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课如何渗透学生思辨力的培养】

时间:2019-02-14 04:50:26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何谓思辨?《现代汉语词典》上有两种解释:“(1)哲学上指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的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2)思考辨析。”不管是哲学领域,还是其他领域,思辨都属于思维品质的范畴。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尤其是思辨力的培养。因为这不仅是提高分数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这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在高三语文复习课教学中如何渗透学生思辨力的培养?
  一、在复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体现
  复习熟语时,除分析词的一般意义以外,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词语的哲学寓意。例如:愚公移山――事物由量变到质变。揠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主观能动作用是从属的、派生的,总要受到规律的制约;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锲而不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通过理解这些词语中的哲理,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词语运用能力,而且能拓展思维空间,培养他们的思辨力。
  二、在名句名篇的背诵中渗透
  例如:王安石:“古人之观于天地、山
  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的对立无条件存在。经常作这样的分析,学生的思辨力会逐步提高。
  三、在诗歌鉴赏中渗透
  诗歌的语言含蓄、凝练;诗歌的思想感情丰富、深刻。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其内涵,是提高学生思辨力的有效途径。例如:鉴赏晏殊的《浣溪沙》,赏析其中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时,可引导学生作如下分析:花落、燕归写的是眼前景,但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联系在一起,其意义会更加广泛,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涵着生活的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人是无法阻止的,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无所有。但这里的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的重现,只是“似曾相识”罢了,即体现“消逝中的重现、重现中的变化”。通过这些分析,学生会把主观感情倾注到客观事物上,在深化人生境界的同时,提高思辨力。
  四、作文备考中,通过审题环节渗透
  一些阅卷老师提出:“熟练掌握唯物辩证法,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是应试作文成功的关键。”一些有经验的老师还指出,在高考作文中,审题、立意的实质是认识能力,对生活现象认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审题、立意的优劣,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中,必须注意培养自己的思辨力:能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能够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做到“心中有数”。要做到这些,必须熟练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列宁说过,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在应试中,想写出切中肯綮、见识不凡的杰作,就不能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专家提出的这些见解,应该是符合高考作文命题大趋势的。像今年全国卷三道作文题,就体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思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审题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比如:全国卷第三套中的“位置与价值”。审题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材料提示的方向性:“位置不同,但各有价值。”其次,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分析:任何事物都应有自己的位置,有了位置才有价值;位置是价值体现的前提、基础;不是有什么样的位置就有什么样的价值,不是想实现什么样的价值就去寻找什么样的位置;位置不能决定价值;任何事物必须有适合自己的位置,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总之,提高学生的思辨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常抓不懈。要想取得这方面的成功,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渗透;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必须注意对生活的感悟、
  积累。
  (作者单位 河北省藁城市第一中学)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