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强制性教学行为反思】凡具有强制性的行为规则就是法律

时间:2019-04-12 05:07:01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摘 要:以几个教学案例为例,从学生的感受与需要、辨证使用教材、课堂的人文关怀等方面来分析新课改课堂中的某些强迫性教学行为。   关键词:感受;期待;教材;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4-077-1
  
  新课改课堂的特点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淡化分析、强化感悟。但有时教者为了顺利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将教师、其他学生的思想、感情、言语等方面强加于学生,以完成教学流程为最终目标。笔者称之为“强制性教学行为”。
  【案例1】苏教版五(下)《海伦•凯勒》教学片断
  老师指定一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后提问:
  “你能想象‘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世界吗?”
  “请大家闭上眼睛、塞紧耳朵,感受海伦的世界。”
  默思片刻之后指定三名学生交流感受。
  (回答得非常流畅,有层次。另有一位学生虽屡次举手,有表达愿望,但老师没有给予机会。课后了解该生通常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不高,老师不愿请他回答。)
  【思考一】以人为本,收获真情实感。
  情境教学法讲究灵活地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课文情境之中,让学生与作者做心灵的沟通,与作者一起去观察、体会、想象、思考。教者在此片段中将自己的主观理解代替了学生的想象与感悟,认为学生通过交换体验,可以感受到海伦的心境。但是学生没有或者缺少相应的认知感受和心理基础,在短短的两三分钟里也不能感受得真切。在不具备做“失明”、“失聪”试验的条件下,学生的感受只能是经验借用而不是迁移。教者实际上是将学生强行推进到某个讲学环节,为完成预定的教学环节而预筹。不妨在此环节对体验“失明”、“失聪”感受做足文章,后文中领悟“不屈不挠”也就水到渠成了。
  【思考二】以生为本,关注全员期待。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而如果教师的设计仅是为了完成某个环节,有指向性地让某些悟性好的学生回答,对其他学生就不公平了。他们被迫坐在位置上等待、充当观众,回答老师偶尔赏赐的集体性判断――“是不是啊”、“大家是不是这样想的啊”。学生的主体性就被老师所谓的“主导性”给强迫挤兑了。实际上,他们也需要老师的赏识与鼓励,也想获得表现的机会。只是教师没有注意到他们的期待,一味地让学生为教师、课堂服务,而不是教师为学生服务。
  笔者平时注意观察了一下,一些“默默无闻”甚至有些调皮的学生在借班教学的课堂上反而比较活跃。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借班老师对每个学生都不熟悉,对每个学生都是信任且充满期待。再看我们平时的教学,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由谁来回答总要思考一下,生怕叫错人出现冷场或者惹出意外。甚至会出现这个片段中的情景,对某些学生敬而远之。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明白老师的这种“期待”,自然而然地给自己定位。
  【案例2】苏教版三(下)《花瓣飘香》教学片断:
  第二课时开始,老师默写相关词语后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
  学生动笔找相关语句进行简单批注,然后老师组织交流讨论。
  【思考三】以文为本,激励自主探究。
  教材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是师生对话和交流的介体。教师使用教材不能单一以教材为本,更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体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不能因教材而强行完成某些教学目标,更不能强迫学生从逻辑层面入手,对文本进行外科医生式的解剖处理。
  【案例3】苏教版一(下)《蚂蚁和蝈蝈》教学片断
  老师出示课文图片ppt:一群蚂蚁在干活,几只蝈蝈在树下乘凉。
  师:蚂蚁们在搬粮食,蝈蝈看到了,它们会怎么说?
  生1:这些蚂蚁多傻啊!瞧我们多快活!
  生2:这么热的天还搬粮食,这些蚂蚁真呆!
  师:蝈蝈们又在干什么呢?
  (指导学生练习用“有的……有的……有的……”说话。)
  师:如果你是其中一只蝈蝈,你会怎么笑蚂蚁们呢?
  (学生纷纷举手,练习说话。)
  【思考四】弘扬主流,引导价值取向。
  教者设计了比较丰富的说话练习,但过度强调工具性,漠视了人文性。对小学生而言,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还不强,需要教师引导认识。学生从这个环节中虽然说话能力得到锻炼,但也学会了嘲笑别人。教者无形中将“不道德的思想”绑架与学生――你可以去嘲笑别人;而且在语言上同样绑架:“如果你是这只蝈蝈,你会怎么笑蚂蚁们呢?”――现在你必须去嘲笑别人。
  对范跑跑和郭跳跳的谴责让人更明确了自己应肩负的责任,彰显了主流文化思想。也提醒我们要认识到“不道德”思想强加于学生所产生的危害。
  人们常说“教无定法”。语文课的教法应该是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教师不但要吃透教材,感悟文本,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到文本带给自己的冲击。可采用模拟对话、扮演角色,复述故事、改变人称、变叙述为对话、变对话为叙述、即兴口头作文等多种形式,这样学生就不会死抱教材,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因此,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时也不能失掉教师的主导。应通过对话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上来,把学生以引到体验母语的优美和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上来,才是更上一层楼。
  不难看出,以上所列举的强迫性教学行为的形成核心都是教师。所以,只有课前深刻钻研教材,透彻分析学情,精心进行教学设计,灵动引导教学过程,才能让某些强迫性教学行为远离新课改课堂。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