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新浪扶翼

时间:2019-05-23 04:46:44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语文教师就是要千方百计运用语言文字的表现力与魅力,运用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把语文的火花移植到学生的心里,点燃学习激情,培养学习习惯,使学生能尽快地独立自学。这些年来,我学习许多老师的经验,结合自己的教育实际,有如下几点体会。
  1 唤醒心灵,教育学生下苦功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惊羡别人成功时的明艳,也懂得成功是艰苦奋斗乃至牺牲的结果,而能够苦学苦练,持之以恒奋斗的却很少。语文教学要有效,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有感情,有强烈的内驱力,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我常以古人刻苦学习的感人事例结合课文教学和作业讲评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体会学习中耕耘与收获之间的关系。学生学习《琵琶行》时,被诗人白居易优美、精炼的语言吸引住,我立刻趁热打铁,介绍白居易年轻是苦学的情况,如何“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激励学生领悟到 “成功的花”是泪与血滋润的结晶,是奋斗和牺牲孕育的蓓蕾,不经过奋斗和牺牲,哪来成功的“明艳”?让他们明白旁观者的姓名永远不会爬到记分板上去!
   当然,学生学习兴趣、感情、求知欲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地、耐心地、细致地启发、诱导、培养。学习过程中,很多的学生比较认真的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一旦看不到明显的效果,往往就会泄气。针对这种思想情绪,我就补充一些名人轶事,名言诗句,开阔视野,鼓舞斗志。我与学生分享悬梁刺股的故事,畅谈洛阳纸贵的佳话,讲述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谈到的治学必经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寻求知识时的迷惘,刻苦钻研时的执拗,获得知识时的欢乐,通过诗情画意的描述,给学生以启发、感染。事后,有的学生在周记中写到:“古人能如此刻苦做学问,我为什么不能呢?一定要顽强学习,百折不饶。”
  2 注重细节,培养学生好习惯
   精神的鸡汤滋养学生的心灵,启迪学习欲望,点燃学习激情还远远不够。叶圣陶老先生曾这样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习语文同样如此,听、说、读、写无一不要注意养成好习惯。其中几点更须注意。
   要培养学生自己读书的习惯。大部分学生习惯于上课听教师讲,被动承受,不习惯自学,不重视认真阅读教科书,独立钻研。要指导他们认真读书,要求课前自读,养成有准备地听课、上课,改变只带耳朵的不良习惯。课前自读须做到三看一查一发现,即看课文、看注视、看课文后的思考练习,查阅词典和资料。要求学生边读边动笔,在课本上用铅笔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多音字、词语、优美语句及重点语段,并将查出的字、词的含义及自己领悟的重点语段的内涵有个基本轮廓或最大可能地理解。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以帮助把握文章主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人论世”。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学生课前自读预习时要求他们发现问题,培养提问题的能力。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在一次与学生的闲聊中,有位学生说:老师,我们有时觉得想问问题但又不知道问什么……。听了学生的话我颇为吃惊。我们都知道,学习中,疑问多是学习深入的标志,疑问少,甚至无疑问,则是学习肤浅的表现。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是天生成的,也不是教师一要求,学生就具备了,而是靠精心点拨逐步培养。比如学生开始只能孤立地提一些生字难词的问题,教师在肯定质疑的基础上,指导他们不能只孤立地理解一词一句的含义,要学会把文章前后联系起来思考,推敲全局与局部、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从中发现疑难,发现问题。
  3 开拓视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要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单靠课内是不行的。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
   教师要积极地热心地创设种种条件引导学生阅读。如有计划有目的地推荐作品,启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课内延伸到课外,选与课文有关的作品对比阅读、扩展阅读。或组织学生在练口活动中推荐,学生在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活动中介绍自己阅读的好作品,互相推荐,彼此交流。学生绘声绘色的介绍,大大激发了阅读的兴趣。教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名家名作,截取部分精彩段落朗读或解说,不失时机地推荐新出版的佳作更是十分重要。又如利用部分早读课时间带领学生读经典诗词歌赋,读读背背讲讲。一日不多,十日许多,涓涓诗歌甘泉水渗入心田,学生的思想、情操、语言都受到有益的熏陶。此外读报刊杂志、举办讲座、具体指导、讨论交流等等都是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
   生生要学生达到“不需要教”的境地,这就要求教师“学而不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诲人不倦”,专心致志地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并创造性地把各种方法调动起来,教育才更有效果,学生才更得益。用叶圣陶先生的两句诗作结:教师心里有了“逐渐去扶翼”的明确认识,努力改进教育教学,才可以达到“终酬放手愿”的目标。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