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9-05-23 04:46:50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作者简介:钟文东,男,1955年7月生,毕业于西华师范大学,中学英语高级教师。    【摘要】自我国提倡和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已十多年过去了,笔者在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并着力于探索和思考对一些问题的解决。有的探索与思考可能比较切合素质教育的规律和实际,在实践中有所收获。现总结出来仅供同仁们参考。
   【关键词】素质;教育;实践;思考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n Quality Education
  
  
  
   【Abstract】Since our country and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has been more than a decade later, the author in the quality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problems, and tries to explore and Ponder on some problems. Some exploration and Thinking on quality education may be compared with the law and reality, in the practice of harvest. Now sum up for colleagues reference.
   【Key Words】Quality education; practice; thinking
  自我国提倡和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已十多年过去了,笔者在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并着力于探索和思考对一些问题的解决。有的探索和思考可能比较切合素质教育的规律和实际在实践中有所收获,现在总结出来仅供同仁们参考。由于笔者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有限,有的探索和思考还很不成熟尚处在进行之中,且未能突破问题的门槛达到理论的高度,更未放到实践中去证明和检验。为了能够快捷地突破问题的难关和及时地为共同实践素质教育的同仁们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现也和盘托出以求有识之士的高见和指导。
  1 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教育需要发展,发展需要改进教育方式和方法,教育方式方法的改进需要做到实事求是才能促使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有效地发展,要实事求是就离不开教育实践的第一手资料。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从哪里来?从学情调查中来。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学情调查的重要手段。教育的本身也是要追求效果的,没有效果的教育是毫无意义。教育效果的体现不外乎指学生的思想观念,知识水平,能力状况和特长技巧等。但思想观念,知识水平,能力状况和特长技巧都不具备直观性,只有靠专业测试来了解。至少就目前人类社会发展的水平来看是如此。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和看待问题,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只要有测试这一现象存在,就会有应试教育的出现。所以我们不能说应试教育没有一定的合理内核。因此从理论上来说,要根除应试教育必需彻底地取谛测试。但这几乎没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性,就连世界上的学府泰斗哈佛大学也不敢冒这天下之大不违,就目前的资料显示世界上还没有一所取谛测试的学校,所以想回避应试教育这一事实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而用单纯片面的应试教育来占领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整体教育全部阵地则是无法容忍的。
   因为教育的真谛不是应试。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是让人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在教育过程中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上,坚持不懈地开展素质教育是教育最基本的任务。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比起应试教育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广远的意义。但素质教育并不排斥应试教育,因为素质教育也离不开测试,测试也是素质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所以我们要说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应试教育包含在素质教育之中,而不是绝然对立的。因此,一个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素质教育,但又不忽视应试教育;同时,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要分清主次,明确关系,合理对待;并且要努力使应试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保证素质教育顺利地进行而不受其干扰;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教育态度。
  2 关于教育教学效果
   教育教学效果是教师,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十分关注的事情。可以这样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铁证。怎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各个学校和教师都很看重这方面的研究。但多数学校和教师的研究收效甚微,比较其投入的人力物力来结果是得不偿失。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种原因,一种是浮在浅表层次上的研究,没有深入到根本问题进行实质性的研究。二是研究时没有遵循教育教学效果产生和提高的一般规律,使研究落于空洞和盲目的境地。要使研究卓有成效首先必须要对教育教学效果产生和提高的一般规律做深刻的认识,没有这个先决条件任何形式的研究都将导致失败。
   前面我们提到教育教学效果主要是指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知识水平,能力状况和特长技巧等。或许我们大家都知道这些效果的优劣取决于课堂教学的好坏。所以许多学校和教师都在改进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堂活动上面大做文章。但却忽略了支撑课堂教学十分重要的因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堂课如果失去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支撑,设计得再精美那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毫无效果可言。尽管有不少教师认识到学习积极性对课堂教学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性,但由于学习积极性涉及到的因素较多,许多人不得要领,所以教学水平没有突破,从而导致教学效果没有提升。
   学习积极性虽然涉及到众多方面的因素,但在这众多因素之中,性格特征是最稳定的因素,兴趣是最活跃的因素。如果抓住这个要领,学习积极性差的问题可望迎刃而解。这就是说学习积极性受性格特征,学习兴趣的影响最大。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具有积极向上,顽强意志力性格特征的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我们也很难想象一个对自己用脑力和体力活动取得成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不去积极地学习。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教学效果受制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需要学习积极性来支撑,学习积极性需要性格特征和学习兴趣来提供能量。但这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性格特征需要用世界观来塑造,而世界观又需要靠教育来建立。再而持久稳固的兴趣来源于学生的脑力活动,离开脑力活动的兴趣都是短暂,肤浅,低级和不稳定的。所以,高明的教师总是把培养学生世界观的教育和启发与激活学生的脑力活动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
  3 关于教育教学任务
   虽然国家教育战略已将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过程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几个阶段,并对每一个阶段分配了明确的教育教学任务,但作为承担国家教育战略分配任务的各级各类学校如何在国家教育战略的统一部署下圆满地完成任务,应该有一个清楚的共同认识。否则,学校发展的不平衡引起社会的“选校”浪潮,造成许多薄弱学校教育资源闲置和极大的浪费,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严重损失将会日益加重。这里我们就要建议那些薄弱学校反省这样几个问题:学校是否认真领会了国家的教育方针,彻底地实现了由单纯的应试教育向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转轨?人才成长的基础抓得牢不牢?发展抓得紧不紧?关键抓得准不准?
   为什么要提出这些问题?首先,因为不搞素质教育你就犯了方向性的错误。什么是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就是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违背这一原则无论如何都是不能容忍的。其次,人的成长必经三个重要阶段――基础,发展和成才,基础不牢势必影响发展,没有发展谈不上成才。教育的关键是让学生成才――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建设人才,这就是国家教育战略分配给各级各类学校的明确任务,全社会教育必须达成这一共识,并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结合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全国教育的整体水平,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教育之路。
  4 关于外语教学
   本文要着重谈谈外语教学的问题,这倒不是因为笔者专业的缘故,而是出于对现在外语教学现状中的一些问题感到忧心:首先,现在外语教学中仍有相当部分人对外语是不是学科感到迷茫。由于认识的不正确导致教学方法的偏差,进而收不到理想的外语教学效果。如果把外语象其他科目一样作为一门学科必然误入知识教学的路径,要想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那等于白日做梦,至多也只能是培养了一些能应付考试的机器而已。所以在外语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这个认识问题:Foreign language isn’t a subject , It’s a language.如果再以英语为例:English isn’t a subject . it’s a language. 只有当外语教学工作者把一门外语作为语言而不是学科时他才会从掌握语言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和考虑问题,选择到适合外语学习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收到理想的外语教学效果。
   其次,一门外语是学会的还是教会的?外语教学工作者必须面对和作出选择。回避和作出错误选择都将导致外语教学的失败。回避这个问题的人,表现为自己的教学没有章法,课堂结构混乱,教学方式方法不着边际,脱离语言学习的实际,没有效果可言。选择外语是教会的人,一门心思地用在“教”的问题上,围绕一个“教”反复兜圈子,自己独霸课堂,让学生失去大量学习和实践的机会。结果延误了学生,造成教学效率和效果低微。不能究其原因,就责怪埋怨学生和满腹牢骚。最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丧失殆尽。选择外语是学会的人,容易从自己学习母语的亲生经历中去发掘外语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他们知道语言本身来自于生活,在以生活为基础上的人类相互交流是语言产生的根源,也是人类学习和掌握语言的条件。因此,他们在教学中特别重视语言与生活和交际的联系,在教学中总是把语言与生活和交流紧密的结合起来实施自己的教学。他们在实施教学中根据语言学习内容有高超的设置生活情景的能力,根据一定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运用语言,在运用中学习语言。他们总是在指导和诱导学生运用已有语言知识和能力进行交际交流时巧妙地融进新知识让学生毫不吃力地,轻松地一步步向前迈进。这类教师他们尽可能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去运用新旧进行听说读写练习,因为他们知道丰富的语言知识和娴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结为一体才是外语教学的目的,学习的目的最终是运用,而运用的听说读写能力除了依赖于语言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获得。这类教师他们从不独霸课堂,而是把课堂大部分时间留给了学生进行语言实践。他们也不以教师自居,他们在学生学习外语中扮演的是指导员,教练员的角色,他们让学生觉得是学习的同伴和朋友。这种外语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5 关于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
   这个话题似乎很平庸,因为所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籍都有十分详尽的理论论述,可谓众人皆知,无人不晓。正因为如此,本文不想在一般理论意义上做重复讨论,只就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做些探讨,仅供参考。
   先谈谈知识教学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指导者?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可惜有一些同仁们没有引起重视,甚至终身没有引起重视的大有人在。这恐怕是教了一辈子书业绩平平的重要原因。笔者在实践中的体会是:有选择,就有定位。不同角色的定位,会产生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思想,会引起不同的行动路线,当然其效果也迥异。那些把自己当成是知识传授者的人,往往习惯从“教”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过程和课堂结构时更多的是考虑自己如何教会学生,让学生处于一个被动的学习状态,他们看起来很累,也很辛苦,有的甚至从早忙到黑,效果却不咋地。那些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指导者的同仁们,习惯从学生学习知识的角度去考虑学习活动的进行,他们很看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任务的明确,他们把启发和激活学生的脑力活动作为第一要务,学生动起来以后,他们就让位于学生,课堂的主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始终让学生处于一个主动学习的状态,而教师却是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员,学习过程中的辅导员,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围绕一个中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不用自己的“讲”来独霸课堂,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学习。他们看起来很轻松,举止也潇洒,但效果却非同一般。其实,只要留意我们周围不难发现这两种同仁的存在。这可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现象,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权衡以便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定位。
   再谈谈能力培养的问题。只关注知识学习不重视能力培养的教学早已不被现代教育理念所容忍。虽然众多之人都知道现阶段的教育教学现状存在着能力培养与知识教学水平有很大差异的问题,但如何缩短和消除这个差异仍有许多人感到到迷茫,找不到解决这个难题的正确方式和方法。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关键是要象解决其他问题一样:从认清两种不同事物的本质出发,根据本质的特性就不难寻求到正确解决的办法。如果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稍加分析就不难明了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知识学习是认识领域的范畴,所以知识学习过程必须与认识过程相统一,学习过程符合认识规律必然导致好的效果产生。能力培养则不然,如果用这种思想方法去指导能力培养的教学必然导致失败,因为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同于知识的学习,它是实践活动的产物,实践活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摇篮,离开了实践活动能力就失去了生长点和发展的空间,所以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实践活动为先决条件,没有实践活动或实践活动少都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正如一些有成就的老师所说:“能力是练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要特别强调的是:虽然实践活动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直接因素,但实践活动是人的活动,没有人参与的活动就不可能是实践活动,而人参与活动的动力是人的积极性,积极性直接影响活动质量的优劣和高低。因此,我们不得不说:人的积极性在人的能力形成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与积极性密切相关的性格特征塑造和世界观培养与教育却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内容。
  6 关于思想品德教育
   曾经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本地区教改,对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实行统一的开卷考试,笔者参加了这次考试的监考工作。由于学生事先被告知本堂考试是开卷,允许带各种资料和书籍进入考场,所以全体学生无一例外的,人人都带了大量的资料和书籍来到考场,考室内一片哗然,久久不能平静,快到发卷的时间了,我不得不对这种现象说几句,以使考试能按时顺利进行,当然提醒学生考试时间将到,要求他们自觉遵守考场纪律是必要的,但似乎今天的这些话对他们毫无作用,纪律乱象仍然十分严重,凭着我的经验断定:这是考前茫然心理状态所引起一种情绪不安反应,于是我决定对他们进行一次简要的考前心理辅导,我对他们说:你们不要奢望今天通过翻书和资料去争取好成绩,如果你的头脑现在还在考虑通过怎样翻书和查资料对付这次考试的话,那失败就在前面等着你们。如果我是你们中的一员,我今天除了一支笔而外,什么都不会带进考场,因为我觉得用翻书和查资料回答考试题的这种做法毫无意义,出题者也不会愚蠢到这个地步。这时,就有几个学生几乎是同时脱口而出:我们考前又没有背,那咋办?“用你们的思想,理念,认识和理解去答卷,放松自己的情绪,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聪明才智。”这是我给他们的回答。与其说这是给学生的考前忠告,倒不如说是我长久以来对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课的希望。令人惊奇的是:考室内一下子出奇般的安静。经过一两分钟的沉默之后,渐渐地有人好像若有所悟似地开始整理和收拾桌面上摆得乱七八糟的书籍和资料,其余没有整理书籍和资料的学生和我们监考老师一道在平静地等待考试指令的发出。刚才的烦躁和不安早已烟消云散。由于这次监考工作比较特别,我十分关注这次考试的成绩统计与分析,统计与分析的结果显示:在这个考室参考的学生成绩普遍十分突出。此后,我庆幸自己事前判断和推测与出题者意图之偶然巧合,更被出题者持有的思想品德教育正确理念和大胆尝试所感动,但同时也对现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弊端感到忧心重重。
   在现阶段教育实践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存在两大突出弊端:一是许多思想品德课程仍然停留在知识教学的层面,没有完成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过渡,课堂仍以讲解书本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书本内容对付考试为主,没有把培养学生世界观和塑造学生性格特征的要务放到重要位置上来考虑,忽略了思想品德根基这个大问题。二是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十分低下,没有充分认识到人的思想品德在人的成长中的重要性和与学习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这种现象没有:各方面优秀的学生都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各方面差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思想品德的问题。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在转化差生时总是从思想品德方面入手,然后再及其他,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其中的奥秘在于抓住了思想品德这个要领,达到了纲举目张的效果。如果你认真研究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就不难发现这样一条规律:教育,世界观,性格特征,积极性,教学活动,各种实践活动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形成的是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链:即教育培养和塑造人的世界观,世界观决定人的性格特征,性格特征孕育人的积极性,积极性支撑教学和实践活动,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品质,思想,观念,情感和规范的言行。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思想品德在人成长中的重要性。那种脱离思想品德教育抓教学的人只能被认为是一个不懂教育和教学的门外汉;那种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囿于书本知识教学,不能把学生世界观和性格特征的培养与塑造放在重要位置上来考虑和实施的人也只能被认为是一个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7 关于教育与教育管理
   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不要认为教育管理是学校行政的事,与教师毫无干系。恰恰相反,教育管理不仅与教师密切相关,而且在育人的问题上比学校行政管理重要得多。可以这样明确地说:没有管理的教育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育,也是一种不可能取得成就的教育,而没有教育的管理是一种简单粗暴的野蛮管理,也不可能产生管理的效应。教育与管理必须紧密地结合才可能产生教育与管理的双重效应,取得1+1大于2的效果。一些在这方面做得好的教育工作者颇有心得,值得借鉴:
   育人好比木工做水桶,先将一块块木板刨光,修理周正,这就是教育;再把一块块木板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水桶,这是组织;但这个桶还不能装水,因为一是会漏,二是可能散架,三是经不起考验――提,挪和碰撞,所以还得加两道箍,用来把他箍紧,把握牢固,这就是管理。
   在现在的教育实践中,教育,组织和管理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一种是有教育没管理。教师讲得多,学生听进去的少,组织纪律涣散,教育教学效果差,教师威信降低,多属于这一种;另一种是有管理,硬性规章制度多于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师生对抗,逆反心理严重,集体组织内部矛盾重重,教学无法正常进行,多属于这一种;还有一种就是教育,组织和管理都实施不力。学生自律性差,言行不一致,意志薄弱,缺乏毅力,多属这一种。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总是能够把教育和组织管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果你想树立教师个人的威信这就是秘诀。
  8 关于阅读
   阅读作为一种个人获猎和拓展知识的手段已普遍被人们所采纳,但把阅读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手段用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却为数不多;而把阅读科学书刊纳入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的更是少见。可以说这是现代教育的一大遗憾。下面的两个案例可能会启发我们认识到这种手段的重要性和可采用性。
   Thomas是美国一所中学的自然科学教师。今天他的工作任务是带领他的学生完成“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学习任务。现在该是他上课的时间了。Thomas像往常一样潇洒自如地走进他的课堂,像下面这样开始了他的课:
   Step one――评价上节课学习。注:评价时潇洒的姿态和风趣的语言不时地拨得学生欢快的笑声和掌声,全班每一个同学都在这时受到鼓励和表扬,Thomas一一地把功课本亲自送到每一个学生手中。
   Step two――学习新课。注:Thomas没像我们一样要做很多事,他仅仅告诉学生:我们开始学习新知识――有机物和无机物,我带来了一个有机物――就是我停在校园里的大众牌轿车。
   这就是Thomas在这节课所做的全部事。这堂看似简单接近荒唐的课引发出下列几件事情却令人瞠目:
   第一,学生在Thomas讲完话后开始阅读教科书,并在这之后陆续取走了教室书架上所有关于自然科学的书;
   第二,当天课后学生借走了学校图书馆所有关于自然科学的书;
   第三,第二天当Thomas再来到这个班的时候,学生与Thomas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您的大众牌轿车不是有机物。”在学生回答完Thomas一连串“为什么?”的问题之后,Thomas向学生深深地鞠了一躬说:谢谢你们帮我搞清楚了我的大众牌轿车究竟是个什么物。在学生的一片欢呼声中,Thomas完成了他的教学任务,面带微笑离开了他的课堂。
   第四,学生在争论中显示出:所用知识远远超过了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相关知识,已涉及到生物,化学,物理等众多领域,让人震惊。
   接下来,这一案例是关于大家再熟悉不过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苏霍姆林斯基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教育教学专著,其中有一半以上的著作提到了阅读。最为典型的是他在 《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一文中讲到:
   “我曾试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是的,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我在三――四年级和五――八年级教过书,我总是注意给每一个‘后进生’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含义的。应当让这些儿童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来问我,――这是对他们进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条件。
   我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这样的学生补过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
   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该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
   好了,苏霍姆林斯基讲得够清楚的了,我再说就显得自己太没趣了。不过我还是希望各位同仁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我们经常说让学生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为不教才是理想的教育教学境界,怎样才能达到这一境界,这是不是一个值得去尝试一下的办法呢?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