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知识与能力100简答_新课程下的小学计算教学

时间:2019-06-21 05:07:46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因此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
  一、亲历数学过程,扩大思维空间
   波得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习数学也是这样的道理,只有亲历数学,真正“触摸数学”,所学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1. 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在计算教学中,学生若形成了有关的基本概念,并且逐步深化知识,就能悟出算理,导出算法,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使学生不仅具有计算能力,而且思路清晰,具有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教学小学数学第十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我引导学生从整数、小数加减法的运算基本原理(相同数位相加减)出发,从而推导出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是相同分数单位的迭加,算法是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并且融会贯通,懂得不论整数、小数或分数,求和总是把几个数合并在一起,算出它们的计算单位的和,这样就将分数加、减法的知识纳入到整数、小数加减法中,丰富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2. 结合计算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计算教学与其他教学一样,要把知识教学和思想方法的训练,有机地揉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理解算理、推导法则的过程中,学一些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的推导“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
  (1)■×■(先结合分数以及分数乘法的意义让学生说出■×■表示求■公顷的■是多少?)而■公顷是表示把1公顷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它的■是再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把1公顷平均分成(2×5)份,取其中的1份,结果是■×1=■=■(公顷)。
  (2)■×■,同样是求■公顷的■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自己推算出:■×■=■×3=■=■(公顷)。
   然后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从而抽象概括出“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习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逻辑方法,逻辑思维能力受到了同步的训练。持之以恒,学习能力必然会不断提高。
  二、精心设计练习,激发学习兴趣
   对学习有需求,是最好的学习动力。而激起学生学习计算的需求感,则有赖于兴趣。
   1. 为学生创设施展计算才华的学习天地
   课堂40分钟既是可供学生学习的时间,更应是每个学生实际学习的时间,应尽量让每个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40分钟的教学活动过程,并且创设条件及时反馈,促使每个学生在每个教学活动中都积极参与,不断得到评价信息,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生的兴趣、能力、个性等方面,除共性外更有其独特性和差异性。我在教学时,既注意帮助“学困生”赶上班级其他同学,又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展,在计算练习中,不搞“一刀切”,做到不同对象不同对待,补“差”同时也要培“优”。我常在基本计算题外安排*题(*题指基本作业题外的附加题)。*题有的是计算速度上的要求,有的是思维容量上的要求。
   有时,我还让学生利用完成基本题后余下时间自编计算题(所编题要求基本环绕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再解答,然后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展示。学生在编题过程中,训练了独立汲取知识、融会贯通并加以应用的能力,另一方面,练习材料来自学生,对全班学生来说,更亲切、更有趣。
  2. 把握计算练习题的适度与跨度
   学生从掌握计算法则到转化为能力,练习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在设计计算练习时,应把握适度与跨度。
   在基本题练习后,可以设计具有一定思维价值、提高心智技能的计算练习题。在教学完分数加减法后,为了训练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已知1-■=■,■-■=■,■-■=■,■-■=■。你能很快算出■+■+■+■的和吗?
  练习的跨度,不是指题目的拔高与加深,而是指思路的拓宽、灵活,能多角度地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这些练习,既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畅想。
   综上所述,在计算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自由探究的空间、自由发挥的舞台,让学生在充分自主的探索过程中对知识形成自己的认识与理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大胆的创新意识。
  责任编辑 罗峰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