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思想品德课

时间:2019-06-09 04:52:08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摘 要】 课程改革强调应把生活、教育与课程三者结合起来。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树立真实的道德认知从生活而来的教育理念,把握教学内容由教材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开放,落实以活动为载体教学方式向生活体验开放。唯此,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关键词】 再议 思想品德课 生活化
  
   教育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教育工作者应把生活、教育与课程三者结合在一起,努力促使新课程的实施与深化。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建构主义强调:教育应该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每一个教育对象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生活世界互相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思想并赋予经验以意义。课程改革虽已进行多年,但历来承担着知识的传授和道德的教化双重任务的思想政治课却仍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教学目的仍过于强调知识的识记、再认及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而忽略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疏离了现实生活,也忽视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与锤炼。想要改变这一状况,我们的课堂就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做到“用生活来教育”,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真正回归生活。
  1 树立真实的道德认知从生活而来的教育理念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课程标准突出了本课程的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作为以促进学生德育发展为目的的思想品德课程自然更应该淡化知识教学的痕迹,回归生活应成为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大多数处于他律向自律发展的阶段,他们对道德现象的认识和判断往往不能脱离具体的道德生活情境。因此,道德素养提高的重要途径就是道德实践活动,即:只能使学生回到活生生的道德生活,在交往中学会交往,在责任承担中建立真正责任意识。只有这样,道德对于学生而言,才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才是有生命的,而不再是枯燥的说教和僵化的教条。思想品德不只是纯粹的理论,而是一个人的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因此必须借助于实际的生活体验,让生活体验升华为学生自觉的追求。课堂是小天地,不能替代现实世界;课堂又是大天地,可以再现现实生活。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摈弃那种“教教科书”的课程生活,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生活世界进行感悟、理解,关注学生态度的生成、情感的滋养和信念的养成。只有通过他们乐于接受,并以主人身份参与的生活实践活动,获得真实的体验,才能使做人做事的道理转化为内在的品质,使德育目标内化为基本素质。
  2 把握教学内容由教材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开放
  最现实的问题是:思想品德教学如何回归生活?尤其是如何运用新教材在编排上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等特点,让教学内容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学生,体现“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现实生活不是演练,每时每刻都在现场直播,我们需要把握每一个契机。将教材的知识点与生活中的偶发事件有机结合,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经验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同时,将教材中的知识变鲜活起来,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有亲近感。例如在教学湘教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二节,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及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时,我首先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被别人起绰号、作业本被别人乱扔、抽屉被别人乱翻等现象,当时你的心情如何呢?学生马上你一言我一语地打开了话匣子,几乎个个都有类似的经历,这时我抓住时机,让学生讨论“当别人把‘己所不欲’强加于你时的心理感受和当自己‘己所不欲’强加于别人别人的心理感受,通过再现生活小场景,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但要做到还有一定的难度,我又引导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教材内容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实例,通过自主思考、小组交流、说“悄悄话”等形式,学会“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把教材赋予其生活教育的意义,使学生懂得并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会融洽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3 落实以活动为载体教学方式向生活体验开放
  思想品德课不仅需要将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而更重要的是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中,感受到生命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个性发展。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他们只有主动进入角色,参与知识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才能激发求知欲望,彰显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因此,要使思品课回归生活,必须以生为本,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需要强调的是,活动要以学生获得体验为宗旨,课程的内容要以体验为主导,课程的实施要以体验引导结果。学生的体验是学生道德认识提高的基础。有了体验,学习才能形成情感和思考的“合金”。如:在教学湘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一节《亲子之间》这课前,先设计了一个活动,请学生回家后用一周时间仔细观察父母下班回家后的神态及做的事情,并记录下来;然后将观察到的写一篇300字以上的感受。上课时,先让部分学生讲一讲所察所写的最熟悉不过的父母。接着请学生思考:你们回家最期望、最盼望什么?然后围绕一个普通家庭中常见的亲子矛盾进行小品表演:父母对孩子晚归的焦急与猜疑;父母翻看孩子的日记;特别关注子女与异性同学交往;望子成龙的心情给孩子造成的压力等内容。通过小演员们和教师共同设计小品内容,使小品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生活,引起学生共鸣。此环节设计的问题是:“在这些矛盾当中,你认为哪些是父母做得不对的,哪些是孩子做得不对的?”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经被大大地调动了起来。在观看小品和讨论问题中产生的内心共鸣,使他们达到一个有话想说的状态。因而联系实际到了最佳时期。通过课前观察活动、小品表演等形式一方面为本课的教学提供分析材料,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接下的问题是:“说说我与父母平日所产生的矛盾,我当时是如何解决的?”使学生能借助具体的情景来思考此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分析,并联系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曾经采用的化解矛盾的方法。而我又设计了一个活动:“比比谁的金点子多――为小品中的孩子出谋划策。”这时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找到、掌握了实现亲子和谐的一些方法。因此每一项活动都是一个自我说理自我教育的过程,更是寻找与父母的相处之道的过程。由此不难看出,让学生在“察”中有所触动;让学生在“悟”中产生共鸣;让学生在“演”中指导行为;让学生在“议”中明白事理;课堂中淡化教师说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设最大的自由思维空间和表现机会,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情感体验和品德内化,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即生活,思想品德课离不开“生活”这一“源头活水”。把生活引进课堂,就要善于运用生活中丰富的教学资源,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敞开胸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去想象、去体验,从而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更生动、更有效。唯此,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