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象的原则_挖掘技术背后的思想与方法

时间:2019-06-09 04:50:54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09年江苏省将高中信息技术列入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以来,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术复习课的效率成了广大一线信息技术教师需要研究的问题。笔者到多个学校听课,发现绝大多数复习课仍停留在单纯的操作技能训练层面,这种仅对软件工具使用方法的浅层次学习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对这种单一枯燥的技能训练方式不感兴趣进而影响复习效率;二是离散的、孤立的技能训练缺乏“系统性”,学生缺少思考的过程,学生往往出现“当堂课听得懂,下堂课全忘光”的现象。笔者认为要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必须突破现在的复习课模式,挖掘技术背后的思想与方法,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学生才会乐意参与到复习课堂中来。
   二、高中信息技术复习课的现状
   1.忽略知识的原理性
   技术起源于人类生活的需求,人在开发技术的过程中,总会持有一定的思想去设想它,会持有一定的方法或遵循某种规律、原理去实现它,这些就是技术背后涵盖的思想与方法等内容,是不以显性的方式存在的。而知识的问题只有知其何来才能用其何处,方法的问题只有知其何类才能用其何题。纯的技能训练,只是让学生掌握具体的操作技术,而不知道为何要这么操作,忽略了知识的本质和规律,当然遗忘的很快。
   2.忽略知识的系统性
   复习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将学生原有的、零散的知识点经过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当学生遇到要解决的问题时,能够顺着知识脉络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单纯的技能训练,学生是一听就懂,但只要略有变化必然是一做就错。原因在于学生头脑中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只是停留在单纯的模仿阶段,面对具体的任务时无法快速地选取合适的技术或者最佳组合方案去解决。
   三、改进的策略与典型应用
   “技术有限,思想无限”,信息技术复习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技术,有一定量的感性知识和体验基础上的,不应该还只是停留操作技能的积累上,而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对操作进行深入思考,关注技术背后所蕴藏的思想,将思维活动和技术工具相结合,突出知识提炼的过程,以此让学生掌握广泛迁移知识的方法。基于这样的理念,笔者在高中信息技术复习课中进行了实践探索,分别在“学习开始时、学习过程中、学习结束时”三个阶段尝试变革:
   1.学习开始时让学生通过分析题课梳理知识结构,明确学习目标
   为了能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复习课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笔者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上课一开始就分析课题,通过分析课题帮助学习者认识到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哪一部分有实质性联系,通过表层分析,逐步理解内在关系。
   例如:复习“网络信息的获取与管理”,学习一开始,我就跟学生一起分析课题,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的同时理清知识之间的层次结构,梳理出如下一张表:
  ■
   对于操作层面的技术――“下载文件”和“收藏网址”学生已基本掌握,复习课的重点是梳理两类网络信息“文件”和“网页”管理方法上的联系,也就是方法层面的技术――分类存放(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建立相应的文件夹分门别类的存放)。同时要让学生明确,管理信息是为了给使用者提供查询的方便,让学生更多地把握设计者思想层面的技术,从而在学习中树立有效管理信息的意识。
   2.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分解问题梳理知识结构,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总目标,最终是要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动手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复习课的另一重要目标。操作训练式的复习课,仅从技术的量上积累,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解决一些浅显的问题,无法真正形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复习课应着眼于方法层面的技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会有所提高。
   例如:复习“利用Word进行文本信息加工”,布置“制作教师节电子专刊”这一综合任务,再设计一连串的问题进行任务分解。采用抓住知识主干,由主干唤醒细枝末节的方法,将零散的知识点逐层分类,形成如下一张知识结构图:
  ■
   通过知识点的层层分解和对各种操作进行分类,学生体验了菜单设计的过程,凭学习经验和菜单分类的常规思维,应该能正确地对不同操作进行分类,当学生面对新的操作时,也能快速判断出该操作属于哪类操作,从而选择相应的菜单命令去进行操作。学生经历表层分析―理解内在关系―回顾操作步骤这样一个过程后,很自然地就掌握了文本信息加工的操作技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习结束时让学生在归纳对比中梳理知识结构,掌握广泛迁移的方法
   复习课是指教师专门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理解、巩固、运用,沟通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以达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任务的授课形式。因此,可在学习结束时引导学生对复习内容按照某一标准或线索进行整理、分类、对比,归纳成系统,让学生站在整体的高度,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记忆各部分知识,以便掌握广泛迁移的方法。
   例如Word,Excel,Access都叫电子表格,在复习小结时,先引导学生梳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三个软件之间暗含着从数据呈现到数据管理的一个技术内部变迁的过程,组织数据(Word)――处理数据(Excel)――管理与查询数据(Access),这就是技术本身所蕴含、携带的思想。学生理清了这种思想,在应用技术的过程中才会持有正确的思想和方法。然后,通过比较和归纳,找出三者的相同点。Word,Excel和Access中行、列的基本操作;Excel和Access中排序、筛选;Excel中筛选时条件的设置和Access中字段属性的设置,这些在实现手段上都具有可迁移性。学生通过归纳与总结的过程发现三个软件间的相关性或共性,借助共性的获得掌握一种可广泛迁移的方法。
   李艺教授指出:“知识的完整性不能局限于工具的视野,否则就是将知识的完整性等同于软件功能的系统学习”。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只是沧海一粟,如果能以此作为学习的载体,在技术学习与运用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实现“操作层面的技术―方法层面的技术―思想层面的技术”的合理过渡过程,体会信息技术的思想与方法,对他们来说可能是更有意义的事情。
   参考文献:
   [1]何赛平.思维导图应用于信息技术复习课的实践探索中国电化教育,2009(7).
   [2]李美凤,李艺.“螺旋上升”式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设计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2).
   (作者单位 江苏省无锡市堰桥中学)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