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课堂教学 对课改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理性思考

时间:2019-04-10 05:15:53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摘要:情境化教学思想的运用是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热门话题。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要注意真实“度”的把握;要适度拓展情境创设的弹性空间:要突出情境创设的核心效能。   关键词:情境的真实“度”;情境创设的弹性空间;情境创设的核心效能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势如破竹地向前迈进,对数学课堂教学产生了强有力的效应,教学策略和模式不断革新,是广大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展示和追求的又一亮点。基于“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社会实践,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这一新课程理念而触发的情境化教学策略的运用,更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毋庸置疑,注重数学课堂情境创设,使数学课堂教学适度生活化,这对医治过去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形式引入、大量编制虚假情景对教学造成的“硬伤”,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数学高度抽象的内容特征和课堂教学时间、场所、教具选用等不同成度的限制之间的矛盾,以及部分教师对数学课程目标把握的缺失,使这一思想在数学新课改课堂教学实践中效能的发挥总是强差人意.所以,如何让数学教学适度生活化、情境化而又不失浓厚的数学味,给学生留下相对深刻的数学感悟,当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思考和加以改进的问题.
   1、简述典型教学案例
   1.1 案例一:课题是《课桌桌面上的角》(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第二章第一节)。课堂上,教师用语言对课桌桌面做了简单说明后,便给出了板图,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图形进行探究,目的是给出互余、互补的概念,揭示互余、互补的性质。似乎很直观的内容,课堂进程却极为迟滞,在老师想方设法引导下,才得出相关结论,这一个环节用去了足足半个多小时,后面巩固应用的时间很仓促,整体效果很不理想。课后反思,授课教师坦言文本中的背景材料处理起来很棘手,其他评课教师对此也有同感。
   1.2 案例二:《从不同角度看》(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第一章第四节),前后听了几位教师上的这节课,都把重点放在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的画法练习上。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完成课堂内各个画图任务,教师课前安排学生准备了充足的学具,在课堂上通过大量的观察、比较活动,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气氛很活跃;课堂教学的即时反馈效果很好;下课后教师很是满意,但学生在不久之后的学习检测中,对视图的画法操作又出现了不少缺漏。教师对此感到很困惑。
   2、基于案例思考对新教学设计的启示
   2.1 把握住教学情境的“度” :案例一中,内容对背景材料依赖性很强,如果离开对课桌桌面所发生一切相对全面的感知,过早展现纯数学图形,自然就进入了数学传统教学模式的轨道。但考虑到这一背景对数学而言,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选择哪些代用品作为实验学具,来创设足以揭示问题数学内涵的课堂教学情境成为可能.通过老师简要分析后再让学生进行感悟和后续探究。事实证明,效果是很好的。
   其实,大家都知道,数学是所有学科中抽象程度相对高的一门课程,一方面,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学习数学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撑;另一方面,教育的传承性、学校班级授课制,决定了我们不可以让学生进行绝对真实情境中的完全自主学习。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师应该运用学科上相对学生而言的绝对优势,高屋建瓴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充当好学习的导师。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求“真”,还要求“实”。摒弃与数学教学无关的真,凸现数学本质的实。从实地参观、操作到代用品实验;从多媒体模拟、到纯语言描述,根据背景材料本身复杂程度以及学生对它们的熟悉程度,用恰当的方式展现情境,是使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高效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
   2.2 适度拓展情境创设的活性空间:对于案例二中,课题的教学,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通过情境设置和运用,引导学生了解感悟不同角度,再通过实际观察、思考、归纳,知道应该从那些角度看,以至如何看得更全面、更清楚,至于画视图,则在于忠实记录看的结果。这样,既使学生对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加深理解,又让他们初步认识“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重在观察和数学思考。忽视了这些必要的过程性设计,课堂教学效能的短暂也就成为必然的了。
   另外,本文中,只提到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其实,我们何尝不可以拓展“看”的角度:从后面、从右面或从里面看──,这对学生从更多层面上去理解数学思维方法也是有很大好处的。
   事实上,新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给教师已留有足够广阔的弹性空间,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能否把握好这一点,是区分一个教师到底是只在“教教材”还是在“用教材教”的重要标志。数学教学如果过分拘泥于文本,那么绝大多数课堂就会明显暴露出“掐头去尾烧中段”的弊病,如能让所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对所学课题的理性切入各活动环节,并统筹兼顾,那么,课程内容的运用过程,就有可能成为教师、学生与文本编者交流磨合的优化过程,课堂上流淌的才是我们为学生所接受的“活”的思路和方法。新课改所求之真谛才能得以真正落到实处。
  笔者认为,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效率主要是引趣、激疑和诱思,其核心在于激疑和诱思。虽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数学学习仅凭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其科学理性是数学生命经久不衰的支柱,数学新课标和原来的教学大纲都把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确定为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为此,突出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核心效能,让数学课堂在适度改变它枯燥乏味的同时,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受益于数学的理性思维,情境设置,遵循宁精勿杂、宁缺毋滥的原则很有必要。
   课程改革的步伐已经迈出,数学课改的历程或许更为艰难,但我们有幸与课改同行,就要义无反顾地用我们满腔的热情、精心的操作、睿智的反思,在这一伟大变革中锻炼成长。对于情境化理念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相信已经有许许多多的实践者正立足于各自的校情、学情、教情给予了它应有的关注,这是使这一思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得以光辉四射的力量源泉。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8月
  [2] 黄建弘:《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
  [3] Copeland,R:《儿童怎样学习数学――皮亚杰研究的教育含义》[M]上海教育出版社
  [4] 丁亿:《数学交流的价值及其内容与形式》[M] 《数学教学》[M] 1998年第二期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