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艺术素养教育的思考_网络时代和独立思考

时间:2019-06-08 04:47:40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摘 要】进入网络时代,信息技术革命带来诸多变化,造成教育环境的复杂化和教育手段的多样化,给高等院校的艺术素养教育带来一系列挑战,提出了新的命题。教育工作者应顺势而为,强化网络媒体在艺术素养教育中的功能,使艺术素养教育的模式呈现新的架构和形态。
   【关键词】网络媒体 艺术素养 人文精神
   课题来源:宝鸡文理学院2010年科研项目(zk105).
  
  当代科技发展洪流中,网络媒体无疑是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一股力量。2011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0年12月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网民人数达4.57亿,规模已占全球网民总数的23.2%,稳居世界第一位。[1]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我们已经步入名副其实的网络时代。与传统的艺术审美相比,网络时代的艺术审美从审美媒介、审美范式、审美感兴到审美品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充分认识网络媒体对艺术观念、艺术门类、审美教育产生的影响,积极寻求网络技术向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渗透的策略和途径,已成为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网络媒体发展为艺术素养教育提出新命题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问世与推广,现代化的声、光、电共同演绎出与传统艺术迥异的网络艺术,强烈震撼着人类的艺术领域,成为艺术世界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新起点。2010年,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文学的应用率分别为79.2%、66.5%、62.1%、42.6%。网络艺术数字化的存在方式,多元、自由与共享的价值旨归使得传统艺术遭遇技术阵痛,精英创造让位于日常涂鸦,启智转向悦目,崇高的价值建构转向恶搞娱乐。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巨大变化,给高等院校的艺术素养教育带来一系列挑战,提出了新的命题。
  网络生活中盛行恶搞和戏谑,从数年前胡戈《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近年芙蓉姐姐、凤姐、犀利哥等恶搞风潮不断,随意地给《蒙娜丽莎》画上胡子和眼镜,体现的是玩世不恭的游戏心态与后现代解构主义的审美追求,这种倾向导致传统的艺术精神与人文价值丧失殆尽。著名学者何清涟在《现代化的陷阱》一书中指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种人文精神作为支柱和动力,这种人文精神对经济的发展具有规范和推动的作用。如果丧失了人文精神的支撑,财富的追求欲望就必定会沦丧为纯利欲的冲动,就会导致人们动物性的膨胀、人性的泯灭、社会秩序的混乱和财富的浪费。”[2]教育的根本是育人,大学生正处在形成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高等院校的艺术素养教育应正视和努力解决信息经济时代的伦理分化道德滑坡问题,为重建人文精神贡献应有的力量。
  目前,以网络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日益突现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内在紧张,从而不时地引发出科技与伦理、科技与人文之争。网络时代技术依赖、速度崇拜、幻象沉溺等导致主体意识的丧失,造成科技对人的价值的异化。技术不同于人文,它始终处于不断的提高过程中,极其忠实地遵循进化论。中国的网络艺术尚不发达,技术的乐趣对于网络艺术家仍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艺术家沉溺于新技术制造的种种虚拟效果,热衷于与技术博弈。人类文明发展史证明,科学的发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与人的需要结合在一起的,科学不可能与价值分离。科学不能也不应回避人类的终极价值问题,只有协调好“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两者间的关系,科学才能得以健康地发展,并真正造福于人类。
  艺术素养教育活动必须进入当代文化创新的前沿,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随着上世纪后期全球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文化形态发生逐步转移,前喻文化转变为后喻文化。也就是说不是过去的经验、知识决定着现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而是关于未来理想前景的设定决定着今天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前喻文化的特征是年轻人向有经验的老年人学习;同喻文化是向同事同学等同辈人群学习;到了后喻文化时代,老一代须向下一代学习知识创新才会不被淘汰。[3]社会文化形态的逐步转移必然要求教育模式的同步跟进。网络时代电子传媒语境是由多种媒介交互作用共同构成的,这使得信息量无限丰富多样,更新速度极大提升,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多维互动,因此泛泛地传授知识和泛泛地获取知识已经不合时宜。艺术素养教育活动必须进入当代文化创新的前沿,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如果不能紧扣时代的主题,不能适应网络媒体的发展,也就无法产生独具风采的教育者以及吸引学生关注的话题,无法起到人文教化的基本目的。
  艺术素养教育要主动适应现代传媒对教育环境形成的巨大冲击,不断提升素质教育的现实敏感。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使得双向、多点、多媒体的传播成为现实,计算机和网络不仅是数字计算工具和信息处理工具,人类第一次运用同一个终端、同一条线路、同一个网络进行各种形式的信息交流。办公、新闻、娱乐、商务、图书、出版、教学等,无不可以通过网络进入人们的生活。我们发现,传统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主线,进入网络时代已经受到了严峻挑战。在现代传媒对教育环境形成巨大冲击的背景下,目前的艺术教育课堂暴露出一定的滞后性,缺乏教育理念和技术的必要跟进和更新,极大地影响了艺术素养教育的效能与发展。
  网络时代艺术素养教育的策略和途径
  网络媒体发展对艺术素养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给我们开辟了广阔的活动空间,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具体而言,我们至少应该在如下四个方面加快建设步伐,强化网络媒体在艺术素养教育中的功能,使艺术素养教育的模式呈现新的架构和形态。
  第一,积极建立艺术教育网站,打通艺术素养教育的社会空间。在目前的高等院校教育资源配置中,微机的上网率已经达到90%以上,大学生已经相当普遍地接触网络。这就使建立艺术网站成为必要、可行的教育措施。有了大量网络艺术实验馆、网络美术馆、网络博物馆、网络图书馆,艺术作品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公共收藏品,而是可以通过个人电脑轻点鼠标就可随时欣赏甚或参与创作“虚拟艺术品”,极大满足了大学生的艺术欣赏、创作与收藏的愿望。“数字化使我们得以传达艺术形成的过程,而不只是展现最后的成品。这一过程可能是单一心灵的迷狂幻想、许多人的集体想象或是革命团体的共同梦想。”[4]因此我们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以建设艺术素养教育网站为契机,调动人文教师、网络、电教等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引导学生区分和辨别良莠不分的艺术信息,自觉抵制和远离不良网站,使艺术素养教育在网络时代取得新的发展。
  第二,深入开展网络艺术研究,突出艺术素养教育的时代特征。网络进入人类审美领域所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就是把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单向接受,变成一种双向的交流。在传播的范畴内,网络的基本特征就是它的交互性。网络艺术改写或终结过去僵化的线性思维和行为模式,建造全新的、流动的、超文本链接的艺术景观。从艺术教育领域来看,如上文所述,随着大众传媒直接的人文教化功能的加强,网络中的艺术展示、学术演讲、文化对话、焦点透视等性质的栏目越来越多,各种艺术教育、娱乐休闲、造星选秀活动接连不断,影响越来越大。参与这一部分节目的主要受众之一便是高校学生。高等院校的艺术素养教育应该把网络传媒纳入自己的视野,积极主动地参与网络、电台、电视台的节目制作活动。深入开展网络艺术研究,要善于抓住网络文化中技术与艺术、自我与他人、自由与责任等热点问题、敏感问题,以突出艺术素养教育的时代特征。
  第三,广泛开展媒介艺术教育,重塑人文学科教师的角色意识。媒介艺术已经成为衡量当代人人文精神的重要指标之一。每位艺术教育工作者,首先要重视和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其次是有意识地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在现代传播环境下,一个固守传统教育观念,或仅仅“立足三尺讲台”的艺术素养教育的从业人员,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步伐。我们虽然不能要求所有的教师都成为信息技术顾问、网页制作专家、电声音乐人,但是必须看到我们所面临的教育对象不仅是看书,而且是与网络密切接触的一代。艺术的接受与传播带给受众基本的影响,乃是人类多种多样的世俗状态、心理过程、情感表现和审美感知方式。合格的艺术素养教育的从业人员,至少应该理解网络媒体的发展给教育对象带来的思维观念、认知方式的变化,能够在网络空间评论、解答、引导艺术领域的热点问题。比如,要引导学生认识网络对艺术创造带来的消极影响。正因为网络艺术有着交流性、瞬时传播性、可下载性等特点,使得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成为可能,网络艺术的数字化、个人盗版成为轻而易举的个人行为。这给知识产权保护带来新的问题。此外,由于网络数字化传播具有无限复制和瞬时传播的特点,使网络艺术作品沦为一次性消费的文化产品,容易复制降低艺术品的艺术价值,瞬时传播也令艺术品转瞬即逝。并且,应将媒介艺术与专业知识教育结合起来,落到实处,比如网络文学教学。截至2010年12月,网络文学使用率为42.6%,用户规模达1.95亿,较2009年底增长19.9%,是互联网娱乐类应用中,用户规模增幅最大的一项。文学课教师可以通过对网络文学数字化的讲解,引导学生欣赏文学的同时也认识网络。
  第四,加强网络环境的监控与检测,整合艺术素养教育的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是艺术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网络环境对艺术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来说既有利也有弊。在传统的传播环境下,艺术素养教育的实践教学难度大、成本高。新的媒介环境对此状况有所改变。人们可以便捷地通过互联网领略世界各地美好的自然风物和人文景观,访问各大博物馆、艺术馆,欣赏其藏品,通过计算机软件可以进行美术、书法、音乐等的模拟创作活动,可以瞻仰学术艺术大师们的风采。目前的问题是要根据艺术素养教育的目的和课程体系特点,系统地整合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使之更加合理。同时,根据网络的传播特点及其对艺术素养教育实践提出的挑战,注重引导,加强网上教学的监控与检测。比如对学生钟爱的网络游戏。2010年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3.04亿,使用率为66.5%。网络游戏的主力军是学生,包括为数众多的大学生。笔者在2010年的毕业论文指导中,鼓励一位酷爱网络游戏的学生运用席勒审美教育(游戏与自由)理论去思考网络游戏,最终该同学写了一篇较为不错的本科毕业论文《网络游戏的审美分析》。以笔者之见,只要教育者开动智慧,在教学中坚持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原则,是可以让艺术素养教育在网络环境中落到实处并取得良好效益的。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省略nic.省略/2011dtygg/dtgg/01/t20110118_20250.html.
  [2]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212.
  [3](美)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传承[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8:27.
  [4](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61.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 陕西宝鸡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