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QQ空间素材网 > > ,书籍: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正文

,书籍: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发布时间:2012-12-04 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全面准确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观点鲜明、文风清新、可读性强,为学习领会讲话精神提供了重...

习近平总书记 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中共中央宣传部 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目录 新时期统一思想和推进工作的科学指南/1 一、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 ——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2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4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5 4.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6 5.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7 二、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 ——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0 1. 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10 2. 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1 3. 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11 4. 实干才能梦想成真/12 5. 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13 三、敢于啃硬骨头 敢于涉险滩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15 1.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15 2. 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要求/16 3.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7 4. 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19 5. 切实把改革举措落到实处/20 四、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 ——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2 1. 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22 2.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23 3. 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24 4.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5 5.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27 五、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一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29 1.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29 2. 全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30 3.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32 4. 在行政体制改革上迈出新步伐/33 六、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35 1. 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35 2. 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36 3. 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37 4.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38 5.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39 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关于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41 1. 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41 2. 社会政策要托底/41 3. 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42 4. 创新社会治理/43 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45 1.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45 2.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46 3. 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47 4.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48 九、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关于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49 1. 牢牢把握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49 2. 铸牢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50 3. 扭住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51 4. 夯实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这个强军之基/53 十、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关于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战略/55 1.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55 2.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55 3. 按照亲、诚、惠、容理念推进周边外交/57 4. 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57 十一、打铁还需自身硬 ——关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59 1. 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59 2. 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60 3. 培养和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61 4. 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建设/62 5. 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63 6. 用铁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64 十二、掌握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 ——关于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66 1.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66 2. 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能力/67 3. 调查研究是一项基本功/68 4. 发扬钉钉子精神/69 5. 依靠学习走向未来/70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 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72 新时期统一思想和推进工作的科学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 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以中国梦 凝聚力量,以抓改革激发活力,以改作风振奋人心,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带领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新成就、形成新风气、开创新局面,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 的衷心拥护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 话。讲话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围绕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围绕推进 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外交工作等,围绕从严管党治党、全面提高党的建 设科学化水平, 提出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新 形势下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阐释了党的十八大精 神, 进一步升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 的认识。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贯穿着坚定信仰追求、历史担当 意识、真挚为民情怀、务实思想作风、科学思想方法,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 光辉,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工作思路和信念意志的集中反映,是坚 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 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 奋斗目标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 务,是我们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奋进力量的迫切需要,是把握发展大势、明确前 进方向的迫切需要,是赢得发展新优势、开创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 员干部素养、增强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迫切需要,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学习好贯彻好讲话精神,才 能进一步坚定主心骨, 保持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团结统一,更好地坚持中国道 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才能进一步增强战略思维和战略定力,更好 地观大势、谋大事,排除各种干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续写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新篇章;才能进一步增强发展信心、把握发展规律、拓展发展空间,推动 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更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 纯洁性, 保持党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切实承担起党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历史 使命。

为推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切实用讲话精神 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 要讲话读本》 。该书框架结构是在深入领会和梳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基 础上设计的,全书主要观点和论述忠实于原著。该书可作为广大党员、干部、群 众学习讲话精神的重要辅助材料。 1 一、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 ——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我们 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 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 胜利, 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 前途命运。历史和实践昭示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 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 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九十多 年长期奋斗基础上的,而其思想、理论和实践的源头,则可追溯到更远。从提出 社会主义思想到现在, 差不多有五百年时间。从这个很长历史过程来考察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 就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其思想发展的脉络,更加充分地认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

社会主义五百年,经过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 发展的过程。二〇一三年一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 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 分六个时间段对社会主义五百年 的历史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梳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 程。

第一个时间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是一 五一六年英国人莫尔发表的《乌托邦》一书。这本书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原始积 累过程中的悲惨景象,同时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此后一 直到十九世纪上半叶,有影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还有德国农民战争领袖闵采尔、 意大利的康帕内拉、 英国掘地派运动领袖温斯坦莱、 法国的摩莱里和马布利等人, 其中最重要的是十九世纪初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法国的圣西门、 傅立叶 和英国的欧文。

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 全部基础, 论证未来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对未来社会提出一些 积极主张和有价值的猜测。但是,他们的共同局限是唯心史观,无法找到实现其 社会理想的正确道路和社会力量。

第二个时间段, 马克思、 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十九世纪中叶,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 台。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状况,批判继承德国古 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 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并把社会主义思想置于这两大理论基石之上,从而使社 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产 生、发展、灭亡和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 2 发展过程、发展方向、一般特征作了科学预测和设想。当然,马克思、恩格斯对 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主要是理论上的,至于如何付诸实践,还有待后人来解 答。

第三个时间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二十世纪初,列宁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 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 领导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 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十月革命胜利后,究 竟如何搞社会主义,也没有先例,列宁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艰辛探索。针对一九一 八年下半年到一九二一年春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暴露出的问题, 列宁进行了深 刻反思,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了深刻调整。

第四个时间段,苏联模式逐步形成。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 主义建设中, 逐步形成了实行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指令性计划经济、权力高度 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 展, 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不尊重经济规 律等,随着时间推移,其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进 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困境,苏联和东欧国家也想进行一些 调整,但在西方等各种势力强大攻势下,这种调整偏离了正确方向,终于导致一 九八九年东欧国家先后发生剧变,一九九一年苏联解体、苏共解散,使世界社会 主义遭受重大曲折。

第五个时间段,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是第 二个在一个大国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 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 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但是,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刚开始,我们只能 学习苏联经验, 但在实践中我们党很快就察觉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提出要以苏为 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 系》 、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主要标志,我们党对怎样建设社会 主义有了自己新的重要认识。在后来的实践中,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左”的错 误,很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没有得到贯彻落实,甚至发生了“文化大 革命”这样的全局性、长时间严重错误,使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历程中遭到严 重挫折。尽管探索艰辛坎坷,但我们党取得的积极成果是极其宝贵的,为新的历 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六个时间段, 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 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 路线,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 理论勇气提出进行改革开放, 并明确提出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一九八二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发 出响亮的号召: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 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过实践探索,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比较系统 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如何巩 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 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创立 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 3 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 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依据新的实践确立 了党的基本纲领、 基本经验,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 架, 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 大工程,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新世纪新阶段,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 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 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形成 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搞清世界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及其演进,搞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 展,就能明白,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 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是怎样把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是怎样历 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社会主义五 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告诉我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 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 理论, 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 为党和国家的制度,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 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二〇一二 年十一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 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 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 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 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条道路既不是“传统 的” ,也不是“外来的” ,更不是“西化的” ,而是我们“独创的” ,是一条人间正 道。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福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 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体系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 “新版本” ,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它 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马克思列宁 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 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 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当 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 4 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 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 起来,符合我国国情,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 设的有益成果, 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 根本制度保障。

应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 尽美、成熟定型的,也需要不断完善。邓小平同志一九九二年在视察南方重要谈 话中指出:

“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 更加定型的制度。

”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 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 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 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如果说社会主义历经高潮与低潮、成功与挫折的 历程,是一部气势恢宏、跌宕起伏的交响乐,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部雄 浑交响乐的华彩乐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 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

“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 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 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 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 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 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 ,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马克思列 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

实践是最硬的标准,道路走得怎么样,最终要靠事实来说话。新中国成立六 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 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升。一九七九到二〇一二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 长百分之九点八, 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百分之二点八的增速,经济总量跃居 世界第二,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跨越。这样的发展、这 样的巨变,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今天之中国,同 新中国成立以前之中国相比,同鸦片战争以后之中国相比,有天壤之别啊! ”同 欧美一些国家受困于金融危机、 债务危机相比,同一些发展中国家陷入发展陷阱 相比,同西亚北非一些国家政治动荡、社会混乱相比,我国发展可以说是风景这 边独好。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走得对、走得好。

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 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 ,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 、 “新官僚资 本主义” 。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那就是 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我们都始终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夺取中国 5 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这就包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立足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 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包括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 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这些都是在新 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如果丢掉了这些,那就不成其 为社会主义了。

”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找到一条好的道 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过去,我们照搬过本本,也模仿过别人,有 过迷茫,也有过挫折,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觉醒,一次次实践、一次次突破,最 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之路。现在,有些人议论这个道路、那个道 路,有的想拉回到老路上,有的想引到邪路上去;有的是思想认识误区,有的是 别有用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我们看准了、认定了,必须坚定不移走 下去。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 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要始终保持清醒坚定,保持强大前进定力,既不走封闭 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 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4.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 路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 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指出: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 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 标志,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主要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 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

对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有人在认识上还比较模糊。比如, 有的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之前的 三十年曾经出现过“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错误,因而用后三十年否定前三十年。

有的则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以前没有的新矛盾, 甚至 认为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因而用前三十年来否 定后三十年。

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关系,决定着能否正确评价中 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历史, 能否正确评价新中国六十多年的历史,事关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

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 我们要有十分清醒而坚定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 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 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 出, “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 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 的, 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二十多年建设的基础 上开创的。

对如何正确认识这个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刻阐述。

第一, 如果没有一九七八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 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 6 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临严重危机。同时,如果没有一九四九年建立新中国并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 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

第二,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 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党在社会 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的许多正确主张,虽然当时没有真正落实,改革开放后得到 了真正贯彻,将来也还是要坚持和发展的。马克思早就说过:

“人们自己创造自 己的历史, 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 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不能用今天 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 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

第三, 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 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 历史时期。

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 累了条件, 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 改革、 发展。

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 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 推向前进。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 不只是一个历史 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古人说: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近年来, 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 蔑之能事, 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 义制度。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想当初,苏联为 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是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 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

历史就是历史, 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 基础。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华民族五千 多年的文明史, 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 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总结和吸 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要牢固树立正确历史观,既不能割断 历史,也不能虚无历史,坚持做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 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 能动摇。

5.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责任重于泰山, 事业任重道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 不断前进的, 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坚持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 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 则,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 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

现在, 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 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庄严宣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

经过几十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 7 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这一点不容置疑。同时也要看 到, 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还面临很多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和待解的 难题, 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处理都还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这一点也不 容置疑。

对事物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对社会主义这个我们只搞了几十年 的东西,我们的认识和把握也还是非常有限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 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

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深化发展。

二〇一三年六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面对 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 重温党和人民共同走过的光辉历程,要提高对坚持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 前进。

一是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 根本的问题。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 路,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历经艰难曲 折,付出巨大牺牲,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得出来的基本结论。新民主主 义革命时期是这样走过来的,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这样走过来的,改革开 放历史新时期也是这样走过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站立在九百六十万平方 公里的广袤土地上, 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中国 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 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中国人民在三十多年探索和实践中,找 到了、坚持了、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在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走这条 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二是必须顺应世界大势。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正 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 是事关党的事业成败的重大问题。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社会主义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实行,都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结果。改革开 放是怎么搞起来的?很关键的一条是我们党正确判断世界大势, 确立了和平与发 展是时代主题的认识, 才有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才有了改革开放历史新 时期的开启。

在当今世界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和互动空前紧密的情 况下,更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 局,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

三是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我们党九十多年来之所以得到人民拥护 和支持,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就是坚持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 伟大事业中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 导人民开展抗日战争、赶走日本侵略者,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推 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 命和建设、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实行 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样是为了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在前进征途 上,只要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紧紧依靠人民,就能永远立于不败 之地。

四是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 度重视加强自身建设。

在做好党的建设日常性工作的同时, 先后开展整风、 整党、 “三讲”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先进性、科学发展观、党的群众路线等学 习教育实践活动, 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发 8 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 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 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牢牢把握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 水平、 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 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 人民的主心骨, 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 核心。

五是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 制度,是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取得的,也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我 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习近平 总书记指出: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 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要在深入把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基础上,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 信, 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合格答卷。 9 二、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 ——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率中 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习 近平总书记深情指出: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此后,他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 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在出访 和接受国外媒体采访等很多重要场合,对中国梦进行了深刻阐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中国梦一经提出,就释放出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老百姓热议中国梦, 社会舆论聚焦中国梦,海外华人述说中国梦,国际社会关注中国梦,中国梦成为 中国走向未来的鲜明指引, 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 帜。

1.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历经过苦难的民族,才对 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

《复兴之路》展览,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 华民族的今天, 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生动诠释了近代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寻 梦、追梦、圆梦的历史旅程。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三句诗对这段历史进行了生动叙 说。

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 。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 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 屈服,不断奋起抗争。为了民族复兴,几代人魂牵梦萦,亿万人心结难解。历经 上下求索、千辛万苦,中华民族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掌握了自己的 命运,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

中华民族的今天,可以说是“人间正道是沧桑”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 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 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 大大增强,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向全面小康迈进 的跨越。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空前提升,中国崛起被国际媒体称为“近年来最 重要的全球变革” 。

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 。经过鸦片战争以来一百七 十多年的持续奋斗,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深藏于中国人民心中 的民族复兴梦想,终于不再是空中楼阁,而犹如地平线上跳动着的朝阳,喷薄而 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 这三句诗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熔铸于百余年中国波澜壮阔、沧 10 桑巨变的历史图景,展现于几代人为民族复兴奋斗的艰辛历程,令人感慨、催人 奋进。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进一步揭示了中 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 指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 目标。这一重要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是新 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为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内涵。

2.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梦视野宽广、内涵丰富、意蕴深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国梦的本 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这个梦想,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 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 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 华儿女的共同愿景。正因为如此,它具有了广泛的包容性,成为回荡在十三亿人 心中的高昂旋律。

中国梦是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相统一的梦。

“家是最小国,国是 千万家。

”国泰则民安,民富则国强。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 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 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 在一起,体现了中华民族固有的“家国天下”的情怀。实现中国梦,意味着中国 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意味着中华民族以更 加昂扬向上、 文明开放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意味着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幸 福富裕安康的生活。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 有者。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我们的人民是伟 大的人民, 中国人民素来有着深沉厚重的精神追求,即使近代以来饱尝屈辱和磨 难,也没有自弃沉沦,而是始终怀揣梦想,向往光明的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不是哪一个人、哪一部分人的梦想,而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追求;中国 梦的实现,不是成就哪一个人、哪一部分人,而将造福全体人民。因此,中国梦 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中国梦的根本归宿也在于人民。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得其大者可以兼 其小。

” “宏大叙事”的国家梦,也是“具体而微”的个人梦。历史告诉我们,每 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 会好。当今时代是放飞梦想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好梦想。从上学就业到 住房就医,尊严的保证、事业的成功、价值的实现??十三亿个鲜活生动的个人 梦想百川归海汇成中国梦。

中国梦的广阔舞台,为个人梦想提供了蓬勃生长的空 间;每个人向着梦想的不断努力,又都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只要每个 人都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 梦,就会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3.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二〇一三年三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中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这 “三个必须” , 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指明了方向。 11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决定命运。

没有正确的道路,再美好的愿景、再伟大的梦想,都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 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实 践中走出来的, 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 对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 是在对中华 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 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 础” 。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无论封闭僵化的老路,还是改旗易帜的邪路,都是 绝路、死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这是一条通 往复兴梦想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 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 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要 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 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 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伟大的梦想,需要伟大的精神作支撑。没有振奋的精 神、没有高尚的品格、没有坚定的志向,一个民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不仅在物质上强大起来,也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鲁迅先 生说过,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华夏文 明生生不息, 中国精神薪火相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 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 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 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 的精神力量。

要弘扬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不断振奋全民族的精气神, 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各族人 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克服各种困难、战胜风险挑战的决定性因素。中国这么大一 个国家,就像是在大海中航行的一艘超级巨轮,我们每个人在这艘巨轮上,都是 “梦之队”的一员,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书写者,都应当同舟共济、齐心协力, 推动“中华号”巨轮乘风破浪、奋力前行。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 现共同梦想而奋斗, 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 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 人生出彩的机会, 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 进步的机会。全国各族人民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十三亿人 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实现伟大复兴是全民族的共同梦想,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应同心共圆中国 梦。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 、 “港人治港” 、 “澳人治澳” 、高度自治的方针, 维护和促进香港、 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 系大局,倡导“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坚定不移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巩固 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取 得新的成就,团结两岸同胞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4.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人间万事出艰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 每一个人付出艰苦努力,用实干托起中国梦。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习近平总书记 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

“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 12 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

”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共产党人最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注重落实。邓 小平同志突出强调, 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 不干, 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

如果只是纸上谈兵而不真抓实干,再宏伟的蓝图都会落空,再美好的梦想也不可 能成真。我们每一个人既是梦想家又是实干家,既要胸怀理想又要脚踏实地,把 自己的事情做扎实, 把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落实好,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梦想奋 进。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 要带头发扬实干精神,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以身作 则带领群众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奋斗成就伟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们的国家,我们的 民族, 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 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 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 地位没有变, 在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的问题和困难。

必须居安思危、 艰苦奋斗,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披荆 斩棘、勇往直前。

实现中国梦,最终靠全体人民辛勤劳动。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劳动是财 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 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 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 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 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依靠 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开创更加美好的生活。

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需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艰苦努力。道路不可能 一帆风顺, 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 梦想不可能一夜成真。

我们已经取得辉煌成就, 正在向着梦想一步步靠近。距离目标越近,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只要一 代又一代中国人勠力同心、不懈追求、接力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到达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

5.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中国梦不仅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而且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

“中国梦 对世界具有吸引力” , “中国的梦想,不仅关乎中国的命运,也关系世界的命运” , 成为国际社会对中国梦的主流认识。

但同时,国际社会也出现一些曲解和误读、疑虑和猜忌。面对中国的块头不 断长大,有些人开始担心,也有一些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认为中国发展 起来了必然是一种“威胁” ,将中国梦曲解为“强权梦” 、 “扩张梦” 、 “霸权梦” , 甚至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可怕的“墨菲斯托” ,似乎哪一天中国就要摄取世界的灵 魂。

如何看待中国梦与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梦想的关系, 中国梦将给世界带来什 么呢?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宣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 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在俄罗斯、在非洲、在拉美、在美国、在东南 亚、在欧洲,他一再重申这一重要理念,把中国人民期待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愿景 13 传递给各国人民,把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展示给全世界。

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中国梦需要和平,只有和平才能实现梦想。中华民 族历来就是爱好和平的民族。

天下太平、 共享大同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理想, 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 记录。近代以来一百多年间,中国内部战乱和外敌入侵循环发生,中国人民对战 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 安定的生活。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我们 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既努力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 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决不会称霸,决不搞 扩张,中国越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就越有利。二〇一四年三月二十七日,习 近平总书记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中国这头狮子已经 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 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 天下。

”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作为一个十三亿多人口的发展中 大国,中国一心一意办好自己的事情,实现国家发展和稳定,本身就是对世界的 巨大贡献。中国坚持合作共赢,越来越多的国家正从中国的发展中受益。二〇一 三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百分之三十, 今后五年中国进口 商品将超过十万亿美元,对外投资将超过五千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五亿人次, 将给世界其他国家带来巨大的商机。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进一步发挥负责 任大国的作用,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 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14 三、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 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习近平总书记 党的十八大后第一次到地方调研,就选择了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广东。从深 圳、珠海到佛山、广州,一路上突出强调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此后,他在中 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在天津、湖北等地考察,在出访和接受国外媒体采访 等诸多场合,围绕深化改革开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党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吹响了改革开放新的进军号,开 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1.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 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 大创造。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们党在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深刻反思、对中 国发展落后进行深刻反思、 对国际形势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作出实行改革开 放的历史性决策。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给党和国家发展 注入新的活力、 给事业前进增添强大动力,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是在不断深化改革 中向前推进的。

三十多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 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 我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坚持不 懈推进改革开放。

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 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当代 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

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 面。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在整个社会主义现 代化进程中,我们都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 “全党要坚定 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 。

这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纵观世界,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 所向,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推进变革,特别是新一轮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在这样的形势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认清形势、居安思危、奋起直追。停顿和倒 退没有出路,思想僵化、固步自封,必将被时代所淘汰。

这是适应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的必然选择。

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 出矛盾和挑战, 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

比如:

发展中不平衡、 不协调、 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 放,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 社会矛盾明显增多, 教育、 15 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 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 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 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要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 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别无他途。

这是抓住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必然选择。抓住和用好机遇,对党和 国家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现在,我国国际环境总体稳定,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力大幅提高, 塑造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能力大幅提高;我们在改革开放中积累了 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全党全国 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精气神高涨。总起来看,主客观条 件都对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有利。

这个历史性机遇千载难逢,抓住就能赢得战略主 动,否则就有可能陷于被动。必须增强机遇意识,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 我们的独特优势,激发党和国家生机活力。

当前,我们的改革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国改革 经过三十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 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这其中,有的牵涉复杂的部门 利益,有的在思想认识上难以统一,有的要触动一些人的“奶酪” ,有的需要多 方面配合、多措施并举。矛盾越大,问题越多,越要攻坚克难、勇往直前。必须 一鼓作气、坚定不移,必须坚定信心、增强勇气,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坚决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

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破除妨碍改革发展 的那些思维定势,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做好承受改革压力和改革代价的思想准 备,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 长治久安有利的,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改。改革必然触及利益,碰到各种复杂关 系的羁绊,要有勇气、有胆识、有担当,敢于出招、敢于得罪人、敢于突破既得 利益,真正让改革落地。

2.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勾画了到二〇二 〇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必须准确把握中央精神,统一思想、统一 意志, 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 体会议上,就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进行了深刻阐述。

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这个总目标回答了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 什么、 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效果这个问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 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 系,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 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使各 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 化、程序化,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 执政水平。

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 会活力。这“三个进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条件。解放思想是 16 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解放和发展社 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 基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 会活力,是为了更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 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 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

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经济建设仍然是 全党的中心工作,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 重点不动摇。

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 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 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 用。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 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 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 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为政、分散用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 标, 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解决 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特别是政 府和市场关系还没有理顺,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效发挥受到诸多制约,必 须继续朝着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努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要 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这一方向协同推进, 同时也使各方面自身相关环节更好适 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有 利条件。

同时, 在我国现有发展水平上, 社会上还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

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民群众的公平意 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这个问题 不抓紧解决, 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 而且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 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要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创造 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保证人民平等参 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改革开放之 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 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我们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 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 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 路、 制定改革举措。

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 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 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 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目的和条件,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出发点和落脚点, 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源泉, 就有了前进方向和基本遵循。

要以此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意志,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 17 量。

3.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必然要求, 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全会在这个总目标统领 下, 提出各个领域改革的目标和举措, 体现了我们党对改革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

二〇一四年二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 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对总目标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

纵观社会主义从诞生到现在的历史过程, 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的全新 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实践中没有解决得很好。辛亥革命后,中国人就一 直在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治理体系,社会各种力量进行着激烈斗争。在领导 中国革命的进程中,我们党就不断思考未来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的问题。

在全国执政后,我们党继续探索这个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 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 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 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为人民幸福安康、 为社会和谐稳定、 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 更稳定、 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这项工程极为宏大, 零敲碎打调整不行, 碎片化修补也不行, 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 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 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三 十多年来, 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到应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和各式各样的国际经 济金融危机、 政治风波, 我们不仅都挺过来了, 而且每场风雨过后都发展得更好, 同世界上一些国家不断出现乱局形成了鲜明对照。这说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有独特优势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国 际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肯定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同时,我们在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

我们的制度还没有达到 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上需要下更大气力。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制度模式选择问题。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往什么方向走?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一个国家 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 平决定的, 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

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 “完善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这是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 ,这是后一句,规定了所走路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 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 性演化的结果。正因为没有拄着别人的拐棍,坚持独立自主选择自己的道路,我 们才能始终站稳脚跟, 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发展道路,形成了一套 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制度体系。

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习近平总书 记指出, “我们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18 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 。在人权、选举制度、法治等重大问题上, 必须理直气壮, 不能以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为标准。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 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 久远。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 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 久。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培育和弘 扬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 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能 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 西方国家把他们那套价值观念推崇 为“普世价值” ,不仅在国内不遗余力对民众进行灌输,还在世界范围进行推销。

我们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加快构建充分反映 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

4.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现在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 敏感程度、 艰巨程度, 一点都不亚于三十多年前。

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坚持辩证法,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 不断探索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改革发展工 作时和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等讲话中, 提出要把握和处理好 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些重大关系。

一是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 过程。经历了三十多年波澜壮阔的变革,在新的时代实践中,同样需要新的思想 引领,仍然需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不进行思想的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的大突 破。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也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更不是毫 无章法的莽撞蛮干。

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实事求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 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 发,既大胆探索又脚踏实地。这样才能保证我们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保持 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

二是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 面的单项改革, 而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个涉及经 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要坚持整体推进,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 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 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但整体推进又不 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 领域和关键环节。重要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 ,关系到改革大局,是改革的重 中之重;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 ,关系到改革成效,是改革的有力支点。

以这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可以对全面改革起到牵引和推动作用。

三是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相互依存,没有局部就无所谓全 局,没有全局局部也不可能存在,既不能以局部代替全局,也不能以全局代替局 部。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每一项改革既要考虑局部的具体情况,更要从大局 出发,从全局上来统筹谋划。要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防止局部和眼前 合理却不利于全局和长远的情况发生。 19 四是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摸 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 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 识论和实践论的方法。

同时, 随着改革不断推进, 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 是辩证统一的, 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 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

要加强宏观思考和 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 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

五是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我们一定要 坚持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战略上要勇于进取,战术上则要稳扎稳打。

”面对新 形势新任务,一定要拿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这是第一 位的。同时也要看到,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面广,必须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对 一些重大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可以提出总体思路和方案,但推行起来还 是要稳扎稳打,积小胜为大胜。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 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 步稳” 。

六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三个重要支点。

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 题的关键, 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

三十多年来, 我国社会发生的变革前所未有, 同时又保持了安定团结。这充分证明,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 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 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 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这六个方面的重大关系, 深刻揭示了改革的内在规律,体现了巨大的政治智 慧,是总结我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处理好这些重要关系, 就能把握推进改革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把全面深 化改革推向前进。

5.切实把改革举措落到实处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军令状已经 下达,集结号已经吹响。完成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任务艰巨,时间紧迫。要牢 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把握大局、审时度势、统筹兼顾、科学 实施,坚定不移朝着全面深化改革目标迈进。

要广泛凝聚改革共识。人心齐泰山移,凝聚共识很重要。现在,社会结构深 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凝聚改革共识难度加大,统筹 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这就更需要做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工作。要加强 学习, 吃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做到全面领会、 全面把握, 防止一知半解、 断章取义、生搬硬套。特别要弄清楚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 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 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 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要在学习宣传党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下细功夫、苦功夫、深功夫,加强对改革的正面宣传和舆 论引导, 及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思想认识问题,为顺利推进改革营造良好 社会环境,引导全党全社会都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推进改革。 20 要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必须以 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和夙夜在公的责任意识, 按照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扎实开 展工作,防止徒陈空文、等待观望、急功近利。要正确推进改革,坚持改革是社 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要准确推进改革,认真执行中央要求,不要事情还 没弄明白就盲目推进。要有序推进改革,该中央统一部署的不要抢跑,该尽早推 进的不要拖宕,该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 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

要协调推进改革, 注重改革的关联性和耦合性, 把握全局,力争最大综合效益。要坚持先易后难,从最紧迫的事项改起,从老百 姓最期盼的领域改起, 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 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 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让全社会感受到市场环境、 创业条件、干部作风在一天天好转。

要统筹协调利益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触及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利益调整,十 分复杂。协调不顺、处理不好,改革就难以顺利推进,难以取得成功。要把握和 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 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站在国家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推进工作,决不能 局限于某个地方、某个部门的局部利益,决不能拘泥于眼前的得失。要积极回应 群众关切,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同时又引导群众着眼大局、着眼 长远,理性合理表达利益诉求,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氛围。

要把握改革正确方向。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是在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在这个 问题上头脑必须十分清醒。当前,社会上关于改革的议论很多, “药方”也很多。

很多意见和建议值得深入思考, 但也有些意见和建议偏于极端,一些敌对势力和 别有用心的人也在那里摇旗呐喊、制造舆论、混淆视听。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 调, “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 不改什么, 有些不能改的, 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 。

要增强政治定力, 坚守政治原则和底线, 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21 四、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 ——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才能自强,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大 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很多有利条件; 同时也要看到, 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 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 阶段,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必须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切实把推动发展的 着力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下定决心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实现更健 康、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1.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 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快速发展起来。

但在这个过程中, 一些地方、 一些领域出现了“唯 GDP(国内生产总值) ”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问题。

目前我们遇到的资源过度开发问题、 环境污染严重问题、 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等, 都与此密切相关。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 “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 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 , “不要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 。

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是我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 求。经过三十多年高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么大的块头、这 么大的底数, 再追求两位数的快速发展是不现实的。

而且资源、 环境的承载能力, 也不容许我们再盲目追求这样的高速度。此外,解决高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的诸 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需要把增速调整到合适的“挡位” ,留下余地和空间, 确保经济行稳致远。

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必须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

二〇一三年九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北省委 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中指出, “中央看一个地方工作做得怎么样, 不会仅仅看生产总值增长率, 而是要看全面工作,看解决自身发展中突出矛盾和 问题的成效。

” 要防止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一味在增长率上进行攀比, 以生产总值全国排名比高低,搞层层加码,追求过快的速度。

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并不是说不重视经济增长了,而是要 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发展需要保 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否则就没有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也不会有社会 大局稳定。但单纯追求增长,不注重质量和效益,不注重环境,这样的增长是不 可持续的。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

“我 们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是民生改善、就业比较充分的速度,是劳 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经济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有成效的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和 22 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 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 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战略 任务,总的方向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服务业,加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综合运输体系、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构 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化解产能过剩。我国传统制造业产 能普遍过剩,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尤为明显。比如粗钢、水泥、电解铝、平板玻 璃的产能,都占到全球产能一半左右,有的甚至更高。这些行业产能利用率普遍 很低,浪费十分严重,资源环境难以承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现在不拿出壮 士断腕的勇气,将来付出的代价必然更大。

”转方式调结构是我们发展历程必须 迈过的坎儿,要按照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原则和消化一 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途径,统筹考虑经济发展、结构升级、社 会稳定等多重因素,稳扎稳打开展下去,决战决胜打好调整经济结构、化解产能 过剩这场攻坚战。

化解产能过剩要更多使用经济手段, 更多运用市场机制的办法, 凡是市场和企业能决定的都交给市场和企业, 由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作出 判断,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2.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关键是全面深化经济体 制改革。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党的十八届 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 重要论断, 为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

一九九二年, 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对 政府和市场关系, 我们一直在根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寻找新的科学定位。党的 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党的十六大 提出 “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 党的十七大提出 “从 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 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可以看出,我们对政府和市场 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经过二十多年实践,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不 少问题,主要是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 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 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市场规则不 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 和结构调整;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难以形 成的。现在,我们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和驾驭能力不断提高,宏观调控体系更为健 全, 主客观条件具备, 应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迈出新的步伐。

为此,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 “基础性作用” 修改为 “决定性作用” 。

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一个新的成果, 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有利于 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深刻理解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 23 论断,要讲辩证法、两点论, “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 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

一是要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 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 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大改革力度,坚持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在思想上更加尊重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一市场经济的 一般规律, 在行动上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 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让企业和个人有更多 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

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坚持和完 善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 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积极发展混合所 有制经济,促进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加快完善现代 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为优化资源配置、 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制度保障。

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 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 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 革。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再为中国这只大鹏插上两只新的 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二是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 作用,不是说政府就无所作为,而是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提高宏观 调控和科学管理的水平。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要坚持发挥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 府治理, 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 是保持宏观(tiaokong)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 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三是要加强协调配合,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政府和市场的 作用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也不是简单地让市场作用多一些、政府作用 少一些的问题,而是统筹把握,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协同发力。要划清政府和 市场的边界,凡属市场能发挥作用的,政府要简政放权,要松绑支持,不要去干 预;凡属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政府应当主动补位,该管的要坚决管,管到 位,管出水平,避免出问题。要善于运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只告诉市场主体不 能做什么,至于能做什么,该做什么,由市场主体根据市场变化作出判断。要找 准市场功能和政府行为的最佳结合点,切实把市场和政府的优势都充分发挥出 来,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和优势。

3.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 “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成为科技创新大国。

”二〇一四年一月六日,在会 见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这样的号 召。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 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 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坚 24 定不移创新创新再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从全球范围看, 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 动是大势所趋。

国际经济竞争甚至是综合国力竞争, 说到底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

谁能在创新上下先手棋, 谁就能掌握主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 兴起, 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带动了 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即将出现的新一 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 为我们实 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 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块头大不等于强, 体重大不等于壮,有时是虚胖。

”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总量排在世界前几位, 但没有先进科学技术支撑,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下不堪一击。所以说,科技创新至 关重要。现在,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科技 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 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 层次矛盾和问题, 根本出路在于创新, 关键是要靠科技力量。

要推动新型工业化、 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 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

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 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创新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 民族禀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 西。

”如果只是跟在别人后面模仿,那么就永远不可能缩小差距。经过新中国成 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努力, 我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已位居发展中国家前 列,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培养了一支宏大的科技工作者队伍,科技 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我们有理由、有底气树立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自信。要引进 和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成果, 更要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走前人没有 走过的路, 敢于质疑现有理论, 勇于开拓新的方向, 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 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 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 碍。着力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打通从 科技强到产业强、 经济强、 国家强的通道, 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 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健全激励机制、完善 政策环境, 激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 消除科技创新中的 “孤岛现象” , 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障碍,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着力营造良好 政策环境,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 权保护工作, 完善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加大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 支持力度。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 自主创新,并同国际科技界携手努力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作出应有贡献。

要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哪 个国家最后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 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 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要把人才资源 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 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 25 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4.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 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习近平总 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

“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 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 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 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强 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

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 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 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 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耕地是粮食生 产的命根子,必须坚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现有耕地面积必须保持基本稳定。要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府支持保护,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 积极性。搞好粮食储备调节,善于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当增加进口和加 快农业走出去步伐。高度重视节约粮食,从娃娃抓起,从餐桌抓起,让节约粮食 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食品安全关系群众身体健康,关系中华民族未来。要用最严 谨的标准、 最严格的监管、 最严厉的处罚、 最严肃的问责, 确保广大人民群众 “舌 尖上的安全” 。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坚持党的农村政策,首要的就是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要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 制度的“魂” 。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农村集体土地应该由作为集体经济组 织成员的农民家庭承包, 其他任何主体都不能取代农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不 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 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 系,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 利。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 承包权、 放活土地经营权, 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 合作与联合为纽带、 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是“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要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 为优先方向,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理念,确保广大农 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 不能断, 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 留守的农村、 记忆中的故园。

要重视农村 “三 留守”问题,搞好农村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重视空心村问题,推进农村人居环 境整治,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重视 化解农村社会矛盾, 及时反映和协调农民各方面利益诉求,处理好政府和群众利 益关系,从源头上预防减少社会矛盾。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快完善乡村 治理机制,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影响 深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要通过富裕农民(结果) 、提高 农民(内因)、扶持农民(外因) ,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让农业经营有效 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 26 美丽家园。富裕农民,就是提高种地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水平,增 加农民务农收入;提高农民,就是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 经营的新型农民,确保农业后继有人;扶持农民,就是强化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 护,创造良好务农条件和环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不能如期实现, 很大程度上要看扶贫攻坚工作做得 怎么样。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抓住重点,不断提高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

加大投入力度, 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主战场, 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 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统筹发展,注重增强扶贫 对象和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推动贫困地 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5.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 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 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 手,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 史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取得显著进展,二〇一三年城镇 人口达到七点三亿,城镇化率达百分之五十三点七,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 城镇化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比如,两亿多进城农民工和其他常 住人口还没有完全融入城市, 没有享受同城市居民完全平等的公共服务和市民权 利, “玻璃门”现象较为普遍;一些地方城镇建设规模扩张过快、占地过多,盲 目“摊大饼”问题突出,对保护耕地和保障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在城镇化刚步入 中期阶段的时候,许多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减弱,水土资源和能源不足、 环境污染等问题凸显; 相当一部分城市建设规模和速度超出财力,城市政府债务 负担过重, 财政和金融风险不断积累; 城市社会治理体制和水平滞后于人口流动、 社会结构变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的趋势,一些地方城市病的兆头比较明显,社会 稳定面临许多挑战。

可以说, 我国城镇化发展既面临巨大机遇, 更面对诸多难题。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强调,在我们这 样一个拥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

粗放扩张、人地失衡、举债度日、破坏环境的老路不能再走了,也走不通了。在 这样一个十分关键的路口, 必须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 切实把握正确的方向。

第一,要把握住指导思想。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我国发展必然要 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

推进城镇化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 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确定目 标必须实事求是、 切实可行, 不能把胃口吊得太高, 更不能提出难以兑现的承诺。

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方向要明,步子要稳, 措施要实,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更不要去搞大跃进、大干快上、一哄而上。

第二, 要把握住发展质量。

坚持把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摆在突出位置来落实。

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 大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城镇建成区人口密 度;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度重视生态 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 量;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发强度,增强抵御和 减缓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历史文物保护水平。 27 第三,要把握住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坚持 优化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坚持生态 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 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城镇化发展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方方面面。必须按照国家 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扎实落实好各项任务。一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坚 持自愿、分类、有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办法,有序引导增 量人口流向, 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 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二是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 效率。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 化程度。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 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三是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 保障机制。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解决好城镇化的资金保障问题,改变寅吃卯 粮、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状况。四是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优化宏观布局,按 照“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一张蓝图干到底。搞好城市微观空间治理, 科学设置开发强度,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五是提 高城镇建设水平。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 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六是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加强 宏观管理和规划引导, 加强重大政策统筹协调, 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 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连续性和权威性,不断提高城镇化 管理水平。 28 五、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没有民主就没 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使我国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模式, 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 治发展道路。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必须 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三亿多人口、五十六 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来说, 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更是一个关系全局的 重大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取 得了重大进展, 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 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既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又有严谨的制度安 排,既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又有有效的实现形式和可靠的推动力量。这一政治发 展道路的核心思想、主体内容、基本要求,都在宪法中得到了确认和体现,其精 神实质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国家 的领导核心和指导思想,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 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爱国统一战线,社会主义法制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等等,这些制度和原则,我们必须长期 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发展。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这是我们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 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 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改进和 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 民主执政、 依法执政水平。

切实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支 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坚持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使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走上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 29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要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 坚持和完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更加 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 展更加广泛、 更加充分、 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健全“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 负责、受人大监督制度,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完善代表联系群众 制度, 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 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 监督职能。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 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 认同、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更好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要发展基层民主,畅通民主渠道,健 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 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是党的群众路线 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在党的领导下, 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 在全社会开展 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 商民主体系,拓宽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的 协商渠道;深入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发 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 用,拓展协商民主形式,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如果这一点把 握不好、把握不牢,走偏了方向,不仅政治文明建设很难搞好,而且会给党和人 民的事业带来损害,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影响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我们要充分发 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 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

2.全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法治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治 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习近平总 书记强调,要“努力建设法治中国,以更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 作用” 。

长期以来,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 进行了艰辛探索。

一九七八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正反 两方面经验,特别是吸取“文化大革命”中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的沉痛教训,提出 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大方针。一九九七年,党的十五大 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二〇一〇年, 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推 进依法治国进程,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

面向未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 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 30 执法司法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 私枉法严重损害国家法制权威; 公民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还有待进一步 提高。

二〇一三年二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全 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 法治国新局面” 一是坚持科学立法。依法治国,首先要有法可依。用明确的法律规范来调节 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秩序,是古今中外的通用手段。从我国历史上看,虽然几千 年来的人治传统根子很深, 但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 期就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现在,我们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 法可依,这是我们取得的重大成就。同时也要看到,实践是法律的基础,法律要 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要完善立法规划,突出立法重点,坚持立改废并举,提高 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提高法律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要完善立法工 作机制和程序,扩大公众有序参与,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使法律准确反映经济 社会发展要求,更好协调利益关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快重点领域 立法工作, 抓紧制定和修改同全面深化改革相关的法律, 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要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看待立法工作,破除部门、行业等局部利益对立法工 作的干扰。

二是坚持严格执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 难于法之必行。

”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实施,或者实施不力,那再多法律也是一纸 空文,依法治国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现在我们社会生活中发生的许多问题,有的 是因为立法不够、规范无据,但更多是因为有法不依、失于规制乃至以权谋私、 徇私枉法、破坏法治。必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 严、权威,形成人们不愿违法(消费)另一种用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 环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 体,要带头严格执法,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执法者必须忠实于 法律,既不能以权压法、以身试法,也不能法外开恩、徇情枉法。要加强对执法 活动的监督, 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坚决防止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 部门保护主义,坚决防止和克服执法工作中的利益驱动,坚决惩治腐败现象,做 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

三是坚持公正司法。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 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如果人民群众通过司法程序不能保证自己的合法权利,那 司法就没有公信力,人民群众也不会相信司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让 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 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 。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重点解 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法律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司法工 作也是做群众工作。要坚持司法为民,改进司法工作作风,通过热情服务,切实 解决好老百姓打官司难问题,特别是加大对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

司法工作者要密切联系群众,规范司法行为,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回应人民群众 对司法公正公开的关注和期待。

要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 判权、检察权,确保司法不受权力干扰,不受金钱、人情、关系干扰。

四是坚持全民守法。

全民守法,就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 范围内活动,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依 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 31 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播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宪 法至上、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要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依 法治理活动,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要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 法律来解决, 决不能让那种大闹大解决、 小闹小解决、 不闹不解决现象蔓延开来。

要坚决改变“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象,谁违法就要付出比守法更大的 代价,逐步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树立法律的权威,使大家都相信,只要是合理合法 的诉求,通过法律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

我们党是执政党,能不能坚持依法执政,能不能正确领导立法、带头守法、 保证执法, 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作用。要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 执政基本方式, 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 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 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 会的领导,支持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 独立负责、 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

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厉行法治, 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推进各项治国理政活动的制度化、法律化。

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 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 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3.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领导干部 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但也要看到,当前在权力运 行和行使方面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有的领导干部权力观扭曲,搞特殊化,享受 做官当老爷的“尊荣” ;有的把权力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搞权钱 交易;有的权力过分集中,随意性很大;等等。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 稳定性、长期性,保证权力正确行使,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持用制 度管权管事管人。要建立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把笼 子扎得紧一点,严防“牛栏关猫” (制度要具体可操作可行) ,使权力运行守边界、有 约束、受监督。

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扎紧制度笼子,首先要做好顶层设 计,合理分解权力,科学配置权力,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要完善党 和国家领导体制, 坚持民主集中制, 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按照结构合理、 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原则,逐步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 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 序行使权力。

规范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职责权限,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 构权力和职能,明确职责定位和工作任务。

要强化权力运行公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权力只有公开运行,才能防止 被滥用。

要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 程。完善党务、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 开、结果公开。广大党员干部要养成在“放大镜、聚光灯”下行使权力的习惯, 杜绝“暗箱操作” 、公器私用,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

马克思、恩格斯说过:一切公职人员必须“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 ,这样“能 可靠地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和“追求自己的特殊利益” 。领导干部使用权 32 力,使用得对不对,使用得好不好,当然要接受党和人民监督。不想接受监督的 人,不能自觉接受监督的人,觉得接受党和人民监督很不舒服的人,不具备当领 导干部的起码素质。要健全和完善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体 系, 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

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 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巡视监督,形成对领导干部 的严格约束,保证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觉,做到位高不擅 权、权重不谋私。

要反对特权思想、 特权现象。

在一些干部中, 特权思想、 特权现象比较严重。

违规占有多套住房、违规占有公家车辆、违规侵占群众利益等特权现象,严重损 害社会公平正义,引起群众极大不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们共产党人决不 能搞封建社会那种‘封妻荫子’ 、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腐败之道! ”各级领 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自觉遵守廉 政准则,既严于律己,又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决不允许以 权谋私,决不允许搞特权。

4.在行政体制改革上迈出新步伐 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 必然要求, 必须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不断推进。要按照建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 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

这实质上要解决的是政府应该做 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重点是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即哪些事应该由市场、 社会、政府各自分担,哪些事应该由三者共同承担。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 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 就是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体系不断向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体系转变的过程。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转 变政府职能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但也必须看到,现在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干预过 多过细,宏观经济调节还不完善,市场监管问题较多,社会管理亟待加强,公共 服务比较薄弱。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不相符合的。

二〇一三年二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中指出:

“必须下更大决心、以更大力度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以更好适应深化改 革开放、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工作作风、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要求。

”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关键是要明确往哪里转、怎么转。创造 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转变政府职能的总方 向。要按照这个总方向,科学界定政府职能范围,优化各级政府组织结构,理顺 部门职责分工,突出强化责任,确保权责一致。当今社会发展很快,经济社会事 务千头万绪,事无巨细都由政府来管,只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仅管不过来、 抓不深入, 而且不利于发挥全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要全面正确履行经济 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减少对微观 事务的管理, 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管住管 好,努力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 作用, 更好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 极性。 33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 要坚持积极稳妥、 循序渐进、 成熟先行。

抓住主要矛盾和重点问题, 把职能转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既巩固以往的改革 成果, 又着力破解重大难题。

条件成熟、 形成共识的就先推进, 能改的先改起来。

上层建筑需要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但这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不可 能毕其功于一役,不可能通过一次改革就统统解决,有的改革还需要探索、还需 要时间,可以进一步积累共识和经验,条件成熟时再作推进。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要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一是处理好大 和小的关系。大部门制要稳步推进,但也不是所有职能部门都要大,不是所有相 关职能都要往一个筐里装,关键要看怎样摆布符合实际、科学合理、更有效率。

二是处理好收和放的关系。

转变政府职能需要放权,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但并不是说什么权都要下放,该下放的当然要下放,但该加强的也要加强。

三是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一些不 适宜政府去管的事务,可以让群众依法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同时也要加强 对各类社会组织的规范和引导。

四是处理好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政府既有管理职 能,又有服务职能,管理和服务不能偏废,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是讲管理的,政府 该管的不仅要管,而且要切实管好。

不论行政体制怎么改、政府职能怎么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不能变。要坚 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接地气、通下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 众之所忧,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要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和政 风建设,改进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提高政府公 信力和执行力。 34 六、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 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 的中华文化, 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一 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二〇一四年五月四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 谈时指出: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 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我国是一个 有着十三亿多人口、 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 值观“最大公约数” (中国梦) ,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 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 强调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 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的基本内容。党的十八大又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 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内在一致, 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的本质要求,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更加突出核心要素、更 加注重凝练表达、更加强化实践导向。它所强调的“三个倡导”二十四个字,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 达。它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 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 问题。 3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 。

二〇一四年二月,他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我们要从巩固全 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持续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 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要通过教育引 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 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是基础性工作。要在全社会深入 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各种社 会思潮,坚定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 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要区分层次、 突出重点。

第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要充分发挥广大党员、 干部的带头作用, 用他们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第二,要从娃娃抓起,从小 抓起、 从学校抓起,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教育教 学之中,体现在学校日常管理之中,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真正培育起来。广大青年要勤学、 修德、明辨、笃实,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要润物细无声,发挥 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的作用, 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使之融入社会生活,让它的影响像空 气一样无所不在、 无时不有。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 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 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 的基本遵循。建立和规范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 流价值, 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 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 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社会治理都要体现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 行为受到制约。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国无德不兴,人 无德不立。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要 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 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 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 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向往和 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激励人 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 作奉献、 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 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 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 独特的价值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 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要 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 36 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2.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新闻舆论是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 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是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 进的强大力量,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展示昂扬向上的社会主流、反映 光明进步的社会本质,是正面宣传的根本要义,是新闻舆论工作围绕中心、服务 大局的必然要求。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 握正确导向,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坚定共同理想、凝聚奋进力量的思想和精神, 一切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实现国家富 强、增进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和精神,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

提高正面宣传的质量和水平。要改进文风,创新方式,做好形势宣传、成就 宣传、典型宣传、主题宣传,在真实可靠上动脑筋,在可亲可敬上做文章,在入 脑入心上下功夫,增强吸引力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要把握好舆 论引导的时、度、效,引导广大群众多看主流,不受支流支配;多看光明面,不 受阴暗点影响;多看本质,不受表面现象迷惑。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我们党 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 性, 坚持人民性也就是坚持党性,因此必须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 起来。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 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 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要坚持以民 为本、以人为本,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树立以人 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 素养结合起来。

理直气壮唱响网上主旋律。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惊人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 经济社会生活, 深刻改变着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改变着媒体格局和舆论生 态。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改进创新网 上宣传,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大力推进传统媒体 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加 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推进网络依法有序规范运行, 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有理有利有节开展舆论斗争。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决不意味着放弃舆论斗争。

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 必须增强主动性、 掌握主动权、 打好主动仗, 决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更不能沉默失语、没有声音。要敢抓敢管,敢于亮 剑,着眼于团结和争取大多数,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有力批驳,针砭要害、揭露 本质,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增强阵地意识,加强阵地管 理,不给错误思想提供传播渠道。

3.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载体) 37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历史文化名城山东曲阜,参 观考察孔府、孔子研究院并同专家学者座谈。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 民族的突出优势,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 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 者。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决不可抛弃中华 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如果抛弃 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 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 予以继承,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

要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 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 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 广阔大地上的遗产、 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 大同的时代价值。

大力宣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通过学 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教育, 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 民族观、 国家观、 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还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 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 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 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修内功) 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中华 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 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文明因 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当然要 学习借鉴, 而且要认真学习借鉴,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 化。

(走出去) 4.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以及由 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古往今来, 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 既是经济总量、 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 38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 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 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 “形于中” 而 “发 于外” ,切实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搞好,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 断前进。

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 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要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以基层特别是 农村为重点,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促进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 均等化。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广泛普及科学知识,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着眼提高质量和效益,推进结构 战略性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 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 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 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

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价值观念, 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 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 理论体系、 制度是成功的。

要加强提炼和阐释, 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 面。要加强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注重从历史层面、国家层面、个人层面、全球 层面等方面说清楚、 讲明白, 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 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 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 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

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 标识。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 有永恒魅力、 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 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以理服人、 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 流方式, 综合运用大众传播、 群体传播、 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让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

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

国际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现 在国际舆论格局总体是西强我弱,我们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要着 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 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 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5.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 二〇一三年八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 “意识形 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 “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 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只 39 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 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 进。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一刻也不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 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 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必须坚持全党动手。

各级党委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对宣传思想 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加强对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推动重大部署、 重要任务的落实。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问题、政治原则问题上,一定要有鲜明的态 度、坚定的立场,领导干部要敢于站在风口浪尖上进行斗争。党委主要负责同志 要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 带头阅看本地区本部门主要媒体的内容,带头把住本地 区本部门媒体的导向, 带头批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

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 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把宣传思想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 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强大合力。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使命,必须守土有责、 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宣传思想部门工作要强起来,首先是领导干部要强起来, 班子要强起来。要选好配强宣传思想部门领导班子,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 台、办新闻网站,确保宣传思想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

各级宣传思想部门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 加强实践, 真正成为在理论上、 笔头上、 口才上或其他专长上有“几把刷子” 、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高度重视做好知识 分子工作,加强团结和引导,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最大限度把他们凝聚在 党的周围。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做好宣传思想工作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 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重点要抓好 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要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努力以思 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 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把创新的重心 放在基层一线, 充实队伍力量, 改善工作条件, 扎实做好抓基层、 打基础的工作。 40 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关于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 期盼有更好的教育、 更稳定的工作、 更满意的收入、 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 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 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这段讲话,朴实亲切、饱含深情,温暖了亿 万人的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把民生 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两大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大力推进,改革 发展成果正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连着 民心、 民心凝聚民力, 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

增进民生福祉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我们党来自人民、植 根人民、服务人民,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无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 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 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

不断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我们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发展社 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我们的 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 不能让群众得到看得见、 摸得着的实惠, 不能实现好、 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关系, 实现两者良性循环。

一方面, 经济发展是前提,离开经济发展谈改善民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 民生改善既能有效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能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拉动内 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要通过发展经济、做大 “蛋糕” ,为持续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同时又通过持续不断改善民生, 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扩大消费需求,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内生动 力。

2.社会政策要托底 41 群众对生活的期待是不断提升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而我们的国力 财力是有限的。因此,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主要是发挥好保基本、兜底线的作 用。也就是说,要在义务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满足人们基本 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同时对特殊困难人群进行特殊扶持和救助,守住他们生活的 底线。

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 改善民生不能脱离这个最大的实际提出过高目标,只能根据经济发展 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否则,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拉美、中东以及 一些欧洲国家的教训表明,不切实际的高承诺、高福利、高债务,要么是失信于 民、政府垮台,要么是债务累累、财政危机。这值得我们警惕。

要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

“知屋漏者在宇下。

”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要从 实际出发, 尊重群众意愿, 量力而行, 尽力而为。

群众生产生活遇到了什么困难, 要千方百计加以解决, 能解决的要抓紧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要创造条件加以解 决。不要搞那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劳民伤财、吃力不讨好的东西。习近平总 书记指出, “多做一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少做些锦上添花、花上垒花 的虚功” 。

要格外关注困难群众。郑板桥有一首诗写道: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 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我们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疾苦 更要有这样的情怀。现在,我国大部分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同时由于我 们国家大、 各地发展条件不同, 我国还有为数不少的困难群众。

对各类困难群众, 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 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要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帮助困难群众特别 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困难群众早日脱贫致富,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 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要倡导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

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是党和政府工作的 方向, 但不是说党和国家要大包大揽。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 活的理念, 从而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又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身 奋斗的目标。

“一勤天下无难事。

”要鼓励个人努力工作、勤劳致富,创造和维护 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通过努力都有成功机会。

对于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中央经济工作 会议上,提出“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工作思路。

“守 住底线” 就是要形成以保障基本生活为主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织牢民生安全网 的“网底” ; “突出重点”就是要对重点群体和重点地区进行倾斜; “完善制度” 就是要形成系统全面的制度保障; “引导舆论”就是要促进形成良好舆论氛围和 社会预期。这为进一步做好民生工作指明了方向,按照这个思路,保障和改善民 生工作将更加科学有效、扎实稳步向前推进。

3.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二 〇一三年四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工作时指出,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 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 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 42 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事关国家未 来。中国这么多人,教育上去了,将来人才会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这是最有竞 争力的。要坚持立德树人,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深 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 支持和智力贡献。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广大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 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 的智慧之门。

“家贫子读书” ,治贫要先治愚,把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搞好,不要让 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 十三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

要通过稳定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特别是扶持 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发展,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大自 主创业支持力度, 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帮扶,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 力。鼓励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 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善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做 好化解产能过剩中出现的下岗再就业工作,加强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农村 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搞好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缓解结构性失业 问题,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使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 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劳动 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 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保护合法收入,调 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 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 局。

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居者有其屋,是我国长期以来的一个传 统,也是群众的迫切期盼。要尊重规律,努力探索适合国情、符合发展阶段性特 征的住房模式。从我国国情看,总的方向是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 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

要处理好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市场化的 关系、住房发展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需要和可能的关系、住房保障和 防止福利陷阱的关系。只有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才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满足 多层次住房需求。同时,总有一部分群众由于劳动技能不适应、就业不充分、收 入水平低等原因而面临住房困难,政府必须“补好位” ,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住 房保障。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 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要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重要位置,按 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进一步深 化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探索医改这 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式解决办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基本医疗 卫生资源均衡配置等问题,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我们还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乡居民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 险,加强社会救助,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逐步调 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43 4.创新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管理, 取得了重大成绩, 积累了宝贵经验。

同时也要看到, 当前我国改革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稳定进入风险期,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 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艰巨,社会管理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实 现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治理和管理一字 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

”必须着眼于维护 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 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 有序。

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 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 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 解社会矛盾。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 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 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 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 治理、公共服务,激发社会活力。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 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健全以食品 药品安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社会治安防控等为基本内容的公共安全体 系。

要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稳定是根本的大局,没有稳定的 社会政治环境,一切改革发展都无从谈起,再好的规划和方案都难以实现,已经 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

要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 解决好,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要处理好 活力和秩序的关系,既不能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也不能管得太松、波涛汹涌, 重视疏导化解、柔性维稳,发动全社会一起来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要贯彻总 体国家安全观, 坚持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 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 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切实做好国家安全各项工作。要严厉打击暴力 恐怖活动,建立健全反恐工作格局,完善反恐工作体系,加强反恐力量建设,筑 起铜墙铁壁,使暴力恐怖分子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

要推进平安建设,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平安是老百姓 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

”要深化平 安中国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决 遏制严重刑事犯罪高发态势, 坚决遏制重特大公共安全事故。政法机关和广大干 警要把人民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让人 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 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 供有力法律保障。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形成 从技术到内容、 从日常安全到打击犯罪的互联网管理合力,确保网络正确运用和 安全。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 44 能力越强,社会治理的基础就越实。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 基层有职有权有物, 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要加强城市常态化 管理,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狠抓城市管理顽症治理。要加强人口服务 管理,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促进人口有序流动,控制人口总量,优化 人口结构。 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二〇一三年九月七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 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他指 出: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生动形象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 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要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 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新时代。

1.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 业文明,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的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 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 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 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人类则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 改造自然, 但人类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不能凌 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 联系的整体,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保护自然环 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众 多。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深刻指出,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 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 “美索 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 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 。历史的教训, 值得深思! 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

“天人合一” 、 “道法自然” 的哲理思想, “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 “一粥一饭,当 45 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 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

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就把保护环 境作为基本国策。进入新世纪,又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多年来,我们大力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积累下来 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进入高发频发阶段。比如,全国江河水系、地下水污 染和饮用水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有的地区重金属、土壤污染比较严重,全国频繁 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污染天气,等等。

这些突出环境问题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和损害,社 会反映强烈,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这说明,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 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 等的要求越来越高, 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 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正像有人所说的,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 保” ,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 福祉。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 利益,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必须 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 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 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力 度,攻坚克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二〇一三年五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要 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 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生态 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对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饱含尊重自然、谋求人 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在这 个过程中,我们强调可持续发展,重视加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但也有一 些地方、 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无节制消耗资 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导致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

比如,能源资源约束强化,石油等重要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耕地逼近十 八亿亩红线, 水土流失、 土地沙化、 草原退化情况严重; 一些地区由于盲目开发、 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已经接近或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温室气体排放 总量大、增速快;等等。这种状况不改变,能源资源将难以支撑、生态环境将不 堪重负, 反过来必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我国发展的空间和后劲将 越来越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 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 环顾世界,许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 程,在发展中把生态环境破坏了,搞了一堆没有价值甚至是破坏性的东西。再补 回去,成本比当初创造的财富还要多。特别是有些地方,像重金属污染区,水被 污染了,土壤被污染了,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至今没有恢复。英国是最早开始 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伦敦在很长一段时期是著名的“雾都” 。一九三〇年, 46 比利时爆发了世人瞩目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光化学烟雾事 件使美国洛杉矶“闻名世界” 。殷鉴不远,西方传统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在创造巨 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十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教训极为深刻。

中国是一个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 不通的。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强,已成为我国的一个基本国 情。

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三十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 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 境问题接踵而至。

走老路, 去无节制消耗资源, 去不计代价污染环境, 难以为继! 中国要实现工业化、 信息化、 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必须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我们只有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的要素, 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 律,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 然的和谐。要克服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下大决心、花 大气力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资源利用方式、 能源结构、 空间布局、 生活方式, 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 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探索走出一条环境 保护新路,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 展的“绿色银行” 。

3.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 抓在手上。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抓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的落实,切实把 能源资源保障好,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 生产生活环境。

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

生态红线, 就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 这个红线不能突破, 一旦突破必将危及生态安全、人民生产生活和国家可持续发 展。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非采取最严厉的措施不可,不 然不仅生态环境恶化的总态势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扭转, 而且我们设想的其他生态 环境发展目标也难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 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要精心研究和论证,究竟哪些要列 入生态红线,如何从制度上保障生态红线,把良好生态系统尽可能保护起来。对 于生态红线全党全国要一体遵行,决不能逾越。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按照人口资源 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 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 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 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实施环境功能区划,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 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 服务功能。要坚持陆海统筹,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提高海洋 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大部分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原因是来自对资源的过度 开发、粗放型使用,如果竭泽而渔,最后必然是什么鱼也没有了。扬汤止沸不如 釜底抽薪,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资源使用这个源头抓起,把节约资源作为根本之 策。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 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 47 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努力控制温室 气体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水源地保护,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 社会。严守十八亿亩耕地保护红线,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严格土地用 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合理开采和综 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 资源化。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 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 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颗粒物 污染防治, 着力推进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集中力量优先解决好细颗 粒物(PM2.5) 、饮用水、土壤、重金属、化学品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 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 化、石漠化综合治理,扩大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适应气候变 化能力。

4.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 性变革。实现这样的根本性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 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大都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备有关。习近平 总书记指出: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 供可靠保障。

”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 文明建设。

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犹如“指挥棒” , 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是最重要的。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 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 目标体系、 考核办法、 奖惩机制, 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

要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如果生态环境指标很差, 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表面成绩再好看也不行。

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资源环境是公共产品,对其造成损害和破坏必须追究 责任。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导致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必须追究其责 任, 而且应该终身追究。

不能把一个地方环境搞得一塌糊涂, 然后拍拍屁股走人, 官还照当,不负任何责任。要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 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要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 制度, 加快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健全能源、 水、 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 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 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健全环境损害赔偿制 度, 强化制度约束作用。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增强全民节约意识、 环保意识、 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48 九、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关于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 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 军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 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对加强国防 和军队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鲜明回答了在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 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新的历史条件下, 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 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的重大课题。

这些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精神的“军事篇” ,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了根本 遵循。

1.牢牢把握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建设强大的人民军队是我们党的不懈追求。在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根据 形势任务的变化,及时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引领我军建设不断向前发展。毛泽 东同志领导制定了建设优良的现代化革命军队的总方针, 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建设 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江泽民同志提出了政治合格、军事 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胡锦涛同志提出了按照革命化 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的原则加强军队全面建设的思想。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 书记鲜明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二〇一三年三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 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他明确指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 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并强调“全军要准确把握这 一强军目标,用以统领军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努力把国防和军队建设 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这一目标,回答了为什么要强军、强军目标是什么、怎样 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重大课题,体现了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军队建设的新要求, 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建军治军的总方略。

强军目标明确了加强军队建设的聚焦点和着力点。邓小平同志曾讲过, “军 队要像军队的样子” 。总结我军历史和现实需要, “军队的样子”就是要坚决听党 指挥,要能打仗、打胜仗,要保持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听党指挥是灵魂,决定 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 能打胜仗是核心,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 指向;作风优良是保证,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这三条决定着军队发展 方向,也决定着军队生死存亡。建军治军抓住这三条,就抓住了要害,就能起到 纲举目张的作用。

强军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实现中国梦对军队来 说就要实现强军梦。富国与强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 49 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两大基石。中国梦包含强军梦,强军梦支撑中国梦。历史经 验表明, 任何一个国家要真正强大起来,没有坚强的军事实力作后盾是决然不行 的。现在,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目标, 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但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绝不是轻轻松松、顺顺当当就能实现的,我们越是发展壮大,面临的阻力和压 力就会越大,遇到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没有一支强大 的军队,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没有安全保障。强军目标顺应了我国由大向强迈进 关键阶段的时代呼唤, 昭示了我们党着眼实现中国梦建设强大国防和军队的决心 意志, 进一步阐明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要 求我们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大目标下来认识和推 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保证。

强军目标适应了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发展变化。形势决定任务,安 全需求引领军事力量建设。当今世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 的时代潮流, 国际形势保持总体和平、 缓和、 稳定的基本态势, 但天下还不太平, 霸权主义、 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世界依然面临着现实和潜在的战争 威胁, 世界急剧变化增大了我国安全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我国周边特别是海上 方向安全面临的现实威胁呈上升趋势, 亚太地区正成为国际战略竞争和博弈的一 个焦点, 一些西方国家千方百计对我国进行战略遏制和围堵,我国周边领土主权 争端、大国地缘竞争、军事安全较量、民族宗教矛盾等问题更加凸显,我们家门 口生乱生战的可能性增大。

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加紧推 进军事转型,这给我军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挑战。维护国 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西方国家继续加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 化战略的力度,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敌对势力加紧进行各种渗透、破 坏、颠覆活动。我国安全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要求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有一 个大的发展。

强军目标从时代发展和国家利益全局的高度思考军事问题,充分体 现了放眼世界的战略视野,居安思危的战略清醒,强军兴军的战略筹划。

强军目标抓住了军队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我军已发展成为诸军兵种合成、 具有一定现代化水平并加快向信息化迈进的强大 军队。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强军梦想,更加有信心、有能力实现强军目 标。但要清醒看到,目前我军正处于机械化建设尚未完成、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 阶段, 我军现代化水平与国家安全需求相比差距还很大,与世界先进军事水平相 比差距还很大。同时,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复杂斗争和官兵成分结构变化,如何确 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面对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和战争形 态深刻演变, 如何提高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面对社会环境变化和 不良风气影响, 如何保持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这些都是当前我军建设亟须 回答和解决的时代性课题。强军目标的提出,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抓住了建 设强大军队的关键和要害, 为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 牵引。

2.铸牢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 人民军队之所以有力量, 根本就在于有凝聚军心意志的神圣军魂。我军是党 缔造的,一诞生便与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始终在党的绝对领导下行动和战斗。

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 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 50 绝对领导,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军队的性质。八十多年来,我军之所以能始终 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经受住各种考验,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最根本的就是靠党的坚强领导。这是我军的军魂和命根子,永远不能变,永远不 能丢。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强调, “保证党 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关系我军性质和宗旨、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关系党和国 家长治久安” 。这个最根本的问题守不住,军队就会

2014年6月25日... 本报讯 (记者 杨丽娟)昨天起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刚一上市就引来了读者追捧.据北京图书大厦...

中共中央宣传部 编 出版时间:2014年6月 内容简介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

2014年10月4日... 字体大小: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少数民族文字版出版 为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习近平总书记系...

,书籍: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出自:QQ空间素材网
链接地址:http://www.qzoneai.com/sucai/7db9GFhZ9mF1I8Vy.html

相关文章阅读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

,书籍: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