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于提高中国财经人才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6-08 04:47:43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摘要:本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经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显著提升,并从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国外高水平大学教育理念和经验引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优质生源扩大、教育部政策指导和教改工程推进等5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和国际环境新变化,本文论证了高水平财经大学加快培养高�次财经人才的迫切性。在此基础上对如何革新教学内容、切实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师责任心和使命感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财经人才培养;教育质量评价;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高等财经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批又一批拥有新知识、新思想的财经人才走出校门,投身于伟大的经济社会建设大潮中,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已位居全球第二,占全球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10%。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认真总结过去30多年来中国财经人才培养的经验,探索在规模增长的同时着力提高财经人才培养质量的道路,以满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中国高等财经教育而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财经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财经教育紧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不断向前跃进。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每一个微小的变化与进步,都会带来高等财经教育的新突破,而每一次突破,都会促进财经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如果翻看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高校关于财经人才培养的方案,回忆当时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在进行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地发现,这30多年的变化是显著而深刻的。改革之初的教学计划主要还是有关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理论,现在已经被更能反映经济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实践的新理论所替代。财经专业当时还学打算盘,现在的学生们都是互联网一代,所学所用、所看所思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学生几乎同步。高考恢复后最初的几届大学生,紧跟改革开放大发展的步伐,在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并不很完善的情况下,如饥似渴地获取新知,努力拓展视野,师生共同研讨,其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跟上了时代大发展的潮流。其中的佼佼者还在各自的领域引领了时代的发展,但囿于时代大背景,他们的知识结构,外语、数学、计算机的掌握能力,在总体上还不能与现在优秀的学生相比。后来的年轻一代,特别是现在学习财经专业的年轻学生,处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社会,中国已与世界融为一体,有3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的伟大实践,学校为他们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搭建的课程体系更加科学与合理,教师们传授的知识更为先进与正确,加上他们能够很便捷地获取最新的信息,如果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并刻苦努力,他们就会拥有更为宽广的知识结构,更为开阔的视野,更强的综合素质,更加自信,人才培养质量自然也更高,更能满足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因此,我认为,这30多年来,中国财经人才培养质量是不断提升的,这与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紧密相关。
  1 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显著提升是财经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当务之急就是培养财经管理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关键靠师资。在这种背景下,一度在“文革”期间遭受冷落的财经领域老专家与老学者便重新活跃起来,他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走上讲台,教书育人,潜心学问,建言献策,提携新人。我本人就直接受益于这些老教授们的教诲。比较而言,我们这一代人显得更幸运,亲身感受并参与了30多年来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大步向前迈进的伟大征程。从大学毕业后留校教书,一路走来,我能明显感觉到包括财经类大学在内的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这体现在:就学历�次而言,当年优秀本科毕业生就可以留校当老师,逐步过渡到不但要求博士毕业,最好还要有留学背景的转变,教师队伍学历�次明显提升,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学科背景更加多元;就年龄结构而言,当年教师队伍中主要以老教师为主,逐步过渡到老中青结合、以中青年为主的转变,教师队伍显得生机勃勃;就研究方法而言,当年经济学研究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逐步过渡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同时在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对西方经济学理论能够更加客观公正地予以对待;就学术视野而言,从当年更多地关注中国国内经济现象,逐步过渡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研究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发展问题;就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而言,从当年更多地注重理论研究,逐步过渡到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学术界与业界联系更加紧密,相互促进更加明显。这些变化,自然提升了财经学科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而师资队伍质量的提升,自然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 实行改革开放、借鉴欧美一流大学先进经验是财经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有利环境
  改革开放使中国重新融入世界,促进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发展。就改革与开放而言,放眼世界,学习与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以促进中国现代化,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其推动作用比改革更大。开放促使中国加大了自身改革的力度,以适应世界潮流,而更大力度的改革也促进了中国在更大范围与更高�次上的开放,两者是相得益彰的。就高等教育而言,开放使中国大学更多地与世界其他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进行更多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中国的实际进行改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高等教育大胆地进行体制性改革,与这种开放学习密不可分。就高等财经教育而言,由于自身即与中国经济社会建设密切相关,改革开放更是促进了其发展。在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过程中,我们能够从另外一个视角比较和反思新中国经济社会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怀着好奇的心理去探究欧美国家在经济发展上取得成功的原因,无形中增加了西方经济学理论对当时放眼看世界的中国学者的吸引力。这不但体现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重新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认识与学习,也体现在借鉴欧美国家一流大学在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成功经验。特别是越来越多的高校师生走出国门,访学或留学海外,身临其境地观察与体验欧美国家一流大学的教授所采取的教学与研究范式,回国后,这些教师自然地将这些鲜活的经验应用于课堂上,实践于研究中,这个过程有力地促进了中国财经类学科专业的发展,自然提高了财经人才培养的质量。
  3 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是财经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保证
  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新时期。特别是告别计划经济体制后,面对无形的市场和激烈的竞争,不论是政府宏观经济部门,还是企事业单位,对高素质财经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而原有的经济理论一时很难指导与解释正在发生的伟大社会实践,固守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很难满足社会的现实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各高校纷纷对财经人 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除了参照国外高水平大学在培养财经管理人才方面先进经验外,还注重立足于中国的改革实践,兼顾财经人才培养的特点与市场需求,不断地完善财经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搭建合理的知识架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特别是批判地吸收了西方经济学理论以及对我国改革开放实践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的新成果,使学生们既能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又能够对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最终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财经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无疑起着重要作用。
  4 越来越多优质生源报考财经类专业是财经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基本条件
  吸引优质的生源是办好一所高水平大学的关键,因为在同等条件下,优秀的学生更容易培养成为高质量的人才。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财经类专业从冷门变为热门专业,大多数高校都设有财经类专业,特别是那些高水平的大学,吸引着越来越多高素质的学生报考,高等财经教育处于繁荣发展中。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近20年来,财经类专业成为众多高考考生首选的热门专业之一,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些优质的生源,经过培养,更容易成为高质量的人才,步入社会后,他们自然比同龄人更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更大的成功,作出更大贡献。这反过来又激励着新一代对财经类专业感兴趣的优秀学生报考,这样良性循环,相辅相成。
  5 教育部的政策指导、组织协调是财经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有力保障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特别是财经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与教育部政策指导、组织协调的重要作用密切相关。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国家教委在全国评选了416个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点,涉及107所高等学校,利用1亿美元的世界银行贷款和其他渠道的经费,进行了重点建设资助。这个重点建设项目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培养高水平教师队伍、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和增强高校服务社会水平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与此同时,教育部还启动了核心课程建设工程,围绕人才培养对各学科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科学设计,财经类专业自然也从中受益良多。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为了应对新世纪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各个国家先后进行了高等教育改革。教育部启动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在此基础上于2000年启动了“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这两大工程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进行了综合的全面的改革研究与实践,推动了中国大学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突出了教学改革的整体性、综合化和实践运用,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进入21世纪,教育部于2003年推出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以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该工程从刚开始围绕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名师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高校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重点推进,逐步拓展到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课程和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等6大方面的重点建设。2011年教育部又推出了“本科教学工程”,更加着力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些工程和项目对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新突破,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等各个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次财经人才是中国高等财经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目前,中国经济实力已位居世界第二,但在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就职的人员中,中国人的比例还非常低,这与中国作为政治与经济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壮大,全方位向世界开放,必然需要中国高水平大学培养出更多高�次的财经人才,更好地维护中国国家利益,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在全面提高财经人才培养质量过程中,除了依靠大学自身努力、依靠广大师生辛勤探索与创新外,仍然需要国家更大的投入,尤其是仍然需要教育部的带领与指导,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促使中国大学更深度地走向世界,在与其他国家高水平大学良性竞争中不断地发展与提升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大学需要根据自身的定位与条件,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的路径。特别是对高水平大学而言,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要根据未来社会的真实需求,谋划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自身发展的愿景与战略,既要努力开拓创新,更要珍惜自身的传统与特色,要有定力,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就高水平的财经类大学而言,培养高�次财经人才是其必然要肩负的历史重任。
  所谓高�次财经人才,其前提自然是高质量的人才。就我个人理解,高�次财经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首先要有完整而准确的知识,理想的状态应该是科学与人文知识兼备,东方与西方知识均有所涉猎,知识面既要宽,同时在某个领域还要有一定的深度。只有这样,其看待问题时才会全面而不偏颇,客观而不似是而非。其次是要有科学的理论,这种理论能够解释现实,预测未来。第三,要有能力,也就是能将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与理论,转化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要有高素质。这种素质是知识、能力与自身修养的结合体与沉淀物,是一个人无形的魅力之源。第五,要有良好的思维方式,看问题和处理问题时,不钻牛角尖,既尊重和包容他人的意见,又能坚持自己独特的见解。第六,要有全球的视野。第七,要身心健康,人格健全,这一点非常重要,是立人做事之本。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乐观向上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可以使人从容地应对所面临的难题、所遭遇的挫折,心怀善意去对待和帮助周边的人。
  三、如何培养高�次的财经人才
  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既是各国普通民众素质高低的竞争,也是高�次人才之间的竞争。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高�次财经人才呢?培养高�次财经人才所要做的事情很多,我个人认为,以下三个方面显得尤为紧迫。
  1 革新教学内容
  正如上面所言,高�次人才需要具备完整而准确的知识和科学的理论,而要具备这两个条件,就必须对当前财经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高水平大学培养高�次财经人才,其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对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济社会实践进行规律性的总结与认识,要充分体现对国际上最先进的知识、理论与思想的吸收与借鉴,要充分体现对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与把握,归结一句话,就是要做到小平同志所强调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学内容只有体现出这样的水平,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的高�次领军人才。但是,目前中国大学还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如对西方经济学理论引进的系统性、条理性和科学性还不够,课程 设置还比较散,有些内容重复比较多,对学生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不够,必须加紧改进与完善。首先要努力使西方的经济学理论中国化,使中国改革实践的经验理论化和国际化。其次是要为学生搭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特别是要了解本国甚至人类经济发展历史,掌握经济学研究方法。
  在目前财经教育的教学体系中,对“史”的研究和重视程度是不够的,这也造成学生普遍地忽视历史学习。如果一个学习财经专业的学生,对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不清楚、对本学科专业发展的历史不清楚,那他就很难成为高�次的财经人才。同时在经济学研究方法方面,我们越来越多地强调数量分析与模型建造,采用计量方法,这固然对促进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性有好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了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不能忽视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的本质。因此,在推进经济学研究与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综合采用自然科学、历史学、计量分析和哲学等方法来思考与研究经济现象与问题。
  2 改进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教学方法的改革一直都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各高校也都很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虽然也都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对培养高质量的财经人才而言,这项工作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我觉得需要我们整个教育界进行一次大范围、深�次的大讨论,尤其是对那些承担着培养高�次人才的高水平大学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社会上经常有人批评我们高校不能培养出像钱学森那样的高�次创新人才,国外也有人认为,中国的大学生创新意识不够。我想,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与教学方法不当有关。我们的一些教师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教学这门艺术,不能充分地挖掘每位学生身上所蕴藏的无穷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自然也就无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的观念,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实行小班授课,通过加强案例教学、实践实验教学、实行分级分类教学、辅以现代网络教育手段、搭建教学资源库平台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有条件的高水平大学可以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开展教师教学研究与培训,特别是让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将心得传授给教学水平不够高的教师和教学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进而提高整个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
  3 教师必须加大精力投入,增强责任心与使命感
  将学生培养成高质量的人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需要教师具备高水平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外,更为关键的是,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培育学生,能够处理好教学与研究的关系,以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来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用充沛的时间与充足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发掘每位学生身上所蕴藏的潜能。当然,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教师尤其是年青教师也面临着现实的生活压力与外界的物质诱惑,心态也容易浮躁,“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不但要求国家投入更多的教育经费来支撑高校各种必要的开支,也要求高校在国家经费投入有限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谋求更多的社会资源,同时做好资源配置,不断地提高教师整体收入水平,使他们能够静下心来研究学问,教书育人;同时建立更为合理的考核与评价机制,既重视科研,更重视教学,使教师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用在教学上,让每个学生都受到教师的关注与启发,尽全力让每一位学生成长成才。最后,我们还必须在大学中高扬理想主义的旗帜,在接收与引进教师过程中,争取让那些真正以学术为志业、对学生有爱心的学者纳入到高校教师队伍中,尽可能少地接收与引进那些只把高校教师岗位当作一个谋生饭碗的求职者。
  中央财经大学在6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始终秉持“求真求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发扬“担当责任、勇往直前”的精神,向国家输送了近10万名高素质的财经人才和一批担纲扛鼎的领军人物。如今,我们承担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是希望在发扬传统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办学质量与特色,能够在21世纪高�次财经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肩负起我们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与其他高水平大学一道,努力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向前向上发展的中坚力量!
  [责任编辑:周杨]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