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金榜先生发表于本刊的几首哲理诗|c刊发表

时间:2019-01-23 04:57:23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记得几年前,我读过王金榜先生的小册子《哲镜照人寰》。就知道他在哲学研究上下了一番工夫,他的文章充满了哲理性。具有鲜明的科学发展观念和美学追求。今次,他又把哲理入诗。信手拈来,饶有趣味。例如他的《物质世界吟》一诗:“氮气包围外一层,地形地貌俱分明。原来宇宙皆星体,哪有天宫与鬼神。”(见本刊2008年第三期)其实。这就是老庄思想“通天地之统,序万物之性,达生死之变”的浅显阐释;是宣传无神论的哲理诗话。
  人类文艺活动,最早出现于中国的春秋战国和西方的古希腊时期。但由于艺术实践活动在这个时期还很不成熟,因此,作为文艺(包括诗歌)首先是在哲学的襁褓中诞生的。于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被统合一体,称为“六经”。具有极强的教化作用。闪烁着哲学灵智之光。随着社会的发展,文艺的进步,文艺观念的民族化特色日益明显。古代文化开始走向解体,哲学的抽象也被艺术的真实所代替,在诗歌领域则很少看到真正称得上的哲理诗了。金榜先生试图继承先秦贤哲寓哲于文,寓理于诗的传统。运用哲理诗的文艺样式。反映现实生活,应该说是一次很有意义、比较成功的尝试。我说他比较成功,基于三点:
  其一,在哲理观念上。从自然摹写转向观念表现,也就是说重“哲理”,轻“摹形”。例如他的《成与败》诗:“千古英雄败一骄,从来懒惰误愚曹。若能谦逊加勤勉,胜利花开永不凋。”(见本刊2006年第3期)诗中没有一句是摹描如何成、如何败的情状,而是从“骄”与“谦”,“懒”与“勤”上加以开掘,从哲理上生发,淋漓尽致,令人警醒。
  其二,在创作观念上,从理性到直觉,从明说到暗喻,从以情理导景象到喻哲理于景象的转变。十九世纪末,西方象征主义先驱马拉美有句名言:“说出是破坏,暗示才是创造”。暗示、隐喻,无疑是中国古代诗歌。尤其是哲理诗的基本表达方式。例如他的《咏鹅卵石》:“出自深山亿万年,激流冲刷入溪川。千翻万滚磨棱角,赢得周身光又圆。”(见本刊2005年第2期)鹅卵石之所以既光且圆。是因为经过被溪水冲刷千翻万滚才形成。作者虽然没有明说这里面有什么奥秘,但是却暗示、隐喻一个哲理:实践出真知。有人会问:这不是诗谜吗?是的。正如前面提到的那位西方马拉美先生所说:“诗永远应当是谜。这是哲理诗的目的所在。”
  其三,在形态观念上,做到了从论事到论理的转变。绘画大师毕加索曾宣称:“艺术是谎言,不是真实。但是是可以让人认识真实的谎言。”南宋著名诗人苏轼也曾轻松地嘲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些都说明仅仅复制世界是毫无意义的,只有抓住事实背后的东西,事实才有意义。例如作者《忧与安》一诗:‘卧薪尝胆复江山,歌舞西湖国破残。纵览古今多少事,成由忧患败由安。”(见本刊2008年第3期)上联论事。下联论理,有机转变,一目了然。
  金榜先生不单在论事论理上眼光独到,而且在心理分析上敢于直面人物的内心,对人物进行形象的心理分析。例如他的《给嫉妒者画像》:“无端心里布阴霾,构想离奇蓄怪胎。总望他人添厄运,福门独向自家开。”(见本刊2005年第3期)真可以说真实深刻,入木三分。
  哲理诗的特点在于选取一个场景,一个人物。放到特定的环境和情节中去,让他担负某种寻找生活意义与追求真理的使命,从而表达作者关于哲学、社会、政治、美学、道德、宗教的见解。因此,作品不必着重刻画人物的个性,不必追求情节与细节的真实,而是要用洗炼、简洁、幽默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哲学思想。王金榜先生的这几首哲理诗,应该说做到了这一点。但不足的是表现手法单一,陷入封闭自锁的哲理模式,未能扩展哲理思维空间,根据不同题材扩大内涵和变动形式,不断扩宽通往哲理的道路。今天我们承受着新时代的灿烂阳光,在人们社会实践领域日益扩大、对比参照系不断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应改变自己单一的思维方式,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让思维在广阔的天地里驰骋。相信金榜先生的哲理诗会越写越好,在开放的诗坛上形成恒久的美学现实。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