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英语课前短剧表演,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时间:2019-02-14 04:49:35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高中英语教师都有这样一个感觉:新课程的每个模块内容相当多,很多教师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不想“浪费”一分一秒的教学时间。简单的“热身”后,还没等学生进入状态,就急着传授新知识。其实,学生脑海中可能还想着上一节课的某个题目,结果是“欲速则不达”。教学面临着低效甚至无效的危险。余文森教授在《有关教学有效性的几个思考》一文中认为,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长度)―投入;收益可看作学习结果(收获)―产出;安全可看作学习体验(苦乐)―体验。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那么我们的英语课堂如何实现有效甚至高效呢?我们都知道上新课前需要Warming-up,而且要注意与下一步Presen-
  tation的连贯。但其实只要是上英语课,最关键的是,一上课就要营造一种宽容和谐的英语学习氛围,就是在为了具体任务而设的Warming-up前应该有一个总的“热身”活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英语课前短剧表演,是指教师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方式把学生分组后,在每节课教学开始前,用5~10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表演英语短剧,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一、课前表演的理论依据
  1.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新课标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强调高中英语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课前表演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表演任务,积极使用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真实自然的交际。
  2.符合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还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英语课前表演通过环境布置、教具学具的使用以及多种教学活动的组织等,虚拟英语学习的“情境”,利用同伴间的“协作”和“会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情境刺激和认知引导,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最终完成“意义建构”。
  二、教师角色
  在学生准备表演的过程中,教师提供知识平台,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和合作探究。同时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过程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科学的设计者、活动的指导者、过程的参与者、解决问题的帮助者和评价者”。
  教师适时启发学生,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在学生上台表演的时候,教师是课堂纪律的维持者,同时处理课堂表演过程中的偶发事情,保证表演的顺利进行。在学生表演后,教师是重要的评价者。教师指出这次表演中学生的优缺点,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评价,以取得下次更大的进步。这体现了新课程体系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通过交往,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
  (作者单位 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第一中学)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