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教育滋润学生心灵】 让音乐滋润心灵

时间:2019-04-10 05:13:39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摘要】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用音乐教育滋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音乐中发现美、在教学中传播美、在生活中感受美、在实践中创造美,做到以乐扬善、以乐冶情、以乐冶情、以乐导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美化学生行为的目的。�
  【关键词】音乐教育;滋润;学生心灵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它的审美性,即它能带给人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共鸣。它以音乐的独特功能��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形态美,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音乐是一种流动的时间艺术,它的语言是音响、节奏和旋律,通过这些语言间接地描绘画面、塑造形象、表达感情。教师可用音乐教育滋润学生心灵,让他们懂得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及创造美。�
  1 以乐扬善�
  音乐是感情深刻的表达,当孩子对音乐产生强烈的情绪时,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他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心灵就可以受到影响得到美化的作用。�
  就音乐作品的形式上看,声乐曲和有标题的的器乐上看往往属于显性。我们可以从歌曲的文字部分――歌词,分析歌曲的思想性,尤其是革命传统歌曲,其歌词的思想性很强。如《黄河大合唱》、《游击队歌》、《红色娘子军》等能让学生感受到抗日救亡时期的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场面。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歌曲,如《给未来一片绿色》、《静静的听》、《阿西里西》等从不同的角度反映青少年学生的理想与情操。�
  歌曲除歌词外,作为音乐作品,旋律上的特点更为重要,旋律为歌词插上了翅膀,使它更形象生动。无任是铿锵有力的进行曲,还是优美婉转的抒情歌曲,在教学时都应把歌词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处理,使学生受到生动形象的美的熏陶。同时有标题的器乐曲如《红旗颂》、《九寨沟音画》、《命运》等我们可以从标题着手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当然,器乐作品思想性的分析,需要与作者的创作背景及历史年代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较准确地感受和理解。对有些声乐作品及器乐曲的感受,可以更多地从神审美情趣方面去分析,如《大海啊!故乡》、《中亚西亚草原上》、《溜冰圆舞曲》、《月光》等,这些都是可以从旋律、力度、速度、音色等音乐要素中去进行引导,使学生产生联想与想象,以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使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渗透结合。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更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
  2 以乐冶情�
  音乐是蕴涵情感最丰富的艺术,正是音乐中所表现的情感才把音乐与培养情操紧密地结合起来。音乐的旋律起伏变幻、抑扬顿挫、迂回曲折中,在动和静、高和低、快和慢、紧和松的对比组合运动中,展现它特有的魅力并激起人们感情的波澜。所以音乐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音乐本身的美,去滋润孩子幼小心田。陶冶孩子们的情操。�
  2.1 直观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老师首先自己正确领会歌曲或乐曲的情感,认真地在课前做好练习。在范唱、范奏时要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学生即能随师“渐入佳境”。当老师以丰富的情感表现对作品进行演绎时,音乐便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每一次的范唱、范奏都是与学生进行的一次音乐交流与对话。假若老师对待范唱、范奏不认真、不投入,自己都不动情,又拿什么去感动学生?没有感动又哪来的情感陶冶?�
  2.2 鲜明、准确地表现作者的情感。假如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歌词的意蕴,那么演唱起来对情感的体验和表达就水到渠成了。诗歌与音乐都属艺术的范畴,每一首歌词都宛如一首至美的诗歌,组织学生反复吟诵歌词,加深对歌曲的体验以外,使学生感受到文学语言内在节奏和所特有的韵律感,出色地表现歌曲,增强歌曲的情感表现力大。�
  2.3 增加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歌曲的作者以及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对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必不可少的。但要注意的是,不要枯燥地介绍知识。例如欣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欢乐颂》最重要的是了解伟大音乐家的生平及精神。课前,笔者请学生自己到图书馆、上网查找了很多有关贝多芬的生平故事及传记。在课上,大家共同交流对贝多芬感受最深的一件事,当有位学生给大家介绍《欢乐颂》首演式上贝多芬在什么都听不到的情况下成功地指挥了作品,看到观众热烈鼓掌的场面泪流满面时,教室里静寂无声,学生都被深深打动了。他们都急于想听听这部观众鼓了五次掌、耗时六年才完成的呼唤人类美好和平的颂歌究竟是什么样的?�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了解作品背景知识后,他们很容易自觉地倾听音乐,也较容易与作品产生共鸣。�
  3 以乐冶情�
  音乐教育用音响的魅力给人们以各种感受。音乐的旋律起伏变幻、抑扬顿挫、迂回曲折中,在动和静、高和低、快和慢、紧和松的对比组合运动中,展现它特有的魅力并激起人们感情的波澜。音乐有着强烈的愉悦作用,激发人们的情感,所以人们都乐于欣赏音乐去感受音乐带来的身心快乐。在音乐课中我们运用多采的音乐活动,充分发挥音乐本身的美,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体验美、感受美。�
  3.1 捕捉形象。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等方法去捕捉音乐作品所反映出来的形象,进而体味作品的情感,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在给学生欣赏《流水》一曲时,笔者提示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流水现象作联想,分析乐曲所表现的是奔腾的河流还是清泉、小溪,从而把学生带进乐曲所表现的美丽的大好河山意境,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3.2 揭示内涵。音乐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表白,作者所要颂扬的美,或揭露的丑,全部蕴含在音乐艺术之中。因此,音乐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欣赏它的艺术妙处,激发爱憎分明的情感,发挥作品对学生思想教育的作用。例如,教学《保卫黄河》一歌时,笔者首先对作品的内涵进行分析,并打出幻灯,播放相关录象,使学生初步把握这首创作于三十年代末的歌曲的背景,然后指导学生反复吟唱,在吟唱中体会歌曲所表现的抗击日寇、保卫祖国的内涵,把握作品的情感。�
  3.3 反复吟唱。吟唱在音乐教育中占重要地位,教学中,笔者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有感情地吟唱,使学生进入歌曲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做到以情动人,声情并茂。如《长江之歌》,它用拟人手法,把长江比作母亲,歌词充满了对长江、对祖国的赞美之情。学生在歌唱过程中,将热情而又亲切的感情融于歌声之中。�
  3.4 多感官参与。音乐教学如果仅仅调动学生的听觉,那是远远不够的。为让学生真切把握作品之情,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音乐教学中,让他们动口、动眼、动脑、动手,全方位感受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感受音乐美。教学中,笔者运用幻灯、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让学生表演作品所描绘的情意,或与艺术教学联姻等等,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例如,在欣赏二胡独奏曲《空山鸟语》时,笔者在让学生听录音的同时画了一副意境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真切把握了作品之情,从中受到了感染,得到了教育。�
  4 以乐导行�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音乐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自律工具,它也是完成德育功能的一个重要途径。音乐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基本特性所造成,无论是音乐的表演还是音乐的欣赏,它们都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音乐自身的情感表达具有一定的思想引导因素。所以音乐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使德育潜移默化,沁人肺腑。�
  4.1 与美术结合开启情感心扉。音乐和美术分属两个不同艺术门类,但借助美好情感进行德育熏陶的功能是一致的。通过悠扬的旋律、美好的画面可以净化学生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感受真善美的人生真谛。例如,在教学《采茶舞曲》这首歌时,笔者通过多媒体展现层层叠叠、碧波万顷的绿色茶园和热闹繁忙、生机勃勃的妇女采茶画面,让学生的思想随着视觉进入“大好河山”的美景和“集体合作”欢乐的劳动氛围之中,再欣赏悠扬美妙的音乐,则精神同画意交融,灵魂与旋律俱飞,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思想情感在润物无声中得到升华。�
  4.2 与影视联姻放飞思想翅膀。影视音乐凝结着影视故事中最深刻的思想和最深沉的情感。优秀的音乐作品为影视加入情感内核,使之更加动人;面对人类复杂的情感,再出色的台词有时候也显得苍白无力,若辅之以婉转动听的音乐,则这个片段往往会成为影视中最撩人心弦的篇章。反之亦然,优秀的影视作品则令音乐飘逸、灵动,回味无穷。《大海啊!故乡》是一首优美抒情的歌曲,它借助对大海的思念与赞颂,抒发了人们对故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为求得更好的教学艺术效果,在教唱时,引入影视艺术,播放电影《大海的呼唤》片段,给学生以身临大海的感觉,让思想的翅膀腾飞于祖国秀美壮阔的山河之中。那么,学生对《大海啊!故乡》的爱乡爱国情感就油然而生了。�
  4.3 与文学合璧升华心灵境界。音乐用声音抒发情感,愉悦人们的生活,使之丰富多彩;文学用文字触及人们的心灵,陶冶情操,使其脱胎换骨。音乐与文学是姐妹艺术。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多展开文学想象,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从而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
  在新课程理念下,音乐欣赏教学由仅仅注重音乐技能的传授转向关注人的整体生命存在,由有限的知识把握转向无限性的人生理解。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在教育中“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让我们用音乐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灵,让音乐成为学生人生中最大的快乐,提高不断的接触、参与音乐,让他们深入音乐艺术的殿堂。
  
  参考文献�
  [1] 李婵.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南方论刊,2010(S1)�
  [2] 白勇.浅谈音乐教育的功能[J].科学大众,2010(08)�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