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残雪下的寒寂人生] 冻逐寒梢残雪解

时间:2019-04-11 05:11:02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雪晴晚望    贾 岛①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①贾岛,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后还俗。于长安应举落第,其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这首诗大约写于彼时。
  
   [阅读思考]
   1. 试结合全诗分析第一句“倚杖望晴雪”中“望”字的作用。
  
   2. 尾联“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透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①点题。诗歌的题目是《雪晴晚望》,因而诗歌起笔就点出“望”字。②“望”又是诗眼,诗人倚着手杖向远处伫望凝视,绾结全诗,引发诗意。
   2.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作为诗的尾联,点活了全诗。前六句逶迤写来,景色全是静谧的,是凝望之景。第七句笔锋一转,紧接着一声低沉的暮钟声,由视觉转到了听觉。这钟声不仅惊醒了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的景色都随之跃动起来。诗人少年为僧,后虽还俗,但屡试不第,仕途偃蹇。此时在落第之后,栖身荒山古寺,暮游之余,恍如倦鸟归巢,听到山寺晚钟,禁不住动了归卧故山为僧的念头。
  
   [品评赏析]
   盛唐诗歌像一座高峰,后继者难以逾越。中唐诗人唯有另辟蹊径,以求变、求新的态度追求突破。诗人贾岛以其独特的清幽寂苦之艺术风格卓立于当时的诗坛,成为这一潮流中的弄潮儿。
   贾岛,字阆仙(一作浪仙),唐范阳人(今北京房山区人)。贾岛的一生仕途失意,却对诗歌非常痴迷。据辛文房《唐才子传》称,贾岛每年除夕守岁之时,必取出一年所作之诗,摆在几案之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终年苦心也!’痛饮长谣而罢”。
   《雪晴晚望》这首诗作于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之时。诗中展现的是时景实情,写得清幽寒寂。诗人将自己生活中的平常事物作为诗歌创作的题材,同时又竭力找出这些平常事物独具的审美情调,将写诗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融合在一起。写得奇寒幽僻,追求一种个性化的审美境界――凝视残雪之下的寒寂人生。
   首先我们来看诗题。既是“雪晴”,就该是“残雪”了。一个“晚”字更让我们感觉到意境之苍凉。在夕阳笼罩下的残雪之景,无论多么美妙,也只是昙花一现,让人顿生悲凉。
   首联“倚杖望晴雪”之“倚仗”就是“依着手杖”。这一细节看似平淡,实为诗人心灵之不堪的写照。贾岛少年出家,过的是青灯佛卷的修行生活。后虽还俗,历经了十年寒窗,但仕途却并不平坦,反而充满坎坷、辛酸甚至屈辱。写这首诗正是他落第之时,这种落魄与不得志是显而易见的。这个“望”当是久久伫立着“凝视”。诗人为何要凝视这夕阳笼罩下的残雪之景,因为这残雪之景当是他寒寂人生的写照。“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彼时贾岛的诗歌为“有我之境”。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诗人凝视到了什么?潺潺流水,层层霞云;晚归的樵夫,依依的落日;山冈上,野草遍地燃烧;石松间,暮霭袅袅升腾。诗论者多以为这是富有生机之景,而笔者却认为这是清冷荒凉之境。为什么呢?其一,古诗中的樵夫通常为隐士的化身;其二,“寒日”之“寒”实为诗人心境之“寒”;其三,山冈上的野草能够燃烧,说明残雪已尽;其四,袅袅的暮霭更增添了灰暗之感。这些意象组成的整体意境不正是诗人惨淡的人生写照么?这久久的凝视背后蕴含着诗人澎湃的思绪。否则“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这一尾联中,“诗人顿萌瞿昙归来之念”就没有由来了。
   据说就在写《雪晴晚望》的圭峰草堂寺里,诗人曾写过一首《送无可上人》,为从弟无可南游庐山西林寺赠别。最后二句是这么写的:“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尽管此后贾岛并未去天台山再度为僧,与无可结为近邻,但在写诗的当时,他无疑是起过这种念头的。这应是“闻打暮天钟”一语的绝好参证。
   可以这么说,《雪晴晚望》正是诗人凝视自己残雪笼罩下的寒寂人生之折射。他的寒寂为僧寂,为儒贫,为道孤。诗人一生寒寂,不免可怜,而诗作意境寒寂,却另是一片天地。
  (作者系浙江省宁波市镇海立人中学特级教师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