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花可以放在卧室吗【《栀子花之谜》的功能语法分析】

时间:2019-06-08 04:47:34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摘 要】本文以韩礼德的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从及物性、语气、主位结构以及衔接等方面对《栀子花之谜》一文进行分析,为语篇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功能语法分析 及物性 人际功能 语篇功能
  
  概 述
  韩礼德把语言的纯理功能分为三种: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是反映客观和主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所涉及的人和物以及与之有关的时间、地点等因素,包括及物性、语态等。人际功能指说话者通过语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并表达他的态度和对事物的推断等功能,通过语气和情态来体现。语篇功能指说话人如何组织信息,以及信息间的关系,以主位结构,信息结构,衔接手段等来体现(Halliday, 2000: 39-40)。韩礼德的这一理论强调对语篇(包括口语和书面语)的应用研究。
  《栀子花之谜》一文是玛莎・阿隆(Marsha Arons)追忆母亲的一篇优美散文。作者从12岁生日起,每年的那一天都会收到一束神秘的白色栀子花,却无论如何都无法得知送花者是谁,直到22岁那年母亲去世,生日时再也没有栀子花送来,她才知道失去了世界上最爱她的人。文中还记叙了作者17岁失恋时,母亲如何鼓励她。后来,大学毕业时,父亲去世,母亲帮她准备礼服,陪她参加毕业典礼。文章语言平实,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爱意,也传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
  本文尝试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对其进行分析,证明这篇散文的词汇语法层的选择与情景语境和谐一致。同时也验证该理论在语篇分析中的实用价值。
  《栀子花之谜》的功能语法分析
  1.及物性结构分析
  语篇的及物性结构体现小句的概念功能,主要包括参与者、过程和环境三个成分,其中过程是核心成分。根据韩礼德(2000)的观点,及物性结构中的过程可分为物质、心理、关系、言语、行为和存在六种。通过对该语篇的及物性结构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表1 过程统计结果
  
  
  
   显然,物质和心理过程占绝大多数(76%),这说明词汇语法层的选择符合叙事散文表达的需要。一般来说,表示叙述意义的多数是物质过程,而表示描述意义的过程多数是心理过程,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 (黄国文,2001:93)。可见,《栀子花之谜》是以叙事型语篇特点为主,描述型语篇特点为辅的散文。下面对文章中出现的主要过程进行分析。
  (1)A white gardenia was delivered to my house in Bethesda, Md. (物质过程)
  (2)Calls to the florist were always in vain.(关系过程:修饰型)
  (3)It was a cash purchase. (关系过程:认同型)
  (4)I thought about that quotation from Emerson for a long time. (心理过程)
  句(1)是被动句式,属于标记性物质过程,作者选择这样的句式,一来符合文章一开始并不清楚送花者是谁的情景,因此过程的动作者并未出现在小句中;二来在文章开始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探究栀子花之谜。句(2)和句(3)是对事物进行描述和判断的关系过程,表达了作者收到神秘栀子花之后,打探送花者身份的努力都是徒劳的。但猜测送花者是谁的过程却也是她童年的一份乐趣。心理过程是动作主体对客观世界的感觉,认知与感受,文章作为一篇优美散文,抒发感情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心理过程在全文所占比例仅次于物质过程,在句(4)中作者讲述了当自己沉浸在失恋的痛苦之中时,母亲引用爱默生之言鼓励她。另外,作者还写道:“She wanted her children to feel loved and lovable, creative and imaginative…”以及“My mother wanted her children to see themselves much like the gardenia…”这些句子都属于典型的心理过程,也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的母亲对孩子们的浓浓爱意,同时也渗透出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感人至深。文章中的言语、行为和存在过程出现较少,在此不作详述。
  综上所述,作者主要通过物质、心理和关系过程的小句来叙述故事,抒发感情。可见,不同及物过程的选择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语篇的主题思想或概念功能。
  2.语气结构分析
  语气结构体现小句的人际功能,通过传统语法中的语气、时态和情态来表现(Halliday, 2000:68-69)。通过分析,《栀子花之谜》全文使用陈述句,这让读者感觉像是在听作者讲述自己的童年故事,符合文章叙事抒情的特点。
  功能语法中的语气由主语和限定成分构成,限定成分表达时态,归一性和情态意义(Thompson G., 2000:45)。通过对全文的小句进行主语和限定成分的划分,发现文中的限定成分大都属于一般过去时的范畴,并且在归一性中大多数是肯定的,只有少数是否定的。同时,也有个别句子的归一性是通过语气状语(如never)来表示的。这些都符合文章是作者回忆往事,追忆母亲的散文体裁特点。
  语言中的情态成分表达说话人对所述事实的可靠性,必然性或可能性的把握程度。文中仅有5处情态动词,其中3处是might be, 另外两处分别为perhaps和 maybe。这些词均表示“可能”这一情态化意义,把握性不高,也都出现在作者收到栀子花之后猜测送花者身份的段落,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童年时期收到鲜花后的欣喜和对送花人天马行空的想象与猜测。
  3.主位结构和衔接特征分析
  语篇的主位结构和衔接体现小句的语篇功能(Halliday, 2000:67)。本文首句以一个环境成分――时间状语从句开头,这个有标记的主位提供了时间背景,将读者的思绪引到作者12岁生日之时,为全篇定下了回忆的基调。全文35个长句,其中12个是有标记主位,也都是由表示时间的环境成分充当,比如when I was 17/ One month before my high-school graduation/ The day before my father died/ My mother died ten days after I was married等。因此,上述有标记性主位结构展示了该记叙文以时间为线索的特征,有效推动了语篇的发展,使之文路清晰。而文章中无标记主位结构大多以“母亲”和“我及我的感受等”充当,符合叙事散文语篇以事为依托,抒发感情,夹叙夹议的写作特色。
  在语篇衔接方面,《栀子花之谜》一文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全文采用照应作为主要衔接手段。文章主要使用内照应,即语篇内的语义关系,大多数通过使用第三人称代词(her/she/it)体现照应,使文章更加紧凑。 全文只有两处省略式衔接:When my father died, I forgot the dress. My mother didn’t. / I didn’t care if I had a new dress or not. But my mother did. 这两处都是上文已经提到,使用省略不仅使得行文简练,避免重复,更是与“我”形成对比,体现母爱的细致入微。
  第二,全文贯穿使用了指称链(referential chain)。指称链即由词汇衔接和所指关系两种不同的衔接手段组合使用,并贯穿于较长一段语篇中的衔接现象(Halliday, 2000:337)。在文章中,其标题本身就是一个指称链:Mystery of the white gardenia/a white gardenia/it/perfect white flower/the gardenias;关于送花者的:the sender’s identity/the anonymous giver/ his or her identity; 关于母亲的:my mother/ she.这样,指称链贯穿全文,以栀子花为线索,从猜测送花者的身份,到最终得知母亲才是那位匿名送花人,让读者感叹母爱的伟大,增加了篇章内聚力,文章脉络清晰,组织紧凑。
  综上所述,本文从新的语言学角度,运用系统功能语法分析了散文《栀子花之谜》。笔者认为这篇文章词汇语法层面的选择符合叙事抒情的语义系统要求,与情景语境和谐一致。同时,证明了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可为文学作品的语篇分析提供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
  [3]Thompson, Geoff,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外语系硕士研究生) 陕西宝鸡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