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时间:2019-06-09 04:50:56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一直是中学物理教学的薄弱环节,同时也是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工作有利于深化素质教育,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意义重大。    一、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原则
   (一)教学的科学性原则
   教学的科学性是进行教学衔接的保证,特别是初中教师更应注意。刚接触物理的学生会有较高的兴奋性,较强的新鲜感,很容易引起先入为主的现象。如果对教材内容过于简单化、庸俗化,甚至歪曲了科学知识的本意,学生一旦形成错误观点将很难予以纠正。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要求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理解教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始终贯彻这一原则,使它成为教学衔接的纽带。例如:在学习摩擦生热的原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冬天人们常用摩擦两手来驱寒,砂轮打磨物品时会溅出火花等生活事例,到了高中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摩擦力会做功,机械能一般会减小了。(因为其中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了)。再比如摩擦力的作用效果到底是阻力还是动力,很难抽象思维出来,若联系人走路、传送带工作、汽车刹车等实例,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自然降低了学习台阶。另外,初高中的电学部分都很容易和实际相结合,家庭电路设计,楼梯开关的原理,参观变电所、供电局等都极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应用知识能力。
   (三)直观性原则
   这是由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决定的。通过直观感知,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记忆、运用所学知识。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观察力、注意力和科学思维都起到积极作用。借助实验、实物、挂图、模型及多媒体电教技术等直观手段,并充分发挥言语直观的作用,不断刺激学生感官,维持学生较强的兴趣。直观教学的衔接作用还表现在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选择有助于促进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教具,使学生不断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
   (四)启发性原则
   学习都是外因通过内因来起作用的。教学时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从主观上降低衔接的难度。这就要求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采取民主学习的方式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且人们急于想知道的感到困惑的问题就应让学生去研究探索。如:帆船能逆风而行吗?怎样识别杆秤的优劣,你能造一杆秤且秤出一根重木头吗?能不能设计一除尘器来自动消除讲台、黑板的白色污染?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会很乐于去研究这样的问题,提出让你大吃一惊且比预想得多的多的解决方案。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
   (五)巩固的原则
   巩固的过程是知识内化形成素质能力的过程,是做好衔接教学的基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不同的形式,如提问、作业、科普论文、知识辩论、课外阅读、课外实验、制作、兴趣小组、实践应用等更广阔的背景下深化巩固知识。以培养学生创新知识、创新应用的能力。
   二、初中物理教学衔接的途径
   应该怎样消除学习上的台阶,从而做好教学上的衔接工作。根据前面分析的衔接教学的原则和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体会,我提出以下几种做法。
   (一)重视概念、规律的教学,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概念、规律是物理教学的核心内容,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观察、分析实验中形成物理概念,进而使其对规律的产生过程产生兴趣。从而让学生对概念、规律的深化产生认同感。比如,我们进行力学教学时,应该从初中学过的力的三要素引入,引起学生对初中所学知识的再现,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不同方向的力对物体的不同作用效果来顺应矢量概念的学习,同时深化了对“力的三要素缺一不可”的认识。又如,初中物理课本对动能只作了定性描述,“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能叫动能,跟质量和速度有关”到高中就要注意和初中的知识进行顺应同化得出动能的定量式EK=mv2/2。其概念和思维的关系为:
  ■
   其中通过做功大小等于能量(动能)转化(表现为差的形式)的多少来顺应界定出“-”两边应是动能。从而从理性角度推出EK=mv2/2这一定量表达式。
   (二)在初、高中必须注意加强语、数相关学科的学习
   学习物理既有抽象逻辑思维,也有一定的情景载体。前者和数学知识密切相关,后者和语文密切相关。例如数学:比例关系(几乎所有物理公式等)。函数关系(规律、定理、矢量求解等)不等式关系(物理量范围的界定)几何图形(相似图解法、平行四边行法等)极值法、数学归纳法,图象(s-t/v-t/p-t图象等)但在应用数学知识时,其思维要服从物理语言特点。如:a=F/m,a跟F成正比,跟m成反比,但m=F/a就不能认为m跟F、a有关。从t=0开始到t=t1这段时间不能由数学纯粹等式得t=t1=0。语文水平主要体现在学生对关键词的理解上,(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区别)和对物理情境的理解上(增几倍、是几倍、物体参与物理过程的发展变化情况等)。如学生没有相应基础,势必给衔接工作造成困难。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这两方面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终生有用。其培养障碍主要是在学习方法问题上,一般学生重结果而轻过程,上课听讲没重点,课后复习背结论,答题凑数。不会从中总结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规律。依赖例题、公式的套用和老师的讲解提示。一讲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其解决方法可为: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暴露思维过程,与老师一起分析其思维的优缺点。
   2.根据概念、规律的内在逻辑顺序设计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科学思维。
   3.检测小结要侧重对问题的解决过程、知识的获取过程能力的考查,淡化结果。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自学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离不开知识的应用。要创造有利于思维发展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发现事物的变化规律,发展学生思维。同时还应重视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的变式教学法培养思维策略的科学选择和应用。定势思维和发散思维并重。初高中新生形成一定的定势思维(可定势几种形式)然后再引发发散思维有助于掌握学习规律,效果会更好。如:在加速度的求解中学生定势思维为“通过运动学公式求解,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其中牛二定律应用定势成:确定研究对象→分析受力、运动状态→规定正方向→据牛二定律列方程→讨论。这样实际交给学生一把常用的钥匙,对科学、缜密的思维能力培养不无裨益。在此基础上可采取变式教学来优化学生思维。如:正交分解法和图解法分别借用“严密数学函数关系式”和“几何图形相似求解原理”的工具,在解决力的变化情况问题上,效果明显不同,后者大大优于前者。教师还可通过变化一题的题设条件,组合为一系列相关习题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选择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是涉及多方面的系统问题,具有过程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所以要把衔接的思想,始终贯彻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效益。
   (作者单位 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