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质疑法 [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质疑激活课堂]

时间:2019-06-21 05:07:11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的问题。”质疑得好,可以使兴趣之火得到引燃,使思维得以激活,使课堂结构得以优化。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质疑探究,激活语文课堂呢?
   一、巧妙质疑,激情引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挖掘教材的兴趣因素,仔细揣度,发现其引人入胜之处,通过巧妙质疑,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没有学生质疑环节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会成为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平铺直叙的课。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牵着走的状态,老师说啥就是啥,不用自己思考,不会自己思考,没有自己的质疑与探究,更没有自己的创新思维,久而久之,就成了填鸭,成了木偶。这样的课堂教学,即使老师讲得再精彩,学生也是被动状态,这与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是极不吻合的。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创设情境,巧妙运用质疑,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求知,积极发现探索。这样才能激活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教师引导学生这样质疑:为什么文章的题目不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白、紫、蓝……》?课文内容也没有具体分析“花红”的原因?在良好的质疑氛围中,全班同学通过阅读、讨论、解答。得出了结论:作者引用歌名作为课文题目,是为了激发读者兴趣,“红”只不过是代指,不是指红色,而是指花的万紫千红。又如在教学《范进中举》时,有学生提出范进中举后发疯了,报录人提出了要找一个范进最怕的人(即胡屠户)来治,为什么报录人会提出那样的治疯方法?质疑结果是说明报录人已经见识了太多人的“疯”,知道了这些人“疯”的原因,得出了治疯的很多方法,从而讽喻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在课堂教学中,很多问题就这样在质疑中解决了,学生们尝到了质疑的甜头,就会越来越喜欢语文课了。
  二、以疑促思,激活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疑,是思维之源;疑,是探索之始。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在一个个疑惑、一个个问题不断涌现和不断解决之中,人自身的思维也得到了极大发展。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质疑的主动权一般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也是质疑解难活动的指挥者和操纵者。教师一般采用“师问――生答”的僵化模式,教师只管问,学生只管答,思维局限于狭小的空间里。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教师可以一开篇就问学生:“小说为何命名《孔乙己》?孔乙己姓甚名谁?”这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会促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接着教师出几道抢答题,看看谁读书又快,抓住的信息又准:1.故事发生的年代? 2.故事发生的环境,这些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3.小说怎样细致刻画了孔乙己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这些描写说明了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征? 4.众人对他的态度如何?反应了当时人们怎样的心理?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5.孔乙己的悲剧根源是什么?通过老师设置这些问题,学生急于想解开老师提出的问题,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之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讨论也具有相当的深度,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探究氛围中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挈机,富于艺术技巧的质疑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在学完一篇课文后,也要经常问学生: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当然,学生的疑问有的颇有分量,有的可能是较为肤浅的,但无论怎样,学生能提出疑问,就表明学生动了脑筋去思考,在思考中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见解,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质疑求异,培养创新
  怀疑是打开创新大门的钥匙,求异是创新的火花。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人人生而具有好奇之心,好奇之心推动人们探究多彩奇妙的世界;人人与生俱来求异思维,求异思维促使人们创造文明发达的社会。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是探求新知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支点。只有让学生好“疑”才有探究的原动力,进而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是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的。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无疑―有疑―无疑―有疑”的循环中探索,从而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习惯,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一些学生往往试图去寻求与别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这些逆向思维经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往往能点燃创新的火花。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中的求异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敢于求异的品质,善于求异的素质,使得求异思维得到发展。如教学《背影》时,学生预习后,老师可抛出一个问题:“大家如何看待‘我’的父亲?”一个女生先说:“老师,我觉得这‘父亲’太婆婆妈妈,他爱儿子爱得过了头,简直是溺爱,照他这样爱,他的儿子有自立能力吗?”另一女生也说:“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小伙子,有数次上京的经验,做父亲的为什么要如此不放心?先要让茶房陪同去,后来索性自己也搭上陪同送行,这样他的儿子将来还有什么独立能力?”语文科代表则举例:“美国小伙子16岁就争取自主,假期外出打工赚钱,读书费用自己去挣来。”……这一连串不同见解应该说是相当鲜活而深刻的、现实的。老师要对这一新颖、富于创造性的发言给予热情洋溢的表扬与肯定。
   责任编辑 邱丽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