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悲剧意识的培养 如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时间:2019-04-12 05:14:05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高中新课标中明确提到;“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生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但传统的语文教学常常忽略对学生“悲剧审美能力”的培养,对选入教材的文学作品不能或很少从悲剧意识的角度来挖掘其深刻的文化和审美价值,着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下面。笔者就当今高中生悲剧意识现状,着重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高中生悲剧意识的培养。
  一. 培养高中生悲剧意识的必要性
  培养高中生的悲剧意识,要从悲剧.悲剧意识及树立悲剧意识的意义入手。
  (一) 悲剧与悲剧意识
  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是人类在实践创造自由的过程中。面队暂时不可能实现自由的准自由状态所产生的特殊应对状态和精神,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一笔宝贵财富。
   什么是悲剧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悲剧意识是人类对人生悲剧性的认识,是人类对生活中的悲剧形态以及包含于其中的人的悲剧精神的能动反映。按照北师大教授柯汉琳的说法:悲剧意识或悲剧精神。不是指关于悲剧艺术的理论意识或悲剧观念,而是指对于人生的悲剧感和积极寻求对悲剧人生进行艺术观照和抗议的心理能量.动力和意向的总和。构成悲剧意识的浅层心理层次即基础是对悲剧现实人生的深切体验和由之产生的悲剧艺术,也就是说,仅有对苦难现实人生的体验和深哀,而缺少对不幸加以追问和抗挣的意识,甚至面对苦难逆来顺受或消极逃避,悲剧意识便无从产生。真正的悲剧性心理图景的发光点在于那种既发现理想与现实不可避免的悲剧性冲突,又面对苦难而不屈地挣扎.不倦地追询.勇敢地反叛并积极寻求自我拯救的心理意向。
  (二) 高中生树立悲剧意识的意义
  悲剧意义,是让人们直视悲惨的现实,以使人减少对不幸的悲哀感。这正与喜剧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戏剧隐瞒不幸,逃避悲哀时,悲剧却让大家直视不幸,面对悲哀。因而,最后,悲剧让人面对不幸时,所感受到的悲哀感将减少,他们将会更有信心面对困难,认识困难,改善困难,最终征服困难。
  文艺心理学认为,在所有的文艺作品中,具有悲剧意识的作品对鉴赏者的心理刺激程度要比其它类的作品大。悲剧意识直接影响主体的审美情趣,接受鉴赏的过程首先是由悲生美,然后由于条件反射又由美生悲。鉴赏者的审美过程中,总是悲中有美.美中有悲。“具有悲剧意识的文艺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对学生悲剧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其一生。”而以“90后”为主体的年龄段的高中生,追求“完美主义”或者“半糖主义”,趋向“中性美”,喜好韩剧式的唯美故事,容不下悲剧结局,悲剧意识.悲剧审美也就无从谈起。
  由此可见,培养和提高学生体验和承受痛苦与恐惧的心理能力,发展心理素质和情感内涵的任性,引导他们在悲剧形态的感染中对历史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评判,对未来能做出较为实际的想象将是高中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体验。因此,培养学生的悲剧意识对其健康文化心理的塑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 高中生的悲剧意识的培养
  (一)引导学生体会“哀而不伤”与“的悲剧美。毁灭性”的不同悲剧效果,从而感悟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美。
  中国喜好“哀而不伤”,强调“中庸之道”。中国文化和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审美价值内涵中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悲剧意识。像王国唯评说《红楼梦》,可谓“悲剧中的悲剧”,但最后一样还是“兰桂齐芳”;关汉卿《窦娥冤》也是“冤情中的冤情”――“六月飞雪”,可最后一样还是“平冤昭雪”。《赵氏孤儿》写朝廷忠奸.家族矛盾,刻画了屠岸贾的残忍,程婴.韩厥等人的侠义,赵朔自刎,公主自缢,韩厥献生,以及屠岸贾为灭朝氏孤儿,竟然要杀掉全国的婴儿,程婴毅然献出自己的幼子而保住了孤儿等。这些本来是大悲的素材,然而剧本最后又写成了感谢君恩浩荡.孤儿终于复仇的圆满结局。为了表达作者的愿望,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在大苦大难之后,往往加上一个大团圆结局的做法是中国悲剧的最大特点。而西方的悲剧却不同。莱辛认为:“死亡是解决一切纠纷的最好办法。”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悲剧是人的巨大苦难或者伟大人物的死亡。”悲剧主角的死亡或巨大苦难,几乎是西方悲剧的主要结束方式。
  哪一种形式的悲剧更让人深思,更能带来“心灵的震撼”呢?笔者认为最有效的办法是对比感悟法。
  1.不同的文学作品对比法。沈从文《边城》中翠翠经历了一连串的悲剧情节,最终没有得到幸运女神的眷顾,结局里她独自一人平静地等待着滩送。“他可能永远不来了,可能‘明天’来。”伤感无限,却“哀而不伤”,小说的最后不是彻底的毁灭,仍存有希望。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始终逃不出旧社会的牢笼,在夫权.族权.神权的三大绳索的压迫下,毫无希望的走向了毁灭结局。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对于翠翠的不幸结局是怜爱多于同情,对“人性之美”及对“边城世外桃园”的向往不会因这个结局而有所改变,反而会把翠翠当成是“世外桃园”的不可或却的一份子,把边城看成“希腊小庙”;而对于祥林嫂的结局则是悲伤大于愤怒,让我们产生推翻旧社会.旧制度,拯救更多祥林嫂的想法。究其原因,因为“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得干干净净更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之感。
  2.同一文学作品结局修改比对法。如上例中的《边城》结局,如果不是翠翠充满期待地等待,而是安排滩送与她幸福生活的场景,那悲剧意味就转变,没有了“哀而不伤”,更说不上“毁灭”了。《祝福》的结局不让祥林嫂走向死亡――彻底的毁灭的话,那么悲剧的意味就大减了,彻底反抗旧社会,推翻旧制度的要求也被冲淡。
  3.影视与文学作品对比感悟法。选一篇中国带有“毁灭性”的悲剧小说与改编的影视作品作一直接的对比,悲剧效果强弱立现。
  在过去的几年开展的“研究性生活”中,笔者曾将余小华小说《活着》与改编的电影《活着》(张艺谋版)让学生进行对比感悟。小说与电影叙说的情节都大同小异。但小说与电影的结局却是不一样的。小说中福贵在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之后,攒钱买回了一头正要被宰杀的濒死的老牛,因为不愿看着老牛在哭,早已不再会哭的福贵买下了它。起个名字也叫福贵。两个“福贵”都活着。“福贵赶着福贵去犁田,在吆喝福贵的时候嘴里也喊着所有死去亲人的名字,好像他们也都是些驾着正在埋头犁田的牛。”活着的沉重感迎面而来,源源不断,学生写的读后感中经常提到“现在觉得活者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坚强。。。。。”体会别人的悲剧之后,获得了自己对待悲剧的力量。而张艺谋在拍《活着》时对结局进行了改良,让凤霞和二喜一家都活下来,这种结局我们中国人是愿意接受,也愿意看到的,但悲剧的效果却大不如小说。
  (二)学生悲剧意识培养的三个重要环节
  1.挖掘文学作品“有价值的东西”。
  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所以解读悲剧文体的第一步骤便是挖掘“有价值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表现得越突出,因毁灭而产生的痛感就越强烈。鲁迅小说《祝福》是这一教学策略的典型范例。传统教学模式下,就是首先让学生知晓.复述故事情节。然后教师就人物的形象.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作理性分析,完全忽略了情感的投入,使‘鉴赏’伦为作品大意的冷漠的复述。作品主题的冷漠的说明,作品写作艺术的冷漠的介绍,使原本具有的同情,怜悯以及心灵震撼的悲剧美感荡然无存,依据悲剧的欣赏原则,我们就是应该在教学中深入挖掘和充分展示祥林嫂平凡一生中所体现”的人生有价值的东西“。透过文本的结构,调动学生丰富的创造性想象,一个吃苦耐劳,单纯善良,刚烈抗挣的祥林嫂形象,活脱脱的在学生审美视野中复活,从而对她产生积极的认同感,亲切感。有了这样浓重的感情积淀,再目睹她的毁灭所产生的痛感才能达到惨烈的程度,才具有更大的批判强度。
   2.体验情节悲剧,既感受“有价值的东西”是如何被“毁灭”的。
  在学生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肯定以后,“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悲剧性体验便是体会悲剧美的另一个重要环节了,欣赏者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才可以领略到悲剧的美。我们可以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悲剧的规定情节,在“亲临其境”中体味作品的情节设置以至于每个细节所蕴涵的深层意义。去体验悲剧人物的所有辛酸苦难,爱恨情仇,苦辣酸甜,从而对悲剧人物产生“与我们相似”的认同感。
  入选人教版必修四的曹禺先生的《雷雨》堪称悲剧杰作,其中繁琦这个人物浓烈的悲剧性命运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情节长度的有机延伸中让学生逐步体验从悲剧人物激发的痛感是深刻领会作品人生意蕴的必要条件,繁琦是集“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于一生的女性,在她“人的生存困境”中,一步一步走向毁灭的深渊:心高情烈,爱恨交织,更有一点原始的野性的繁琦。嫁到由冷漠残酷的周朴园主宰着的周公馆是其悲剧人生的始端,名存实亡的婚姻使她常常感到生命上午枯萎,周萍的出现,开启了她感情的大门,点燃了电火般的生命活力和勇于冲破一切桎浩的“火枳的热情”以及“一颗强悍的心”;随之“宇宙这口残酷的井”无端的葬送了繁琦这合乎人性的社会存在需求;接下来。她“如一匹执拗的马”不顾一切地抓住周萍这最后一根稻草,面对周萍毫不动摇,执意离开的决心,强悍果敢的她,低下高傲的头颅,低声下气地哀求周萍;当她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她便不顾一切;在这情节长度的有机延伸中,让学生会深深体验到同悲剧人物一样的深切的痛。悲剧意识在体验中得以积累。
  3.设身处地,体味悲剧美,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体验欣赏体味悲剧意义。
  这是培养学生悲剧意识最终目标,也是最难的环节,既要让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世界,设身处地地体验作品中的情景和情景中人物情感,也是让学生从作品的艺术世界中走出来,退回到鉴赏者的地位,对作品进行冷静的审视.判断和评价。
  “悲剧痛感和快感在悲剧中是不可分割的,痛感想快感的转化是悲剧欣赏的必然。悲剧是以空间.时间.情景与情节.抒情性语言.艺术技巧.舞台效果等因素打开悲剧苦难与欣赏主体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使悲剧的快感产生。”如上例《雷雨》的教学。让学生在情节中深刻体验了悲剧痛感之后,读其进行理性的审美判断,从而从繁琦的悲剧人生中看到她追求忠贞爱情的闪光人性,为希望艰苦努力.英勇反抗的毅力和气魄,唤起人类尊严的自我扩张,激发对造成其悲剧根源的历史必然性和人物内在冲突的主观性思考,给人带来深沉而久远的震荡。
  三.培养学生悲剧意识的其他注意事项
  在悲剧意识的体验与解读上,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要点之外,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如何通过时代背景的了解理解作品现实层面的意义;二是关注作品现实意义背后的关于人生.人性.人的生命存在的思考;三是鼓励多元化的解读,肯定学生自主意识,避免教条。当然,在生活中有意义地培养忧患意识.苦难意识和悲怜情怀对悲剧意识的培养也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悲剧意识培养不是简单的过程,但确实是一个对高中生来说和有价值的学习体验,只要我们有意识地积累,挖掘其深刻的文化和审美价值,我们将早日领略悲剧审美的魅力所在。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