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中怎样创新】 写作文的技巧和方法

时间:2019-06-08 04:48:06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写作中的创新,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力争写出与众不同且见解独特、感悟独到的上乘作品来。写作之所以要创新,小而言之,是因为创新既可以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大而言之,是因为可以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大量合格的创新人才,使国家充满朝气、充满活力,使社会朝着更高阶段发展。
  学生在写作中要有所创新,必须具备如下一些基本条件,才有可能在写作中激活创新思维,调动一切手段最大限度从事创新劳动。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每一篇好文章(或一部名著)的出现,特别是创新佳作的出现,都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因为社会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就学生来说,平时要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特别要关注自己周围的人、事、物、景等,不断从中汲取原料,吸收新东西,充实新内容,丰富自身文化生活,为自己能写出新鲜活泼的好文章、好作品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说学生拥有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占有了材料,获取了新东西,就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好作品来,这要看学生的追求程度如何。如果学生没有写作志向,没有写作情趣,没有写作追求,没有写作意志;即使他们拥有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也不可能写出像样的文章或作品来,当然也不可能增长才干。鉴于此,我们教师必须在平常的写作教学中,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写作实际,制定相应的补救措施,积极主动、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克服畏惧写作的心理,激发他们的写作志趣,引导他们热爱写作,逐步培养他们追求写作的坚强意志,并不断激励他们刻苦学习生活,学习书本,增长才干,为创新写作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三、读书破万卷,下笔义自见
  创新源于生活,当然也得益于平时的读书。书读多了、读透了,懂得的道理自然就多,写起文章来自然就会得心应手,就会闪出创新的火花,就会走出自己独特的创作道路来。比如,学生在读《驿路梨花》一文时,不仅被作者塑造的人物感染,而且也会为作者写作中独到的构思所折服,学生学到了人品,也学到了创新的技巧。诚如约翰・卢保克所说:“自然科学、艺术、文学、哲学――总之,人类思想所发掘的一切,人类劳动所创造的一切――千百代人用苦难的代价换来的一切经验,所有这一切,都在书籍的世界里等待我们。”
  四、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
  毛主席曾说过:“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里的“亲口吃一吃”就是“足践”,即实践,亲自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知道梨子的滋味”就是在脚踏实地去做一做后所获得的亲身感受,这种感受来自于自身的实践。因为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新意,实践出成果。写作创新也不例外,作者必须经常深入生活,脚踏实地去做,亲自观察、摸索、探讨,获取书本上没有的新东西,新经验,新方法,并将其注入自己的脑海,使自己的脑海充满智慧、充满信念、充满崇高,从而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
  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里所说的“伊”,指的是写作中的“创新”。为了苦苦追求它,即使“人憔悴”,也不后悔。因为生活中得来的东西,读书中获取的东西,实践中得到的东西,要想在写作过程中转化为具有自我个性的东西,达到新的高度、新的境界,就必须经过一个思索与深化的过程。没有这一过程,即使得来的东西再多再好也是肤浅的。只有用思索去统帅这些东西,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艰苦卓绝的思索追求,才有可能孕育出创造性探索的萌芽,获得创新的伟大智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创新条件已具备,还得借助种种方法、手段在写作中进行创新。
  (一)浮想联翩。在写作构思过程中,借助联想和想象进行创新,将一般文章写成佳作。联想常见的主要形式有:相似联想、正反(对比)联想、纵横联想、类比联想、因果联想、连锁式联想等。想象形式主要有:再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幻想、梦想等。这样的心理过程(或特殊思维活动),可以让心灵世界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让思想的火花自由绽放,创造出新的形象,传达出新的思想,给人以新的教益和启迪。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如果不借助逼真自然的联想和丰富奇妙的想象,作品就很难刻画出天街那种光明、富饶、自由、幸福的景象。正是因为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运用由人间到天上、由景物到人情、由静态到动态联想和想象来展示明丽优美的天街,这样的精神产物怎能不神奇感人!              
  (二)别出机杼。跟这类似的创新手段还有另辟蹊径、别出心裁、别具匠心、别具一格、别开生面、别树一帜、标新立异等。写作过程中,作者可以借助这些创新手段命题构思,让思想触角摆脱俗套,与众不同,进入另一洞天,打造新的天地(或开创新的局面)。比如“生日”这一题目,绝大多数同学写的是喜庆场面,按常理写,本身没有错,但有一个同学却避开欢乐、喜气这一常规,写了一个凄婉、令人心酸的生日,表达了对爱的渴望,真挚而感人。
  (三)步步生疑。从写作本身来看,由于事件的特殊发展、形象的典型刻画、主题的深刻揭示,构思时往往需要采用逐层深入,步步设疑,纵深推进的方法,创造性揭示作品的本质。从心理需要来看,写作运思时要善于抓住读者的好奇探究心理,使疑点不断,悬念迭起,创造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来,让读者从中享受美。比如《驿路梨花》,小说紧紧围绕“主人是谁”,采用倒叙,步步设疑,环环相扣,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深刻揭示雷锋精神的广泛影响。
  (四)移步换景。在写某一自然景物时,要按照游历经过,依次描写所看到的各种富有特色的景物,生动地再现其迷人的风光。特别在记游写景中,不要单纯地写景物,要把所写景物与风情、历史人物以及自己的独特感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创新写法,既丰富了内容,又增强了感染力。
  (五)推陈出新。在写作过程中,对那些老话题、老题目、老生常谈的东西进行重新审视,写出新意。比如“秋”,古往今来,已被很多文人墨客描写过,而方纪在《三峡之秋》中却翻出新意。作者抓住三峡这一特定地点、中秋这一特定时间描绘独具特色的景物,并以时间推移写出景色的变化。
  (六)移花接木。把别人成功的创作经验、创作方法“嫁接”到自己的写作中,使自己的作品新颖独到。可以说平时学生的一些仿作就属于这种情形。
  (七)借物达意。这里的“达意”,就是创新。怎样实现创新,要借助于“物”,通过具体刻画,将自己的创意寓于其中。譬如:1961年,吴伯箫同志针对当时不少人经受不了极端困难的考验,革命意志产生了动摇的现状,以一辆纺车为描写对象,将艰苦奋斗、战胜困难、发扬革命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一蕴藏于人民中的伟大力量挖掘并表现出来,鼓舞当时的青年学习延安精神,发扬革命传统去战胜困难。
  (八)比较烘托。比较有横比与纵比,正比与反比,自比与他比等等。在写作过程中,运用这些比较烘托都可以创新。比如,谢贤《真情》一文,行文中详写了在雨中等车时各种动作与情态的“没伞集团”与神情自若的“有伞集团”,在十分寻常又两相对比的反差中,烘托了其中一个十几岁小姑娘将手中的花伞向一位在雨中挨淋的老人急走过去的动人形象。
  (九)以小见大。“小”对于学生来说,特别是对中小学生来说是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在“小”中创新,就是在“小”中开掘出“大”来,这个由“小”到“大”过程就是创新过程,这“大”就是创新出来的精神成果。比如孙晓霞同学写的《牵记铃声》就是通过“一个碗口大的铜铃铛”,即“小”,将老奶奶对小孙女无微不至的疼爱――即“大”,表现得淋漓尽致,笔墨传情,感人至深。
  (十)平中见奇。从常见一般中发现不常见的稀罕而特殊的东西,或从浅近平淡中出其不意地揭示深含着的非凡哲理。譬如贾平凹《我的老师》一文,从认师这种平常事中写自己认一个三岁半的孩子为老师有五种缘由的奇事。这种看似有悖常理的“奇”中深刻揭示了做人的本质――还我实在,还我纯真,净化社会!
  (十一)尺水兴波。“文似看山不喜平。”能够在平静的描述中掀起波澜,引人入胜,使人受到陶冶。这种创新活动在刘梦里写的《我经历的一次小波折》一文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作者在对新鲜的冰淇淋和变质的冰淇淋的描写中形成强烈反差,突出“我”的失望,造成了第一道波折;“我”的心理描写,“我”和妈妈同老板娘的对话描写,则形成了第二道、第三道波折。这种一波三折、曲折变化的创新手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十二)引经据典。在写作过程中,发现自己所写的内容很平淡,缺乏力度时,不妨引经据典加以说明与论证,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十三)修辞手法。写作中根据表达需要,经常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传情达意,让人享受美感。运用设问,可引人注意,激起阅读兴趣,引发思索;也可造成悬念,启发探究,使文章引人入胜。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可使形象生动逼真,语言新鲜活泼,引人想象。运用对偶,可使节奏整齐和谐,句式映衬优美。运用排比,可使句式产生整齐美,强化节奏和语势,产生强烈的奔放的激情;也可形成铺排,让多方面内容齐头并进,尽情释放丰富的思想感情。运用反复,可使感情强烈,脉络分明。运用引用,可使语言经济敏捷而内涵丰富深刻。其它修辞创新,这里就不一一论述了。总之在行文中恰当使用修辞手法,可使文中新意迭出。
  (十四)表达方式。写记叙文离不开必要的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因为恰当的描写,可使记叙的情节具体生动;恰当的说明,可使记叙的对象特征突出;恰当的抒情,可使记叙的情感更加强烈;恰当的议论,可使记叙的内容更为深刻。写说明文、议论文等也离不开必要的表达方式,不过,它们各自的创新作用不尽相同。这要引起重视,辨别清楚。
  (十五)画龙点睛。在行文的紧要处或关键处,来几笔必要的话,顿使文意拓宽加深,进入更高的层次,跃上更高的境界。
  (十六)曲尽其妙。写作到结束时,看似文已尽,但作者却不就此罢休,而是写得委婉含蓄,余味不绝,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思考空间,去品味其中的妙处。
  写作中创新途径及其手法,不止笔者上文所述的这些,还有更多的创新方法、手段,有待于我们每个爱好写作的人认真探索,加以总结,让更多充满创新的佳作不断涌现。
   
  
  
  
  
  
  
  
  
  (王明勤 江苏省灌云县伊山五中 222205)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