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跨文化英语教学是指

时间:2019-06-09 04:51:48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摘 要:随着课程的不断改革,大学英语的教学重点与教学任务已经有所改变。而这种改革的根本目的,则是为了提升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文化的层面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层面,介绍了跨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当中的具体应用,并阐述了其重要性。
   关键词:跨文化;英语;教育
  
   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文化,文化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核心、精神和灵魂的集中体现,也正是文化,使我们对于不同的民族之间产生辨识与区分。而一个民族的语言,则是该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如果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内涵,那么语言则是这内涵的一种表象。单纯的注重语言本身的学习,即便学得再认真、再刻苦,如果不考虑文化层面的知识,对于语言本身也很难有很大的突破,学习也只是停留在皮毛,很难领会语言内在的精髓。因此,只有学习、熟悉、了解国外的文化,才可能从根本上提升英语的能力与水平。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当中,提升跨文化方面的教育势在必行。
   一、增加文化背景的介绍
   来自美国的著名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和来自瑞士的语言学家索绪尔创立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一直影响着我国传统的英语教育,使我们对于语言的理解和认识始终都处在一个狭隘的层面,即将语言与文化割裂开来。在英语教学当中,只是孤立地、单纯地讲语言。教育系统通常更加重视语言的形式,比如强调词汇、语法,以及书面语言的学习,但却极少涉及西方国家的文化内涵与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如今,在大学英语的课堂当中,很多高校已经开始有计划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渗透英语国家的一些文化。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1.对于一些英语词汇的介绍
   单词是语言当中一个比较基本的元素,一些词汇在不同的语境当中,往往有多种不同的用法,而正是这些灵活的用法,使得文化的内涵得以在语言当中延伸。比如在我们汉语当中,梅兰竹菊除了其本质的含义以外,还包含了许多更深层次的文化方面的内涵。在英语当中,也同样有一些词语包含了隐性的含义。
   2.对于词组的介绍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接收到学生这样的信息反馈:单词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变成词组就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了――我们这里所说的词组,是一个较为广义的范畴,其中包括了一些固定的搭配、成语、谚语,以及一些俗语和俚语――许多人在看英文原声的影视作品时,也会困惑于一些词组的含义;这种现象更导致了一些人对于翻译的把握不够精确,甚至会译出完全错误的结果……其实这也是由于文化不同造成的。在大学英语课堂当中,教师对这些词语现象背后的文化背景加以介绍,可以让学生们对于欧美文化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对于跨文化的交际产生极大的帮助。
   二、增加听说方面教学内容的比重
   在以往的英语教学当中,往往更加注重读写方面的内容,这对于应试来说无疑是较为高效的一种方法,然而对于学生们文化的培养,却收效甚微。众所周知,学习语言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语言能力,这其中所依靠的,也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对于文化的了解与学习的过程。生活在母语环境当中的人们,即便是小孩子,也可以说出地道的母语,这地道的来源,离不开文化作为依托。目前,在我国的高校当中,已经相当重视语言环境的构建,而构建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开设听说课程
   通过教育的改革,各个高校已经开始倾斜教学的方向与重点,从而向听说方面有所偏移。学生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听力练习,一方面可以更好地锻炼听力,提升自身对于英语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对听力原文、材料、问题当中的一些语言现象进行揣摩,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文化底蕴。
   2.开设外教课程
   很多高校除了开设正常的听说课程之外,还聘请了外籍的英语教师,开设外教课程。此举的目的亦是希望帮助学生们搭建一个更加良好的英语环境。当我们很小学习说话的时候,说错了话都会有父母从旁提醒,并给予正确的教导,而外教课程正是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直接与外籍人士对话的机会,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英文。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对于英语的学习热潮丝毫没有减退,这说明了我国人民希望与其他国家、其他文化进行更有效沟通的迫切心情,以及我国对外发展的实际需要。今天,跨文化教育已经收到了显著卓越的成效,但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人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依然要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彭增安.跨文化的语言传通:汉语二语习得与教学[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7.
   [2]蒋晓萍,康兆春.跨文化教学之重:外语教学的跨文化诠释[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重庆市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