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钱”从中国离场的十大可能路径]热钱

时间:2019-03-10 04:44:25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在中国“栖息”的大规模“热钱”,究竟“等”到何时才会大量�出人民币,冲刺“落袋为安”的最后目标呢?   目前进入中国市场的“热钱”似乎显示出“长期投资”的耐心,这主要是因为全球经济受美国次贷风波的影响明显下滑,成熟市场的投资收益率也降到历史的最低谷,而且次贷风波的黑洞有多深,目前美国监管当局都无法测算。所以,通过投资新兴市场,谋求高收益,来补偿“热钱”在成熟市场的损失就成为当前的趋势。
  既然是“热钱”,就不能对它隐秘的“行动”掉以轻心,否则,宏观经济的稳定会受到意想不到的巨大冲击。那么,在中国“栖息”的大规模“热钱”,究竟“等”到何时才会大量抛出人民币,冲刺“落袋为安”的最后目标呢?笔者根据过去对新兴市场货币危机的案例研究,并结合当下中国资本管理的情况,归纳出以下十种可能出现的“热钱逃离”的方法,以唤起学者和决策部门对中国的“热钱”离场行为给予高度的关注。
  第一,通过企业内贸易隐秘的定价机制,即高估工业中间生产投入品的价格,或参照年度最高价格让自己的子公司支付,从而转移在中国市场上获得的“热钱”。
   第二,利用在资本市场上获利的“热钱”,在一段时间,直接集中购进中国的大量产品,并通过国外的销售渠道,将商品“套现”,从而完成国内外资变相的海外逃避的计划。
  第三,通过对中资企业控股权的渗透,以合法的名义,提供中资企业海外投资的平台,打通中国资金进军世界舞台的通道,从而也就较容易将“热钱”带出国内。近期外资纷纷在中国成立私募股权基金,并积极并购国内企业,扶持它们出海上市,这样海外得到的美元资金就可以和境内人民币的“热钱”在这样的组织体系内实现合法的“平行交换”。这也是一种利用中国市场部分开放的环境,建立起来的躲避中国监管部门审查的出逃“通道”。
  第四,很多代理商大量进口海外“奢侈”品,利用其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价性质,提高价格、这也能做到让“热钱”悄然离场。
  第五,故意制造“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商业纠纷,然后,通过赔偿的方式,将中国国内“不法”得到的资金,带出到国外母公司的手中。
  第六,有些代理商以提供居民海外旅游的名义,将“藏汇于民”的开放政策和居民带汇外出的额度用到极致,如果这种转换形成规模,那么,“热钱”撤离的规模就不能小视。
  第七,宏观调控如果带来了银行收益的下降,以至于影响到员工的收入水平,一些监管不严的银行窗口也会为那些不受宏观调控的外资提供结汇的方便,以此获得自己服务的佣金,补偿宏观调控对自己收入的影响。其结果,就是打开了外资出逃的后门。
  第八,利用中国大规模的外事活动,通过合法的组织(旅行社等),提供游客去中国消费所需要的人民币,从而“成功”地将自己不法获得的暴利收益带出中国。
  第九,当本国宏观经济疲弱时,本国居民利用自己合法的换汇条件或知情条件,率先离场,造成市场恐慌,此时,“热钱”也“浑水摸鱼”,跟风离场。当然,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没有离场的“热钱”也不少,它们被疲软的资本市场所“深套”,从而蒙受“不知情”带来的巨大损失。
  第十,外汇保证金交易等资本账户下的本外币兑换,虽然在中国已经公开被禁止,但是,“热钱”会利用一些地下的交易窗口,用人民币购汇(额度上也会利用多个合法账号操作),转到国外账户上交易,然后直接打入国外账户,这种“操作”也可逃出本国受监管的外汇市场。
  不可否认,可能还会出现其他各种合法的“外衣”通道,所以,围堵“热钱”关键要掐住“离场”时机,集中力量关注资本移动的“异常行为”――它们往往会伴随着我国贸易顺差或逆差“突发性的增大”这一现象。另外,要密切关注一些涉外的经济指标(如国际收支表的各项内容),它们表面上可能根本看不出“热钱”的影子,但背后却可能凸显出“热钱”大规模离场的“暗流”!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