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课堂分层教学 零失误单元分层检测卷高一数学

时间:2019-06-21 05:07:09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分层教学的课堂流程结构图与教学内容展开过程,实际上即为问题的不断提出和解决的过程.课堂内容展开流程,可作如下分类:第一层次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并自己推证基础知识内容→第二层次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和掌握基本技能与方法→第三层次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对命题进行变换与拓展,培养创新思维.现结合部分课例,我上课时将学生分为三层:第一层基础较差的,需要老师反复引导的;第二层基础较好的,需要老师指点才会的,第三层基础好的,不用老师指点一看就会的.第一层学生适合开展第一层次问题的教学;第二层学生适合开展第二层次问题的教学;第三层学生适合开展第三层次问题的教学.
  一、第一层次问题的教学
  由于基础知识中包含较多的概念内容,教师可通过典型事例及课前预习展示一组问题,通过这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旧知,对新知内容进行学习,从问题中总结归纳出问题中蕴含的结论.
  例如,高一“函数概念”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复习完相应的旧知识后,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
  ①什么叫函数?映射?
  ②为什么说:“自变量x有一定取值范围?”
  ③为什么说:“函数y有确定的范围与之对应?”
  ④x、y的取值范围可分别构成集合吗?它们有何特点与关系?
   ⑤你能从映射的角度重新定义函数吗?
   ⑥函数记号如何?新定义与原定义相同吗?
   然后让第一层学生回答①②题,第二层学生回答③④题,第三层学生回答⑤⑥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充分暴露了概念的形成过程,还可调动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基本上搞清函数的概念,从而在“成功的体验”中,不知不觉中突破这一难点.
   同时,对新知识的理解、知识点的应用和题型的变换等,每个层次的设计都要照顾各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还要安排好教学节奏,做到精讲多练,消除“满堂灌”,消除拖泥带水的成份,把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多练.在此基础上可适当补充些趣味数学,以便活跃课堂,努力做到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全过程.
   二、第二层次问题的教学
  对于基础知识应用的基本类型,包括一些常见的题型与解题的通法与技巧,可归并为二层问题之中.即先展示二层问题,通过学生分组独立解决各自的问题(或例题)与同组同学相互讨论交流,通过黑板扮演或用投影仪等教辅仪器展示学生的优秀解法,再经过同学的对照、反思后,引导学生领悟、吸收、归纳这些解法的规律,从“‘是什么?怎么做?’到‘为什么?还可以怎么做?’”以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
  例如,学习了函数概念后,又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
  ①函数由哪三个要素组成?与映射有何关系?
  ②如何求自变量x取a时的函数值f(a)?并说明f(a)与f(x)的异同.
  ③自变量是否一定用x表示?两个函数相同的条件是什么?
  ④说出二次函数f(x)=2x2+2的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并求
  f(0), f(1), f(a), f(x+1).
  ⑤下列各式能表示y是x的函数吗?为什么?
  |y|=x y=t y=x-1 y2=x2
   ⑥下列各组中是否表示同一函数?为什么?
  y=x2与z=u2 y=x与y=■
  y=x与y=(■)2
   先让第一层学生解决①②题后,请第二层学生解决③④题,再由第三层学生解决⑤⑥题,从而使全体学生悟出道理,学会方法,掌握规律,提高了学习的信心.
   三、第三层次问题的教学
  首先,精心编制1~2道难度适中的典型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探索,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并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与结论。接着重点进入第三层问题的探索,即通过引导学生变更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求,如类比探求同类型问题,通过问题的转化拓展问题,通过强化或弱化条件与结论,揭示出它与某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并变更出新的问题,对于每个问题,可启发学生思考能否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这样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品质,使学生获益匪浅.
   责任编辑 罗峰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