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校企一体合作,推进专业改革创新|如何深化工会改革创新

时间:2019-06-10 04:56:58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再次重申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提出了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等四项重大任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不断推进专业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充分就业,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近年来,我市以深化校企一体化合作为抓手,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积极构建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突出以实践和实训为重点,推进了专业改革和创新。
   一、深化校企一体建设,推进新兴专业跨越发展
  目前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备,专业实践环节教学时数偏少,授课教师的实践经验也明显不足。促进校企合作,利用企业资源优势,完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深化校企一体建设,既可以增加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含量,使学生在“做中学”,了解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提高实践技能水平,增加岗位工作经验;也可以使教师在“做中教”,突出岗位的技能要求和企业要求,提高教学水平和实践技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作品与产品、理论与实践、实践与创收”的六合一。我市的南靖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引入万利达集团有限公司四条生产线进校园,漳州海峡职业学校则引进资金在校园内创办光电生产车间,都是校企紧密结合,实现一体化的典型。
  我市南靖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为满足全校每年大约800-1000名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实训需求,引入万利达集团生产线进校园,聘请公司技术员、车间管理主任、生产管理组长、品检人员等整套管理人员到生产车间指导和管理,充分利用万利达先进的生产技术经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和娴熟操作技能,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实际的企业管理流程来培养和熏陶中职学生的企业文化修养。并利用万利达产品多样性的模式,定期在生产线上实现生产产品的变换,如先生产草坪灯、数码像框、空气净化器,然后又生产万利达歌王DVD,液晶一体化电视、车载导航仪、手提电脑等较高端电子产品,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使课堂活动更趋于现实生产。在专业创新和课程改革中,学校还引导学生大胆而卓有成效地对生产流程、生产工艺和产品性能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性价比提升,进一步培养了具有创新意识的技能型人才。在引入企业生产线的同时,该校还积极拓展生源渠道,拓宽课堂阵地,将教室前移到车间,即学校到各合作企业去招收企业在职员工,派出专业教师利用节假日和晚上时间到企业授课,上班时间的实训技能指导则由企业派出技术部门的骨干人员负责。这一模式深受企业好评,万利达集团专门制定了“参加一职校中职班的学员上课出勤时间当作工时计入工薪报酬”的办法,鼓励更多员工参与学习。仅2010年,该校就在万利达集团和闽星集团分别招收了223位和36位学员。
  深化校企一体合作,引进企业生产线进校园,解决了中职学生普遍的“厌学”情绪,让学生感到“学的东西有用”、“对学生自身就业及职业生涯发展有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也促进中职学校积极转变办学理念,真正树立“企业的需要就是我们中职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的观念,真正做到紧扣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推进了我市电子和光电等新兴专业的跨越发展。
   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实行“一体化”教学体系
  培养职校学生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所学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能够学以致用。这就必须深入调查研究相关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发展状况、实际需求,根据专业的就业方向,梳理出典型的职业工作岗位,明确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并把它转化成学习领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提炼设计工作模块教学内容,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如我市财贸学校,为推进物流管理专业的改革创新,于2009年按照教育部“五个文件”要求,重新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组织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对我市物流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并在合作办学企业的支持下,根据本专业的就业方向,梳理出9个典型的职业岗位工作:包括仓库作业、配送中心管理的实务操作、生产物流实务操作、道路货物运输作业、铁路运输实务操作、空运实务操作、国际海上运输实务操作(国际货运代理),经校内外行业专家、课程专家的集体讨论,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提炼设计工作模块教学内容,提出专业课的设置、开设的时间及课时,使之更具有逻辑性和知识的连贯性,更加突出了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技能教学。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任务驱动型项目教学模式,即岗位专门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的教学,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资源,学校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教学相结合,企业全程参与课程授课、评价。学校要求教师紧跟区域行业动态和企业发展,分析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更新变化,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岗位工作的一致性,加强学生按岗位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落实“精讲多练、工学结合”的要求,组织学生进行校内课内模拟实训、校内实训基地实操、校外实践基地顶岗实习实践(实训)教学。为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学校还改变原来课程由考试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方法,实行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考核的相结合,突出校内课内模拟实训考核、校内实训基地操作考核和校外顶岗实习考核这三块内容,增大学生平时学习、实训情况在成绩评定中的比重,引导学生更加注重提高自身的岗位技能、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
  这种工学结合任务驱动型的岗位专门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促使其运用所获得的系统化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在本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的就业、创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创新教育教学环境,营造学习工作一体的氛围
  在加强校企一体化合作、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同时,还必须积极营造学生学习与工作一体的氛围,为推进专业改革和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创新教育教学环境,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创新教学环境,建立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的“企业化”技能教室。根据学校专业教学和企业生产实际,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的技能教室,这既要设立集中教学区,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示教板和专业教学所需的零部件等,面向全体专业学生进行教学;也要根据企业生产流程分别设立小组教学区,面向学生个体进行分项教学;还要运用整体化的职业分析方法,确定专业的核心课程,并建立与企业工作岗位相对应的规划技能教室,学生在技能教室中,通过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最终将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掌握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学会工作”。如我市第二职业中专学校根据汽车维修的工作流程,设立了整车实训区、台架区、总成解剖区、钣金区、喷漆区等,将学生分组进行个体教学。漳州第一职业中专学校将相关实训室升级改造为能完成不同项目教学的专业教室即“工学教室”,并通过多媒体教室、工学教室,应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建立直观、交互虚拟演练实验室,应用EWB仿真软件和电子线路计算机辅助设计“Protel”软件等,提高了教学效率。
  2.创新校园环境,融合校企文化,实现在校生直接向职业人的转变。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用企业文化、品牌特色布置技能教室,辅以宣传栏、企业文化廊、生产激励标语等,在校园内营造浓郁的企业氛围,传递优秀企业的价值观;与优秀企业、知名企业共建校企文化育人环境,通过学习、借鉴和吸纳企业价值观、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把企业文化渗透到专业的教学管理理念中;定期邀请品牌企业的经理人、优秀员工到校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体验不同的企业文化,了解将来从事的岗位,使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职业素养得到提升,实现了在校生向职业人的有效转变。如我市第一职业中专学校大力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环境,通过板报、广播、校园网进行职业教育宣传;与企业联手,开展如“万利达企业进校园”等大型企业文化宣传周活动,举办各类体育竞赛、文艺表演、演讲比赛、技能展示、科技制作、知识竞赛,报告讲座等,让职校有浓厚的“企业”氛围。
  3.创新实习环境,共享企业实习信息,实现专业教学的延伸。可以采用校企共建模式,校企双方通过订单培养、师资共享等多种途径,共同建设集教学、实习、就业为一体的企业实习网,企业提供岗位需求信息,学校则提供本校人才信息,为学生学习、实习和就业等提供全方面的信息服务。如我市第二职业中专学校,目前已经建成了由一汽大众、聚力日产、盛元丰田、东风本田、海南马自达、比亚迪等20多家汽车维修企业参与的蓝田汽修企业实习网,服务学校汽修专业的学生。同时,在学生实习方面,要改变以往学生自行到企业实习的方式,实行教师带队集中实习,进行校企共管。即不仅企业要安排专人跟进学生的实习和管理工作,学校也要派专职教师参与实习管理以及开展学生德育等工作,延伸学校的专业教学工作,最终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对学生的实习做综合评价,保证整个实习过程的顺利实施。
  实践证明,教学环境、校园环境和实习环境的改革创新,有效地推动了专业的改革创新和规范化建设,也促进了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学生专业素质、岗位意识、技术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质的转变,教师获得了在生产一线实践锻炼的机会,而企业也得到了大量量身定做的优秀毕业生。通过大力创新环境,我市漳州第二职业中专学校汽修专业的大多数毕业生,在顶岗实习中就能胜任企业岗位的要求,毕业后两年内就能成为企业技术骨干,相比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前了两至三年。
  综上所述,适应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需要,加快企业急需的人才培养,解决新兴行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应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依托企业的资源优势,不断推进专业的改革、创新,突出学生技能教学和能力培养,这样才是确保专业可持续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所在。
  (责任编辑:林文瑞)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