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朗读指导【散文教学中的朗读设计与实施】

时间:2019-04-12 05:06:28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摘 要: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散文因其文体特点更需要朗读。文章意在探讨散文教学内容中朗读设计的确定和实施策略及一些反馈纠正策略。   关键词:散文;朗读;设计;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4-081-2
  
  一、朗读设计的确定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成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是朗读者在思想感情的支配下的规整的说话,朗读中思想感情始终处在活跃状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有感情朗读。由此看来,情感是灵魂、是动力、是有声语言创作的不竭源泉,而声音只是外在的形式。真正的朗读要做到:理解作品――具体感受――形之于声――及于听众。如果说,理解作品,具体感受,这些属于有声语言创作过程中的内部技巧,那么,形之于声,及于受众,应该就是语言表达的外部技巧。对于一位语文教师来说不仅要能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还要在指导朗读中遵循学生的认知,巧妙地渗透指导方法。
  (一)理解作品,具体感受
  要读好一篇散文,首先要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刘勰《文心雕龙》)任何一篇好的作品,字里行间都注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我们在朗读课文时,要认真理解文章的内容,挖掘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驾驭文章。
  有感情的朗读中的情包括:情绪,情感,情境。在朗读前要充分的调动情绪,激发情感,进入情境。那么如何做到有情,有感受呢? 这就需要有一个理解感受的过程。只有对文章有了具体深入的理解,才会有自己的具体感受。理解是包括划分层次,提炼中心,了解背景,确定主题,明确基调等。
  朗读前,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字背后所表达的情感:如联系上下文指导朗读、故事背景的插入、抓重点词语、语言的品析指导朗读、展开想象指导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指导朗读、借助电教多媒体指导朗读等多种方式都可运用。
  (二)行之于声,及于听众
  好的朗读仅靠朴素的感情和良好的愿望也是不行的。朗读者对作品具体深刻的感受要通过一定的声音技巧才能表达出来,被听众所感受。朗读是一门艺术,有着专门的技巧,其中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但现实课堂上发现老师们在朗读指导中对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外部技巧的理解都有一些偏差,造成了指导朗读的效果差,效率低。
  1.停连:朗读中所说的停连是停顿和连接,文字中没有标点符号,需要休止、停顿的地方叫停顿;文章中那些有标点符号而不需要休止、停顿的地方就叫做连接。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句式简单,短句偏多,停顿不宜过长,短句间的停顿不应断气,要有连续。当然标点符号只是一种书写符号,而在朗读中哪些地方该停,哪些地方该连,是完全按照表情达意的需要进行的,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灵活掌握。
  2.重音:朗读时,对那些重要的、主要的词或词组,要着重加以强调,以便突出、明晰地表达出具体的语言目的和具体的思想感情。这些着重强调的词或词组,就是重音。重音是强调,但不一定重读。重音的使用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突出语句目的的中心词;体现逻辑关系的对应词;点染感情色彩的关键词。带着重号的是需要强调的词,如果仅一味地重读,听起来就非常生硬。我们可以通过停顿、延长声音等方式突出强调重音,听起来就很自然、舒服。如《海燕》中:“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第一个“遮不住”可以以声音的延长来强调重音,引起读者的注意,而第二个则要读的重而肯定,以表现绝对的肯定与自信。
  3.语气:我们平常说的语调指句子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其中以结尾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主要有以下几种:高升调、降抑调、平直调、曲折调。而语气是指语言文字具体的感情色彩和分量,是指这一句的感情的具体的变化。语气的色彩,简言之,主要指语句所包含的喜怒哀乐,欲惧爱憎等态度和感情。
  散文语言自由、舒展,表达细腻生动,抒情、叙述、描写、设计相辅相成,显得生动、明快,对不同语体风格要区别处理。叙述性语言的朗诵要语气舒展,声音明朗轻柔,娓娓动听,描写性语言要生动、形象、自然、贴切;抒情性语言要自然亲切、由衷而发;议论性语言要深沉含蓄、力透纸背。朗诵者应把握文章的语言特点,恰如其分地处理好语气的高低、强弱。
  4.节奏:节奏是思想感情起伏所造成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句子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快中有慢,强中有弱,轻中有重,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纵控有度。节奏的基本转换形式: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欲停先连,欲连先停;欲轻先重,欲重先轻;欲快先慢,欲慢先快。在朗读及指导中如能较好地把握节奏的基本转换形式,把握节奏的快慢、急缓,力求真切地把作者的“情”抒发出来。恰当的朗读能使节奏和谐,而掌握了节奏又能读出正确停和抑扬顿挫的语调,给予人以乐感。
  散文虽然不像诗歌那样有规整的节奏和严格的韵律,但是也讲究节奏和韵律美。散文的局部和某些句子也有对称结构。例如《浪之歌》:“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的脚下。”在朗读时,我们可以用相同的语调来读这对语句,使文中的韵律美表现出来。
  最后,朗读中一些颤音、笑音、泣音的适当处理也会给朗读以润色的。
  在平时的朗读教学指导中,教师只有正确地把握朗读的外部技巧,合理地组合使用,并适时地点拨、渗透,朗读指导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朗读设计的实施与反馈纠正
  下面简单地以《春酒》为例谈谈如何巧妙渗透指导方法,及时反馈纠正,指导朗读。
  1.理解作品,把握基调。
  在诵读时要先定下作品基调。因此,了解背景为“有感情朗读”定了基调。散文总是从作者主观视点来观察世界万物,从中有所感悟,于是有感而发,抒发自己的感想。《春酒》初读完课文就基本可以确定文章的基调,应该是对童年、对母亲、对故乡的深沉怀念。在朗诵时教师要用中等的速度,柔和的音色,一般用拉长而不用加重的方法来处理强调重音。
  2.品词析句,巧抓关键。
  在指导朗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文章的眼睛,抓富有表现的词语,渗透技巧。如品读《春酒》中“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一句中“也“字的妙处。可以让学生把此字删掉,再读一读,体会区别。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孩子的调皮天真,对八宝酒的痴迷和回忆纯真童年的甜蜜陶醉之情。此刻顺势指导朗读:那么“也”字就读得清楚明白,拖音强调,以表现陶醉之情。朗读的技巧(重音)就在这品析词句中自然而入。
  3.发挥想象,再现情境。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辅助,让学生想象文章的画面,以获得切实的体会,感受文章的感情。如“其实我没等她说完……已经不知道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先让学生通过借助生活的积累想象画面:调皮机灵的小女孩跟在母亲的后面,趁母亲一不注意就把伸进杯子里舔舔,偷偷瞥瞥母亲,没有发现,一脸的坏笑,再伸出手指头……接着,教师再借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课件出示硕大的酒坛边,小小的酒杯放在桌上,孩子躲在母亲身后,调皮地舔着手指头。教师稍做技巧提示:“偷偷”、“好几回”、“多少个”等关键词要语气上扬,拖音强调,读出孩子的调皮机灵,令人忍俊不禁。 学生有了这样的情境触发,读来自然饶有情味。
  4.多种方式,灵活朗读。
  指名读,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读,齐读,带读,配乐读。多种方式可以具体灵活的采用。初读时可以齐读,指名读。读到“小蜜蜂似的”、“小酒仙”、舔指甲缝等关键句时要让学生多人试读,直到读出情味来。读第二节可以分角色朗读,一人读旁白是以“我”的语气,读出调皮机灵,一人读母亲的话,要读出温柔亲切。最后分析完文章后配乐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定能让学生对文章的感受进入到更具体可感的情境之中,有更深刻的体味。
  5.示范朗读,引明方向。
  范读,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朗读指导的方法,可以是录音示范,也可以教师示范。散文尤其像此篇文章,非常适合女教师范读,课堂上女老师亲切柔美的声音,有感情的朗读,定会带领学生进入到文章浓浓的情思之中。学生的模仿力较强,学生通过听示范朗读对语音、语调,重音、停顿、节奏这些技巧由模仿到逐步有了自我感悟直至最后形成能力。
  运用以上的四种方法,使这首诗的朗读指导不仅抓住了“情”,还力图让学生掌握了简单的朗读技巧,学生在感受语言及意境之美的同时,也培养了其热爱朗读的兴趣,并在有感情诵读中悟情,生情,入境,从而让朗读指导“虚”“实”并用。、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优良的设计还是要根据学生的当堂反馈及时纠正。
  1.对于一些风格含蓄的散文,不宜直接进入具体的朗读指导和训练,建议在完成作品思想感情的细致品析后再进行。如鲁迅的《雪》。
  读散文,听散文,似乎是跟着作者去看去想,最终和作者想到一块儿去。因为是一个看,想,感悟的过程,所以散文朗诵的基调一般是平缓的。没有太大的起伏,即使是在作品的高潮,也不会像演讲那样异峰突起,慷慨激昂。但也有些文章需要慷慨激昂的热情,表达感情强烈而炽热。如《安塞腰鼓》、《海燕》。
  2.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句子进行朗读体会,要让学生有自己的体悟,可以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在小组中朗读,讨论,体会会比教师直接的灌输更深刻些。
  3.在学生始终难以较好地进行朗读处理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朗读示范。
  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出于课堂教学时间紧张的考虑很少范读;或是对自身朗读水平的不自信,即使范读也是使用朗读带或录音;又或是只让学生一个个、一遍遍的读,做些评价,就算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也是敷衍了事。却不知,教师的朗读,尤其是在学生的朗读遭遇瓶颈时,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指导,效果立竿见影。
  [参考文献]�
  [1]张志云.《以声演文,以诚会人》.《中学语文》,2010(18).�
  [2]叶刚.《“读”占鳌头,“声”动课堂》.《小学教学设计》,2008(13).�
  [3]王麦霞.《让诗韵诗情弥漫在散文教学中》.《新课程学习(中)》,2011(01).�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