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交际中的隐性连贯:语言要连贯作文教案

时间:2019-05-23 04:46:29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摘要:语言交际中的隐性连贯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语言交际是按一定推理思维规律而进行的认知活动。要实现对交际话语的理解,应以交际双方趋同的认知心理状态为前提,采用最佳关联性,从认知语用的角度依靠推理和语境效果去够深刻理解语言交际中的隐性连贯。
  关键词:认知语用 最佳关联 隐性连贯 推理 语境
  中图分类号: H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1-0012-02
  
   认知语用学(cognitive pragmatics)这一术语正式出现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当时语言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等越来越关注语言使用中的认知问题,很多学者从认知心理的角度出发,将语用学视为认知科学的一部分,并且认为语用理论是一种交际理论,但同时交际理论又是一种认知理论。在日常交往中,指示结构、言语行为、前提以及含义等语用现象的交际意义超出了语言的编码信息,是认知心理努力之后所产生的意义,它们都离不开类似推理这样的信息处理过程,而推理本身就是一个认知过程。
  1 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发出一个刺激,使得交际意图在交际者和受体之间互明,并通过这个刺激使得受体明确或者更加明确假设集合 [1]
   对于受体而言,明确假设集合是通过在语境中推理实现的,而这种推理又是通过对关联性的考虑来指导进行的。所谓关联性,根据斯波伯和威尔森的观点,包括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2]关联理论的中心观点是:人类交际中的关键是产生最佳关联的期待,即期待听者在作言语理解时,能够实现以最小的处理代价获得最大的语境假设。这被认为是人类的一种心理,被关联理论表述为如下的关联原则:每一个明示交际行为交际时都假定有自己的最佳关联性。[3]这样,每当人们交际时都自动地含有这样的假设,认为听者期望不需要花费多余的努力就能得到足够的语境假设。
  2 连贯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以话语的连接性、可接受性和完整性为关注对象
   1976 年,韩礼德(Halliday)和哈桑(Hason)合著的《英语的衔接》一书出版,他们把研究重心放在对语言表层形式的分析上,认为语篇的衔接是语篇连贯的必要手段,衔接对语篇的谋篇起着最重要的作用。韩礼德归纳了五种语篇连贯的衔接手段:指称、代替、省略、词汇衔接和连接等。由于这些衔接方式存在于语言的表层,句子之间的语义关系脉络清晰、显而易见,因此其连贯性也是显性的,被称为显形性贯。然而,由于人类语言的发展包括了很多非语言因素,这些因素导致了语言形式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阶层以及不同年代的人在表达上就会有很大的差异。有时他们的表达直接、明显,又很符合语法要求;有时又间接,含糊不清,仅从衔接理论出发,往往无法理解话语的含义,甚至无法视其为连贯的话语。如下面的例子:
   A: Let s go to a movie tonight.
   B: I have an exam tomorrow.
   乍看这个例子表达确实不太连贯,从语言的衔接形式上来看,A的话语和 B的回答之间显然也找不到韩礼德和哈桑所说的任何衔接纽带,因此在语言的表层层面上很难构建连贯性。 但由于B的答非所问事实上是拒绝了A的邀请,这样的话语在语义上仍然是连贯的。这种不依赖于语言内部的衔接手段,而是依赖于语言外因素而建立的连贯被称之为隐性连贯。隐性连贯是相对于显形连贯而言的,话语之间不存在任何衔接手段,是一种靠言外因素支持话语统一性的语义关系,其连贯性是暗含的。
  3 隐性连贯的存在并不是妄自臆造的,其存在的必然性与语言的演化密不可分
   隐性连贯提出的背景是建立在人们对韩礼德衔接理论产生的质疑上。在某种意义上,它存在的必然性与语言的演化密不可分。语言在人类的交往中得到发展,语言形式演变得多种多样,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态势。人们通过语言来实现各种社会功能,表达各种不同的情感,这样就决定了语言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语言系统内的“显性”和“隐性”并行存在就成为可能。隐性连贯与显性连贯的关系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泾渭分明,两者之间所体现的仅仅是语义的衔接程度,所以在一些问题上有必要对隐性连贯进行进一步的阐释。在话语中,显性连贯的衔接力最强,隐性连贯次之,而非连贯几乎没有衔接力,因此最弱。就隐性连贯与隐性衔接关系而言,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关系体现为:在话语中单一的隐性衔接会导致隐性连贯,而隐性衔接并不是形成隐性连贯的充分必要条件。隐性连贯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语义上衔接的程度关系,包括以下三个特点:(1)隐性的;(2)外指的;(3)认知的。
   语篇理解不仅是一种言语交际活动,也是作者与读者之间复杂的心理交际过程。[5]尤尔(Yule)也指出连贯概念的关键不是存在于语言之中,而是在于交际者本人的内心世界,是人们对他们所读的和所听到的东西做出反应。[5]由于隐性连贯比显性连贯更加晦涩、隐秘,在理解隐性连贯的过程中无疑会引起歧异、误解与假设。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当人们遇到明显不连贯的语篇时,人们会努力在头脑中弥补语篇里的缺失信息,这就是认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们需有意识地判断应该选择哪些因素去分析语言现象,分析哪些假设是有意义的,有些是无意义的,他们可以唤醒并重组也已储备的信息,以可接受的方式去构建一个完成的语篇,弥补话语空缺。 因此人们只要激活与作者或说话人共有的知识体系,对其进行语篇进行筛选、解析、理解,即可解构隐性连贯。
   人类的口头交际是人们获取、研究语言本质的最佳途径,所以在解释隐性连贯的内在机制时,首先应考察的是人类的口头话语,人类的口头交际是人们获取、研究语言本质的最佳途径。近年来,关联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为隐性连贯的解释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持。根据关联理论,如果话语是最佳关联的,那么交际就会获得成功。与会话含义和图式相比,关联理论中话语的最佳关联是解释隐性连贯内在机制的根本所在。
  4 考察隐性连贯可以从关联理论的两个视角加以展开
  4.1非论证性推理(non-demonstrative inference)
   在一些情况下,说话人无须使用语言代码也能实现交际。就言语交际而言,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不是通过话语的字面意义明确编码的,听话人对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也不能仅仅根据句法分析直接获取,理解是一个非论证性的(non-demonstrative)推理过程,这是一种信息处理的认知论。它们都直接涉及一定的语境信息,而不是各自为阵的信息独立单位。
   在非论证性推理中,假设的正确性仅能促使结论真实性的发生。结论在某一情景中可能是正确的,但在另一情景中却有可能是错误的。例如:
   A. Are there some programs on TV?
   B. No.
   在通常情况下,听话者会认为“电视里没有好看的节目”,或者“电视节目不值得一看”。但是如果对话是这样的:
   A. Are there some programs on TV?
   B. No. The machine in TV station is out of order. It is under repair.
   B加了一句话“电视台的机器坏了,正在检修”。这样一来,上面两个结论均可被推翻。人们可以得出结论“因为电视台的机器坏了,所以根本无法看电视”。根据布朗和尤尔的观点,人们日常会话语篇是非论证性推理,因为推理在具体的会话解释中才是正确的,而在其他语境中有可能是错误的。
   斯波伯和哈桑认为假设听话者既不能解构、也不能推测出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其任何联想到的概念化信息均可作为推导过程中的假设。[6]与明示推理依靠话语之间采用逻辑词语不同,一个有效的非论证性推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形成假设与验证假设。形成假设与创造性想象有关;而验证假设是一个由推导法则控制的逻辑过程。非论证性推理是推导性的,人们推理成功依赖于对验证假设的逻辑控制,就像形成假设有赖于认知控制一样。每一个新获得的真实假设都与已有假设一起经历了推理过程。这个过程改变并完善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在验证假设阶段,需要采用推理中的消去原则(elimination rule)去证实具有最佳关联的假设。消去原则对于简化推理过程是极其重要的。在话语交际中,逻辑关系、词汇和心理因素所导致的一系列假设会在头脑中得以激发而产生,其中有一些对于验证假设是不重要的、无用的;而其他一些是重要的、有用的。在斯波伯和哈桑所提出的推导手段中,消去原则可以同时挑选重要假设,并去除无用假设。[7]
  4.2语境效果
   语境一词有着不同的内涵,它可指“语篇内部的环境”,或叫“上下文”(co-text/linguistic context),即语句前词后语之间的关系;也可指“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即语篇产生时的周围情况、事件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方式等;亦可指“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即说话人所在言语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属于该言语社团的人一般都能理解其在语篇中的意义和交际意图。在关联理论中,关联可以通过语境假设而获得。当言语交际发生时,已有假设与最新获取的假设同时参与其中,两种假设相互作用,产生语境假设,而语境假设对构建话语的关联性至关重要。语境效果的作用可以分为三类:
  4.2.1强化现存假设
   A: What happened at work today?
   B: I got fired.
   讲话人A问B“今天工作上发生了什么事情?”,B的回答“我被解雇了”强化了现实语境,即“确实发生了某件事情”。
  4.2.2与现存假设相反
   A: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B: I’ve just had lunch actually.
   此例中B的所言超出了A的预测。A暗指B要么想吃些东西,要么还没有吃任何东西,但是B的回答并非两种猜测之中的任何一种,而是第三种情况:“我已经吃过午饭了”。因此,B所言与A的假设相矛盾。
  4.2.3 同时梳理最新假设与已有假设
   A. Husband: The room is dirty.
   B. Wife: I am tired.
   A. Husband: Ok.
   在这段对话中,仅从语言表层来看不存在任何的衔接方式,看似是毫无关联的对话,更无任何连贯而言。然而,关联理论认为任何言语交际都是以最佳关联为前提的,所以我们能够建立该话语之间的隐性连贯。丈夫说出“房间太脏了”这句话,他的话语包含一个明示行为,是想让妻子明白他的交际意图,即希望妻子能去打扫房间。妻子的回答“我很累”似乎和丈夫的话语不存在关联而显得不连贯。但是,此时丈夫的大脑中会产生一系列的假设,进入丈夫大脑中的新信息与已知信息结合,产生语境假设。在语境假设和非论证性推理的消去规则的指导下,具有最佳关联性的语境假设保留在丈夫的大脑中:妻子很累,她似乎不愿意打扫房间。所以,丈夫用OK来表示他已经理解了妻子的交际意图,即妻子不用打扫房间了,丈夫通过推理建立了隐性连贯。
   可见,认知心理状态,即人的认知能力会使听话人对话语作出倾向性理解,对话语的意义形成假设,然后通过推理得出结论。认知心理状态千差万别,包括人的智力水平、生活经历、知识水平、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等。人们的语言交际其实就是一种认知活动,认知活动的主体为交际双方,认知活动的对象为通过言语表达的交际内容。在实际交际中,趋同的认知心理对于语用推理的影响,实现对话语的理解是十分重要的。关联理论的提出为人类的交际话理解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关联理论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阐释了人类言语交际总是以最佳关联为目标,如果实现了最佳关联,交际就会获得成功。作为人类交际的一个方面,隐性连贯首先依靠非论证性的推理寻求话语的关联性;然后建立一系列的语境假设,试图在内心建立起话语间的连贯;最后依靠最佳关联性消去不具有最佳关联的假设,保留具有最佳关联的假设,从而得到该话语的真正含义,建立其连贯性。语用者依靠认知心理状态,即人的认知能力,通过推理,实现其对发话者的隐性话语的理解以及判断语篇的隐性连贯。
   最佳关联性对于话语隐性连贯的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说显性连贯是语篇的有形网络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那么隐性连贯则是语篇的无形网络。在口语交际中 话语发出者总是最大限度地保持话语的连贯性,话语接收者则以语篇的连贯性为前提来理解语篇的话语。由于话语的隐性连贯构建,实际上是听话人的心理认知的过程,依靠非论证性推理和语境假设的获得,听话人能够运用适当的努力找到话语间存在的隐性的连贯性,用最佳关联去解释话语的隐性连贯,把话语连贯的研究引入到认知的范畴。对隐性连贯的加深了解,将有助于我们对话语分析的了解,从而把连贯的研究推向更深的层次。
  
  参考文献:
  [1]Sperber,Dan and Deirdre Wilson.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 :Blackwell,1986. 17.
  [2]何自然,冉永平. 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现代外语,1998(3):94.
  [3]Sperber,Dan and Deirdre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Oxford :Blackwell,1986. 125.
  [4]朱智贤. 现代认知心理学评述[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5,(4):2.
  [5]Yule,George. The Study of 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141.
  [6]Sperber,Dan and Deirdre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5: 65.
  [7]Sperber,Dan and Deirdre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5: 100-103.
  
  作者简介:郭京红(1967-),女,山西平遥人,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