贪污的现象,败坏教育风气。与此同时,各省录取的分数线不一致、加分政策的不统一以及高考移民的现象,都导致择优录取时无法做到真正的公平,反而引起了许多许多的不平等。大学招生体制不仅涉及高等教育资源分配,更会对人们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这意味着其改革必然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因此我们必须做到公平公正的去通过择优录取来分配教育资源,在公平中进行竞争。
   3.高考择优录取导致片面发展。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校的特色。由于择优录取在操作过程中,出现过度重视分数的现象,这就误导了学校对于自身发展的定位,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是指脱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把基础教育办成单纯的升学教育,以升学为唯一目标而采取的违背教育方针、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错误做法。有的中学由于指导思想不明确,片面追求升学率,最后变成惟教科书论;学校成为考试地狱,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创新;同时,各个高校在择优录取的过程中,只注重分数,忽视学生的整体素质,不能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而选拔相应的人才,最终导致学校片面发展。
   学生过度重视分数,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录取和考试是直接挂钩的,学生为了能获得录取的指标考取好大学而只顾埋头学习、考试,忽视自身其他方面的发展,忽视自身的实践锻炼和自身的素质,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而且择优录取使学生变得更加功利化,学生之间的关系会因为分数而变得漠然。择优录取的操作不合理,最终会使得择优录取变得僵化,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所以高考择优录取在实施过程中,容易使人陷入误区,易使中学、高校、学生都陷入片面发展的境地。
   正是我国高考择优录取过程中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得我们思考:如何将择优录取在实践中真正的实现,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证明其存在的合理性。我们必须不断改进择优录取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配合我国的高考考试制度,将有效的考试制度和合理的录取制度相结合,我国的高考才能不断改进,不断实现人才的选拔,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
   三、改革我国高考择优录取的建议
   在我国现有的社会经济水平上,实行择优录取的招生制度是一种有效的录取方式,但是现今择优录取机制还存在着上述诸多的问题。我们必须最佳地利用择优录取这种方式,才能将择优录取真正的落实到实处。
   1.保证择优录取过程中的公平。保证择优录取过程中的公平,不仅要做到区域之间的公平,还要做到学生之间的公平。要求各省市在设置录取分数线的时候,要尽量做到公平公正,打破区域之间分数差距过大的局面,录取时不能只一味地向本省市倾斜。全国实行统一招生制度时要考虑到各区域之间的差别,注重公平,缩小各区域之间录取分数线的差距,对于偏远地区的各省市,应该给予适当的照顾;对于农村学生不能用偏见的[光去录取,而应该尽量让他们和城市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择优录取过程中的公平需要法律制度的支撑,有关部门应该设置促进公平的程序来保证公平,比如限制各省对本省学生设置过低的分数线,防止学校对偏远地区设置过高的分数线等等这些措施。择优录取的公平需要各方面共同的努力,需要学生、学校、社会、政府等各界严于律己,互相监督。
   2.加强对择优录取过程的监督。择优录取的一大障碍就是其操作过程中的不公平及腐败现象,择优录取的腐败导致生源质量的下降,同时导致不公平,社会危害极大。这就要求加强择优录取过程中的监督,在不影响学生信息保密及录取机制的操作保密的情况下尽可能实现录取信息的公开化;政府应该设置严格的监管机制监督录取过程,对于徇私舞弊的行为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录取与监督应同步进行,尽量杜绝录取过程中的舞弊;同时,保证监督机制的多样化,不仅政府部门设置监督机构,要求有专家、学校、社会、学生甚至家长参与的监督,多样化的监督有利于保证监督渠道的多样化,这样就更加能保证纪律,实现录取过程中的透明公开化;同时也需要择优录取机构在实践过程中的自律,用严格的要求来监督,本着“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原则,真正的为国家、为学生、为社会服务。
   3.实行多元录取机制促进全面发展。择优录取的概念要求的就是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将分数作为择优录取的惟一标准。但实际上,在我国大学招生过程中,还是“惟分数论”的择优录取,分数决定了一切,曲解了择优录取的真正含义。所以我们在操作过程中,应该实行先按分数录取,然后进行综合素质的考察。在按分数录取的时候,应该适当放松分数的限制,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进入综合素质考察的环节。在考察综合素质的时候,第一要考察学生档案材料的真实度,第二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考察,即对学生进行面试,一方面是考察学生是不是适合自己学校,同时对学生报考的专业进行提前辅导,避免学生盲目报考,报考不适合自己的专业。另一方面,考察是不是适合学生自己所选的专业。对分数和综合素质的考察,增加了择优录取机制的难度和费用,这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择优录取。采用灵活多元化的录取方式进行录取,这样就实现了整体性与个性的统一,在国家统一招生制度的政策下关注学校的要求和学生的个性。高等教育招生时实行的是全国统一招生制度,学生进行的是统一投档。只考虑了录取的统一标准化,忽视了学校和学生的个性化。大学教育机构没有有效的招生自主权,学生自己在投档的时候也相对盲目,没有综合考虑自身的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应该给予学校适当的择优录取招生的自主权,录取适合自己学校的学生,而不是盲目接收学生。
   择优录取是我国现今最重要的一种录取方式,也是最有效的一种录取方式,我们不可能完全取消,即使在自主招生制度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我们依然要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提到的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这五种录取方式中的择优录取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一种录取方式,因为它最大程度地满足了我国现实的需要,最符合我国现有的国情,但是面对其在实践中的问题,我们也要不断加强改进,真正做到择优录取,为国家选拔优秀的人才,让学生真正的物尽其才,在有限的资源下,公平地接受教育
  
  [参考文献]
   [1]杨学为.中国高考史述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2]刘海峰.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汪国培.略论基于公正理念的高考招生制度改进[J].江淮论坛,2007,(6).
  [责任编辑:李 敏]
  
  A Brief Analysis of Selective Admission in Gaokao Recruitment System in China
  ZHAN Jia-yi
  (College of Education,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China)
   Abstract: Gaokao, the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China, resumed since 1977 and now undergoing a wide variety in its talents searching methods, has always adhered to the principle of selecting talents on the basis of competitive merits. The policy of drawing the best candidates has long been an essential guideline for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which has spotted a great number of outstanding examinees for the state. However, a lot of problems still exist in the manipulation of enrollment policies, which require more attentions from us. Only when the problems are solved, can the competitive selection policy exert on favorable effects on the advancement of edu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selective admission; rationality; disadvantage; suggestion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