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响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基本因素:影响学风建设的五个关键因素

时间:2019-06-09 04:51:13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摘 要:学风建设是影响学生成才乃至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以普通高等院校为研究领域,从学校和学生两个方面剖析大学生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强调学风建设对大学生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学风建设;大学生;学校
  
   何谓学风?学风是指在学校范围内,经各部门合力打造的、经过几代人为之努力而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文化氛围和积淀。学风,最早载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里的“学”“问”“思”“辨”“行”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博”“审”“慎”“明”“笃”强调了端正严谨的学习态度。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学风可划分为不同类型,可以指学校的风气;也可以指学术界的风气;还可以指一般学习方面的风气。本文具体探讨的学风,主要局限在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学习氛围、学习目标、学习态度等方面。
   关乎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因素有很多,大到国家、社会、学校,小到家庭、教师、学生主体自身等方面。以下仅从学校、学生两个角度对大学生学风建设做一具体分析。
   一、学校方面
   学校是学风形成的直接载体,涉及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教师教学、寝室学风等方面。
   1.完善教育管理体制
   一所大学的学风是由一届届学生传承下来的,虽然每年大批毕业生离校和大批新生入校,但仍有约占总数四分之三的学生留下来,这些学生就是学风传承的桥梁。要在学生中留下一个好的口碑,完善的教育管理体制是必不可少的,行政办事效率、学校规章制度、校园文化建设,是每一个毕业生鉴定自己学校优劣的基本参考标准。
   2.将学风建设贯彻到教师工作中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优秀的教师或以广博的专业知识取胜,或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深入人心,亦或以独特的授课方式赢得学生的颂扬,当然也可兼及以上几点于一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见,教师良好的师德、认真的教学态度、渊博的知识都是影响学生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大学生学风建设要切实深入到教师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继而促进优良学风建设的形成。
   3.寝室学风对学生成才影响巨大
   寝室的学风是影响学生学习状况的直接因素,根据对高校大学生的考研率抽样调查显示,几乎每一所被调查的学校都存在两到三个“极品”寝室,这些寝室的共同点是:寝室成员整体考研成功、学习气氛浓烈、生活态度积极向上、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在学生中是受人瞩目的小群体。由此可见,大学寝室对学生个人乃至班级、学校学风建设的形成意义重大。
   二、学生方面
   学生作为学风建设的主体,其影响学风建设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点
   1.个人理想的影响
   80后的学生不缺乏理想,他们缺少的是为理想努力奋斗的定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很多大学生不安于在象牙塔里踏踏实实做学问,他们渴望尽早与社会接触,尽早到社会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急功近利的学习态度必然造成他们缺乏扎实的专业知识,又不能在社会中得到真正的锻炼。笔者认为,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锻炼是需要恰当的时间和适当的时机的,在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时,学生首要做得还是应摒弃浮躁,集中精力夯实专业知识,为以后走向社会真正锻炼自己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自我价值判断缺失
   大学学习不同于小学和中学的基础教育,大学是一个人学习的提升阶段,学生要在这个阶段通过不断学习形成自己独有的价值评判标准。
   优良的学风包括正确的学习目的、巨大的学习动力、端正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它能使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并制约不良学风的滋生和蔓延,对大学生的健康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个好的学风应该是如饥似渴的求知之风,刻苦钻研的学习之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求之风,切磋琢磨、相互学习的讨论之风,博学慎思的独立思考之风,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之风。优良的学风不仅是一种氛围,能使置身在这种氛围中的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而且是一种动力和促进力,能让学生感到一种压力和紧迫感,促使学生不断进取,同时,它还是一种约束力,能制止不良行为习惯和风气的产生与发展。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学风对促进大学生个人成长、推动社会进步乃至国家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深入体察大学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刘海涛.学风建设浅谈[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9).
   [2]田正平,肖朗.中国教育经典解读[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 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