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历史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师的主导地位

时间:2019-04-11 05:20:26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把握历史教师的主导地位,不是满堂灌取代学生的自主与思考,也不是放纵学生、天马行空的失控教学。准确把握历史教师的主导地位就是按教学目的,在学生表现的三种时态里,适时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最优化。具体论述如下:
  一、学生的兴趣未浓时
  如何引导学生主体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我认为应抓住以下环节:
  1. 以情引趣。所谓情感,是人们根据某种价值标准去评判某种人、某种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教师以自已真挚的情感去感染和打动每一位学生,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共呜。要达到这一目的,我认为应抓好两个开头。一是讲好每学期的第一节课,每个学期的开始,学生对历史新教材都有一种神秘感、一种渴求感,这是教师主导学生兴趣的最佳时机。历史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同欢乐、共成长,由知识本位向人本位转变,这就需要“随机应变”,因文而变,在融会贯通文史地政多学科知识及多媒体导读手段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历史课文内容涉及语文、政治、地理、美术、经济、文化甚至数学的比例尺、量度、时间换算等各个方面,从学习这些知识的各自用途出发,联系社会生活教育和引导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学好历史、借鉴历史、运用历史经验把握人生的重要意义。在这个认识过程中,教师的积极性自然变成学生的自觉性。二是抓好每节课的“导入”。“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以学习本课的内容、目标、意义相联系,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重点难点是什么。这样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学起来感到快乐,从而达到乐学的境界。此外,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自己准确而丰富的表情、亲切生动的语言、仿古道具以及恰到好处的动作等,调动和强化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学生被感染和教育了,就会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 幽默激趣。我的历史课堂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幽默,这被历届高中、初中学生赞不绝口。幽默需要智慧,不是单纯的搞笑。幽默可以调动课堂气氛,避免“老古董弹老曲”呆板的感觉,形象愉悦地帮助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导学的语言注重幽默、简明的同时,更要亲切有鼓励性,教师兴致勃勃,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无法不听、不读历史。思想有开放性,教态挥洒自如,风趣儒雅,或配以仿古道具,或请学生上台示范,把历史演活。当然,教师还要能调动新课程历史资源,通过联想使学生的思维放在广阔的历史天空下奔驰,扫除历史知识陈旧的感觉。虽然我们不能像美国中学教师那样上历史课:师生拿水枪在宽敞的课室里对冲,体验美国独立战争、黑人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但可以依据课文内容特点设计仿古动作表演,通过表情、手势、语言、道具、点讲技巧的组合,改变“老古董”、“呆板”的旧历史教师形象。再如,学习大清王朝内容,我有意联系《宰相刘罗锅》、《乾隆皇帝下江南》等清朝系列电视剧里的幽默语言,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听课兴趣大增。
  3. 设问竞趣。例如,为什么称炎黄子孙?为什么称华夏?为什么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不是长江?为什么“东突厥”恐怖分子在新疆活动?为什么三大宗教已存在2000多年而没有衰灭?为什么中国地图从古到今变化很大?为什么中国人属称“汉族”而不称“夏族”、“秦族”……每堂课都依据教学内容难点设问,采用多种形式机动导入,把历史内容弹奏得拨动学生的心弦,师生共鸣。如,故事导读、新闻导读、历史电视剧导读、风俗习惯导读、时事政治导读、名人名言导读、流行歌曲导读……以此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确实有社会现实意义,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课文是回顾性表述,学生一读感觉陈旧,比较枯燥,又无法亲身经历或用实验演示。我就运用口才,把语言艺术充分体现在历史课开头提问及解疑过程中,讲活历史材料,创设意境。当然,有时要找道具表演配合,提问学生更好,如找旅游时带回的兵马俑泥塑讲秦始皇统一中国;讲“三国鼎立”时先唱吟电视剧《三国演义》序曲或背诵该小说卷首诗“滚滚长江东逝水……”以此烘托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入神。
  另外,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史料图片、录音、多媒体录像、电影等条件辅助历史教学,动员学生参加学校“周末本土历史研究兴趣小组”活动,考察当地宗庙古迹、烈士陵园、纪念馆、博物馆,组织学生走访调查英模、重大事件见证人(老史学工作者、老红军、文物考古者),并写成作业。节假日向学生介绍历史名著,回校准备教师提问。这样,近距离领悟历史发展对社会的深刻影响,培养了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能力,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还根据课文的内容,旁征博引一些历史典故、传闻或现实生活中的风趣事例讲课提问。例如,讲女皇武则天,我从电视剧《武则天》里一些歪曲历史事实的搞笑荒唐情节反问,激发学生想进一步了解她,再引出“武则天使唐朝继续发展”的肯定评价,又加深了学生对武则天的正确认识。
  二、学生的理解未深时
  教师在主导学生认识历史人物事件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历史课文,培养学生自学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引导学生阅读历史课文,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课前阅读即课前预习或自学历史新课知识,它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习新课的准备阶段。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初步了解课文的基本要求和知识点。二是课外阅读,我经常布置学生在周末或节假日,考察与课文有关的文字材料作业,例如历史文物、历史博物馆、名胜古迹、历史人事遗址、电视历史剧等范围的文字,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养成读书与考察的习惯,把历史学活。三是课堂朗读方式,视课文内容而灵活多变。例如,全班齐读新课文的开头导语,然后,我提问并点解关键词,引出课文学习重点,强化重点知识的掌握。对课文里重要结论、诗词,可指挥学生个人轻读、男女轮流朗读、分组朗读或点名朗读等,给学生表现机会,锻炼学生的主体意识,熟悉课文内容,加深理解。新课程内容显示了自学的重要性,教学中心不是“灌注”而是“导练”,教师要设计问题,指导学生自读自练,能巧妙安排授课环节的讲与多媒体的衔接,课件制作富有归纳散发性,以点带面,把握整堂课运作,使自主不变成主流,合作不流于杂乱。
  任何教育改革都有局限性,要学生读透、理解并掌握历史课本内容,还是需要教师的点拨。渗透新理念,结合学生素质状况,穿越历史与现实的天空,把“老调”新弹。如:导读――自读――释读――练习的教学思路,在导读环节诱发学生兴趣,巧设现实易见易闻的事例做问题,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找史因,进入主动性学习角色,达到教学目的。
  结合课堂实际情况,我还采用以下手段主导学生对史实的理解:(1)充分运用形象、直观、艺术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展示、小黑板、手写漫画等,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求知的主动性。(2)将历史中的一些人、事、朝代、国名编成歌谣竞赛,提高理解效率。
  三、学生的关联未通时
  主导学生对历史人物比较、前后事件的关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基本史实是相互联系的,有系统的、有规律的;二是各种类型的历史知识存在自然的联系。表现为横向和纵向两种: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它表现为某一历史阶段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都是密切联系的,这属于一种横向关系,如讲中国古代史,可按时间顺序将历代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战争、兴衰以及重大影响的人物加以比较联系。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方面看,自然呈现上下继承性,这属于一种纵向联系,如讲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科制举,就可引导学生了解其对隋唐以后政治制度发展的影响。
  我的历史课中“纵横”概念指的是:纵即历史的时间顺序,事件人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横即历史过程每一段重点、异同点。主导学生运用正向思维、比较法、归纳法、质疑法等来分解综合历史知识。比如:讲“光武中兴”时,要引导学生找原因及作用;又如:考虑为什么都是统一中国,但每个皇帝的功过结局却不同。讲“商鞅变法”要推理今日改革开放内容;讲中国历史事件要联系同时代的外国情况,加以比较关联。
  各种历史事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在相互联系的状态中,如何主导学生对史实的关联,是个方法问题。引导学生主体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可以把握知识的体系和内在联系。我的做法是:⑴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应用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进行教学,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方法去探索问题的真谛。⑵教会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注意知识的内化吸收。整理的过程就是知识强化、内化的过程。就课堂教学而言,按知识的内在逻辑,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层次来整理知识,教师要做表率。我已经习惯每堂课都有“重点必记”,把重点知识与重点考题关联讲解,学生也会受影响,养成自己动手整理学习笔记的习惯,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达到融会贯通历史知识的境界。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中,适时准确把握好教师的主导地位,对提高学生主体认知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中考乃至高考总分成绩,有着战略意义。客观上,也有利于提高中学生主体综合素质。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