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学习体验,优化生物课堂教学]

时间:2019-06-10 04:56:55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曾经说过:“教育者的基本态度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这是对“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最好诠释。中学课程改革强调,教育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依据已有的体验而获得的知识经验对新问题、新信息进行解释、推论、探索的过程,而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学习体验,重视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体验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生命活力,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使学生成为学习中的真正主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情调研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每一位学生都应是教师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所以我们很有必要知道学生喜欢什么,需要什么,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因此进行学情调研就成为关注学生学习体验的首要问题。
  进行学情调研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时间问题。即在一学期中确定哪几个时期进行调研;二是如何确定调研的内容;三是采用什么调研方法。时间上我们主要在课后、作业后、考试后三个时期进行调研,这时获得的信息是最有针对性的。方法上我们主要采用两种简便易行的办法:一是与学生口头交流;二是进行问卷调查。口头交流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只要需要即可进行,取得反馈信息后能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手段,不失为一种简便易行的好方法。设计问卷调查每学期可有2-3次,内容应有针对性,并着重从学生的体验出发,逐年积累改进,形成一套适合本学科的可行的科学模式。例如:“你坚持每天预习新知识吗?”“完成哪些作业有一定困难?希望老师怎样帮助你解决这些问题?”“复习课你所自由支配的时间够吗?”“你认为本次考试卷子难易程度怎样?哪些知识点的掌握需要帮助?”等等。题型有选择题和简答题。调查后及时进行统计归类整理,在教研活动中总结反馈,达成共识,形成新的教学策略,做好记录待日后进一步检验。有一个调查结果十分令人震惊,有一个班居然有54.7%的学生反应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比在教室上课的效果要差,有的班级也有类似的结果。我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是否我们把学生当成了人机共灌的机器了?多媒体教室朦胧的环境是否提供了打瞌睡的温床?庞大的课堂信息是否剥夺了学生的积极思考?老师的忙碌点击与“高高在上”是否切断了心与心的交流?……于是我们及时做了调整:多媒体教室光线不能太暗,最好把光线控制为前稍暗后较亮的状态;课件的容量不宜过大,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教师不宜老站在讲堂上点击鼠标,应“深入”到学生中去,随时与学生交流,做学生学习伙伴……。因此,关注学生体验,就要把学生放在教与学的首要位置上,了解他们的一切感受,知道他们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深入学生,让学生给我们一面明亮的镜子。
   二、优化教与学关系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主导者,在掌握了学情之后,接下来就是要协调好主体与主导者之间的关系。而传统的教学存在重教轻学、重智力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要求轻独立见解、重知识轻情感等弊端。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教师学术上的权威自然形成了地位上的“高高在上”,使学生“望师却步”。“学”围绕“教”转的被动局面,从一定程度上扼制了学生的创新和发展。在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大背景下,这种教学模式理论上虽然被人们唾弃,但在教学实际中仍然屡见不鲜。
  要改变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教师不仅要从根本上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更要用实际行动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从关注学生的体验入手,从专家的“神坛”上走下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民主氛围,培植亲密的师生情谊。只有处处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人翁位置上,“教”服务于“学”,学生才能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生。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意愿,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1.优化课堂导入
  通过课堂导入,将学生带入一个探究问题的情境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不知道结果不罢休的心理状态。要达到这种效果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学习体验入手,注意搜集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科学技术密切联系的导入素材,精心挑选、优化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体验的过程是:探究欲望――求知过程――获得新知――收获喜悦。这种快乐的学习体验是促进未来学习的强动力,并且可以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良性循环。例如:课前先播放一段刑事案件视频,紧接着导问“制造这一幕惨案背后的凶手是谁呢?能否通过犯罪分子留在现场的发丝或血迹来侦破案件呢?发丝和血迹能给我们提供什么生物学信息?”这一连串导问已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再“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学习DNA分子结构知识
  2.优化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始于问题”。课堂教学中注重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固然重要,但提出的问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设置有针对性、思考性的问题情境,从学生的学习体验入手,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体验到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成功体验。避免问题太大太难、指向性不明确、缺乏层次性和思考性等。因此,教师很有必要精雕细啄,优化设置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有效性,努力使问题意识体现“三性”:一有针对性,即围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把问题放在节骨眼上。如学习了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知识后,问:ATP水解与合成所需的酶是同种酶吗?ATP水解产生的“能量”与合成所需的“能量”可逆吗?进一步引导学生透彻理解酶的专一性和ATP水解产生的能量去路与ATP合成所需的能量来源等重要知识。二有新颖性,即教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注重平时收集、总结运用新颖的材料与问题相衔接,使学生有发挥个性思维的空间。如“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家们为什么要把粪便带回?”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分解者的作用。三有思考性,即设置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达到不得到答案不摆手的效果。如学习了“基因的表达”内容之后,设问“某同学的体细胞核中只有一种DNA,为什么一种遗传物质在基因表达之后却有种类如此繁多的蛋白质呢?”一问激起千层浪,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空间。通过优化问题情境的设置,学生感到亲切好奇,容易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情感。这是学生学习中的又一种快乐体验,可促使学生因乐学而好学。
  3.优化学生评价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实践者,只有对学生的学习作出科学、正确的评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只有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及时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才能获得成功、快乐的学习体验,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评价,并且懂得科学地对学生作出评价的教师,一定是受学生爱戴和尊重的教师。因为,教师的评价,已关注到学生理体验,已经走进了他的心里。学生能“亲其师”,何愁不“信其道”呢?!
  那么,如何优化学生的评价呢?首先,教师要有评价意识。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如一次精彩的回答、一个成功的实验步骤、一次大胆的举手、一个勇敢的质疑等都能及时作出科学的评价,那是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催化剂、助推剂。不评价、平淡评价、非激励性评价都是对学习学习过程的“打击”。课堂教学中这种现象还是存在的。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缺乏评价意识或缺乏“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其次评价要科学。评价既要面对全体,又要针对个体。内容上既要在学生的情感领域方面作出积极的评价,又要在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方面作出积极的评价。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又收获了学习过程中成功而快乐的学习体验。
  总之,教学中我们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努力做到把自主还给学生,把选择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努力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充满快乐和幸福的活动。
  (责任编辑:陈 欣)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