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发展和变革的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

时间:2019-04-11 05:17:40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行业的信息化规模日益提高。目前很多学校的校园网建设水平非常发达,硬件配置不断更新,以校园网为核心的校园信息技术平台在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教学上的应用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广。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现在拥有更加迅捷、有效、强大的现代化教育工具,充分利用这个工具促进教育发展和变革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笔者从三方面来阐述信息技术对促进教育发展和变革的研究与思考。
  一、全面应用信息技术改善课堂教学环境
  总体来说,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知识的展示、传递和理解,另一方面是对知识的实践、熟练和操作。现在普遍使用投影仪、音响等设备进行教学,同时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形象、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还有一些教学任务要在多媒体机房进行教学,多媒体机房能保证每人操作一台微机,并安装有相应的软件,如多媒体机房管理软件和教学相关的应用软件等,通过这些软硬件的配合使用,不仅在讲授和演示新知识上实现了巨大的变革,在实践操作和复习练习方面,信息技术也大大改善了课堂教学环境,这些应用大多通过课件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目前各个学校和教育机构都非常重视课件的制作。课件的制作需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同时也要结合相关学科教学的特点。这就需要形成一个团队,发挥多人协作的优势,避免各个教师自己陷入单兵作战的险恶环境。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也许你的个人能力很优秀,可以制作出非常好的课件,但大多数这样的课件都是为了在各种比赛和评比中获奖,而不能全面广泛应用到日常的教学工作当中,同时对整个教师队伍课件水平的提高也是不利的。因此,各个学校应高度重视并合理布局,把具有相应学科知识的人员组织起来,多人协作开发并形成模块化的课件制作体系,使各个专业学科都有各自实用、专业的多媒体课件,这对一所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作用。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发展,教育已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全面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方向上发展,教育的作用已经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掌握知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自身能力,比如理解能力、自学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同时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正确引导也至关重要,试问一个天才走在一条偏激邪恶的道路上,将会造成多么可怕的后果。因此,现代的教育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用以更好地培养和教育学生。传统的教育模式很难让学生和老师之间有深入的沟通与联系,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沟通方式出现了巨大变革,利用这些先进的设备和手段,能够让教师与学生建立紧密的联系纽带,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校园网络中建立学生与老师的沟通平台,让教师不断了解自己学生的思想动态,教师也可以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一些指导。除此之外,也可以根据一些普遍现象和社会问题,收集和组织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通过信息平台开展专题讲座或班会等活动。对于学生的家长,他们需要更加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以及学校的教育工作情况,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密切接触便于老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以及吸取家长对于学校的宝贵建议。另外,还可以与学生保持更广泛的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与帮助,使教育工作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内部,也向外延伸和扩展,这对于学校自身的发展壮大和提高改善也有积极的作用。
  三、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校园日常运作的效率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也提高了校园日常办公的效率,校园网络的建立使整个校园的办公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在学校内部进行知识管理、信息交流和文件共享等应用,对学校内部的图书、文件、资料以及档案等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知识信息库,使学校教职员工更加方便、直接的学习相关知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对于行政工作人员,校园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提供灵活的内部日程安排、办事指南、通讯名录等基于流程的管理和控制手段,为了方便学校行政人员的办公,可以针对不同科室的办公职能,建立教学管理平台、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沟通平台等多种管理模块,通过这些应用,大大方便了资料的查找和使用,尤其对于各个学科的教师,很多专业知识和参考资料可以方便的使用,因为有老教师的经验资料,也大大加快了新教师的成长过程。校园信息平台的建立使日常办公和学习的效率变得更加迅速和便捷。
  总之,随着教育事业不断的发展和变革,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完善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管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养新型师生关系,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展示,把自身的优势和教育教学成果展现出来,让学生家长和社会了解我们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合理充分地使用现有资源,不断挖掘潜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使教育事业的明天更加辉煌。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