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写作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2018年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

时间:2019-06-09 04:50:33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写作是学生借助自己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理解,独立完成的一种综合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只有充分挖掘写作主体的潜力,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各种写作能力,我们的写作教学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才能培养出写作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文章妙手。现实生活是色彩斑斓的,学生只有善于体验生活、捕捉生活、了解生活,才能在生活中找到写作的素材,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来。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多一份心思、多一双眼睛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才能捕捉到别人不注意的细节,才能以小见大。文贵于情,而真情又来自生活的感受,有了真实而细腻的感受,才会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经过多年语文教学中的尝试,我认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
   重视写在整个语文综合能力构架中的支柱作用,指导学生热爱习作,练就学生扎实的写作工夫,在高考中写出理想的作品,使之获取较高分值,历来是同行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教师,首先应当树立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全局观念。既要辩证分析学生通过初中阶段所进行的一系列训练而达到的水准,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指导高中作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在指导思想方面,还是在具体实践操作方面,都应有周密的计划性、严密的科学性、训练力度的强化性,行文运笔的深广性及灵活性。
   二、注重培养学生锤炼精美语言的能力
   古人对语言的锤炼,可谓苦心孤诣。如贾岛推敲典故的来由。我们现在虽不能做到“著一字而闹翻整个心情”,但也要做到精心于语言的锤炼。话题作文的命题原则是淡化文体,不设置审题障碍,追求作文试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倡导个性作文及有创意的作文。这意味着作文的成败将决定语文学科的成绩。所以在考场作文中习惯写记叙文,最大的误区便是以叙述代替描写。有些作文素材较好,角度也较新,整体结构都不错,但就是因为缺乏生动传神的描写而被判为低分,非常可惜。
   写好作文,还需要考生厚积而薄发,平时多积累、多练笔,然后才能水到渠成写好作文。
   三、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快乐作文的能力
   学生作文的激情首先是源于对生活的激情。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写作文,彻底打消他们为考试而写作的思想,要让他们明确写作是现代生活的需要。美国学者认为:“写作技能是未来公民生存的第一技能,也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技能。”叶圣陶也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认识文字,练习写作,并不是为给自己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而是使自己的生活更丰富、更充实。既然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就有责任把生活的激情引向作文教学,让学生像热爱生活一样去热爱作文。
   快乐地作文,又因作文而快乐,这是广大师生的永远追求。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一线教师要尽快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努力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以使其转变态度、形成习惯、才会视作文为乐事。唯有如此,才会有新鲜活泼、个性突出、思想丰富的作品出现。
   四、培养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
   “世上没有联想,社会将会怎样”?这就是强调联想和想象的重要作用。事实上,中学生的想象力,由于受知识、阅历水平限制较少,反而显得十分广阔,而且瑰丽。具有魅力往往是逻辑缜密的成年人语言所无可比拟的。走进生活、用心体会,和生活真诚对话,就会有独特的发现。例如:“冰雪溶化后会变成什么?”学生最动人的回答是:“冰雪溶化后就会变成春天”。话题作文早就把联想和想象、创新作为立足点、着眼点。话题作文着意引导学生把目光从封闭的课堂投向广阔的社会。诱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去抽丝剥茧地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引领考生学会思考,运用自己的文化积淀,正确地表达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五、培养学生感受生活,捕捉写作素材的能力
   鲁迅说过:“如果要创作,第一要观察”而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所以,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接触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深入到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生活作文思想。告诉学生:你们的眼睛是最好的“摄像机”只要处处留心,这架高科技的“摄像机”就能随时随地拍下无数亮丽的风景:看白云如何悠然飘荡,鲜花怎样吐蕊绽放,草儿如何扭着腰肢跳舞,风儿怎样褪去树木的秋装。拍下操场上,运动健儿的矫健英姿;拍下文艺会演上,演员们婀娜翩跹的舞姿;拍下清早喷薄的晨雾,傍晚如血的残阳……只要真正投入自然的怀抱,充分利用眼睛的摄像功能,作文会因生活而美丽。
   总之,鼓励并引导学生投入自然中,感受生活、开放视野、积极思考与练笔,作文教学将会走出一条阳光大道。
   (作者单位 河南省遂平县职业教育中心)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