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当代建筑民族化审美趋向]审美取向和趋向

时间:2019-06-10 04:56:29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摘 要】 本文简要梳理了中国现代建筑民族化的探索历程,分析了中国当代建筑民族化的审美意向,及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审美趋向,同时探究当代建筑民族化实现的困难与实现途径。
  【关键词】 当代建筑 民族化 审美趋向
  
   建筑作为科学和艺术的综合体,其表现形式不仅与各国各民族的审美观、艺术观和哲学观有关,更受到经济与科技水平的制约。中国当代的经济建设成就和思想开放的成果为我国建筑思想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作为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建筑终要以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观、艺术观和哲学观的面目出现,它的民族化是我国建筑发展的一种趋势。这种民族化的建筑思想已从旧的忽视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的“国际式”思想中孕育并慢慢成长,尽管还没有形成鲜明清晰的轮廓,但在量变的积累过程中坚定地迈向质变。可以说,当代的中国建筑正处在立足于本土(民族)文化并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式建筑的形成过程中。
  1 中国现代建筑民族化的探索历程
  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化探索主要可以分为早期探索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繁荣创作期(20年代至30年代)、日本“帝冠式”的移植期(30年代后期)、新探索时期(50年代以后)四个阶段[3]。早期探索阶段是西方建筑与中国建筑最初的交汇阶段,民族化探索尚处于不自觉的摸索之中,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新功能、旧形式的建筑;二是新形式、旧功能的洋式门面;三是中国式教会建筑。
  繁荣创作期出现了南京中山陵、南京中央博物院等一批高水平的作品,但这批建筑大多数只注重单体建筑的造型设计,忽略了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组合艺术。日本“帝冠式”移植期的建筑类似于日本的“古典复兴式”,有成吉思汗陵等。新探索时期的建筑主要有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国美术馆和友谊宾馆等。这一时期特别是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业也在迅速发展。此时期的建筑,不光研究民族建筑外部的形式特征,同时也研究其空间构成,至此,对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性表达这一课题的研究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如著名华裔现代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香山饭店和苏州博物馆新馆,特别是后者成为中国现代建筑民族表达的典范。
  2 中国当代建筑的民族化审美意向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交流的日益频繁,地球村落之间的影响和互动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这种影响涵盖了思想、行为、艺术、文化等各种社会形态的每一个角落,当然也包括了建筑这一人类特殊的文明表现形式。中国建筑师要想赢得竞争,就理应熟悉本土文化,拥有这个优势。中国当代的建筑设计的载体应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和民族文化的新式建筑。
  总的来说,民族化探索的实践与时间成递减趋势,且成功的范例是少之又少。看到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和灿烂辉煌古建筑技术的中华大地,到处都是西方式样的现代建筑,许多中国人都会问:为什么我们不能设计建造出具有中国特点的现代建筑。因此,现代建筑的民族化是很多中国人的想法。
  中国传统建筑形式是我国人民根据我国的地理位置、气候和资源等条件经过常年的积累而形成的,并已经内化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符号,是我国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一体化的浪潮中,特别是在世界各地建筑“千城一面”的情况下,彰显现代建筑的民族特色对我们当下的建筑实践有现实意义,也对增强我国民族内聚力和提高我国的国际文化地位具有深远意义。
  3 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当代建筑的民族化审美趋向
  建筑作为文化和艺术现象之一必须体现时代特征。我们已经步入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材料和新技术不断被应用于建筑,而且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大大加快,审美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把建筑建成完全的仿古建筑是与现代人们的审美观相悖的,因此当代建筑要突出时代特征。
  “鼓励甚至启发正处于疯狂的建筑热潮中的中国,多考虑自己丰富的文化遗产,既不要成为过去的奴隶,也不要成为无力的西方的模仿者”[3],时代性与民族性相结合是当代中国建筑发展的必由之路。
  贝聿铭先生为我们指出了这样一条中国现代建筑民族化道路:考虑到建筑艺术具有“时代性”的特点,我们应当以现代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从现代艺术特别是从立体主义绘画中寻找灵感,利用新材料和新技术设计具有“现代性”的建筑作品;考虑到建筑艺术具有“传统性”和建筑要与周围环境协调的原则,在我国新时期的建筑设计当中,特别是古建筑周边区域、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中,我们的建筑设计应当体现“民族性”,这就需要深刻把握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特征和精神文化内涵。将“时代性”和“民族性”很好地结合,进而设计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建筑。
  4 中国当代建筑民族化的实现任重道远
  (下转第36页)
  (上接第9页)
   中国现代建筑的民族化探索已有百年了,结果却差强人意,实践的作品也是失败者居多,在建筑民族化问题上,虽然意见相同,但如何做,却各有想法。这些都说明了建筑民族化的复杂性。此外,中国当代社会和建筑师传统文化的基础薄弱,中国文化影响力减弱,靠中国文化自然渗透到建筑中来达到中国建筑的民族化,在现在社会是十分困难的。因此看来,我国当代建筑民族化探索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中国当代建筑的民族化,主要是从文化和艺术方面的民族化来考虑。首先,要继承和汲取中国古建筑的精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自然观,建筑意境深远、造型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反对“华而不实,虚而无用”的美学思想,重情理与人道精神、“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和“戒奢求俭,时尊雅朴”的建筑主张。
  此外,还要学习和借鉴已取得成功的实践经验,以使我们在建筑民族化的探索中少走弯路。如现代建筑中国化即民族化的问题,很多前辈已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可供学习借鉴,有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杨廷宝设计的清华大学某些建筑、人民大会堂、梁思成设计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马国馨等设计的北京国家奥运匹克体育中心、吴良镛设计的北京菊儿胡同住宅、贝聿铭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等成功之作。
  建筑的民族化问题同样在日本存在,日本建筑的民族化探索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日本作为一个建筑技术发达的国家,20世纪曾出现过一些有世界广泛影响的建筑思潮,如新陈代谢运动和共生论。在这些思潮中,日本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现代建筑应立足于传统和承认传统日本文化在造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日本建筑界也进行了不少建筑民族化的实践,并取得了很大成就。如安藤忠雄等建筑大师在现代建筑的民族性表达上,不是依赖日本传统建筑元素和符号,而是运用其他建筑语汇表达日本传统文化精神,由此将日本现代建筑民族性表达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这也带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在现代建筑材料和现代建筑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能否离开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和符号,更好地汲取其内涵和精髓来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这应引发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黑龙江省文化厅艺术规划课题青年项目《中国当代建筑审美的民族化趋向研究》;项目编号:10D021)
  参考文献
  1 布鲁诺・赛维[意]著.现代建筑语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5:49
  2 王天锡.贝聿铭[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251~253
  3 转引自黄文菁.编者的话.世界建筑[J],2007(4):108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