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会为何迁到郑州,河南省会郑州市ditu,河南省会为什么是郑州,河南省会迁址郑州60年:两个人改变郑州命运 QQ空间素材网 > 郑州 省会 60年 > 河南省会为何迁到郑州,河南省会郑州市ditu,河南省会为什么是郑州,河南省会迁址郑 正文

河南省会为何迁到郑州,河南省会郑州市ditu,河南省会为什么是郑州,河南省会迁址郑州60年:两个人改变郑州命运

发布时间:2012-02-04 来源: 郑州 省会 60年

1954年10月,河南省会迁到郑州.此前,开封一直是省会,不论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人口总量,都强于郑州.作为一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省会的“头衔”为何会落在郑州头上...

时事东方今报 评论王秋欣 2014-09-19 07:28 我要分享 ? ? ? ? 559 腾讯微博 QQ 空间 QQ 好友 新浪微博 碧畦黄陇的 9 月之于郑州,是个值得被铭记的时刻。 62 年前的今天,1952 年 9 月 19 日,一份复函将郑州这座崭露头角的小城, 推向更广袤的舞台。这份名为“同意河南省省会迁址”的复函,由中央人民政府 政务院下达河南省所属的中南军政委员会。 省会移址由此启动。 两年后的 1954 年 10 月,省会移址完成,距今整整 60 年。郑州和开封的命 运,也自此逆转。 其实,这份天命所归,如草蛇灰线,早在百年前的历史长河中的另一个 9 月,早已埋下伏笔。 1899 年 9 月的一天,晚清名臣张之洞的一份奏折获批。 人们不会知道,被史料一语概括为“上谕赞许修筑卢汉铁路计划”的这一事 件,会最终成为撬动郑州再次崛起的那个支点。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带着势不可当的锐气,自此携裹沉寂 3600 年之久的 “商都”郑州,再次踏上天命之路:9 年后,“卢汉、汴洛两大铁路完工并交会 于郑”,郑州始为中国铁路之“心脏”,并由此勃兴。 历史没有偶然。 郑州的这份天命,有着物竞天择的必然:既具备无可取代的“心脏”位置, 又恰逢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因为铁路而凝聚的人才和实业,开 始快速发酵。 “商都”的意义,从此被赋予新的内涵:它不再仅仅怀抱 3600 年前“商朝 都城”的旧时荣光,而是一跃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商埠。1912 年,日本经 济学者林重次郎在其著作《河南省郑州商情》中,赋予了郑州一个极具国际化的 称谓——“中国的芝加哥”!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今天,我们站在“省会迁郑 60 年”这一历史节点,回望来路,会发现,省 会迁郑后的 60 年,是这片古老沃土从沉寂走向复兴的一段蜕变史,也是中国现 代城市发展的一部教科书。 而历史,又总是惊人的相似。 2013 年 3 月 7 日, 国务院正式批复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 。

这不仅标志着我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正式起航,也标志着,在中国与世 界的共舞中,郑州再一次被钦定。 今天, 我们以史为镜, 重温省会迁郑这段过往, 以期描摹出这座 “火车拉来” 的现代化大都市,如何从原石起步,历经百年打磨,终成旷世美玉,开始熠熠生 辉! 1954 年 10 月,河南省会迁到郑州。此前,开封一直是省会,不论经济发展 水平还是人口总量,都强于郑州。作为一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省会的“头 衔”为何会落在郑州头上?这个坐落于河南中北部的城市有什么“禀赋”,竟能 担此重任? □东方今报记者 刘长征 邱琦 沈翔 【史图为证】 一张郑县地图引发的疑问 2014 年 9 月 15 日下午,郑州连日的阴雨,把许多人困在家里,感觉身体都 要发霉了。64 岁的牛志强“窝”在家里却兴致勃勃,他正摆弄自己的“宝贝” ——地图。 不到 10 平方米的客厅里,一张张新旧不一、各式各样的地图摆满了茶几、 沙发,甚至地面。牛志强是郑州小有名气的地图收藏家,他的藏品中,收集得最 全的,就是郑州各个年代的地图。 “这是从郑州市档案馆复印的一张解放前的郑州地图。”牛志强拿起一张略 显陈旧的复印纸说,这是他保存得最早的郑州地图。 在这张地图上,郑州还叫“郑县”,县城北依金水河,东临现在的城东路一 带,西、南两边分别被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线包围。 “解放前夕的郑州,面积只有 2.4 平方公里,人口 17.8 万人,流动人口 3 万余人。”牛志强轻声念着地图上的文字。 而郑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 年底,郑州总面积 7446.2 平方公里,总人 口 919.1 万人,城区建成区面积 382.7 平方公里,郑州市区人口 460 万人~500 万人(非常住人口流动性大)。 在牛志强看来,郑州能产生这样巨大的变化,契机无疑是从 1954 年省会从 开封迁到郑州开始。 但是,多年困扰这个地理爱好者的问题又浮现在他的脑海里:

“当时为何会 选择河南中北部这个不起眼的小城市作为省会呢?” 【位置居中】 郑州位于河南版图的“心脏” 开封,古称大梁、汴梁、汴京、东京,是一座具有 2700 多年历史的著名古 都。《开封市志》记载,自元代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封一直为河南省省会, 是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54 年省会迁郑时,巩义、新密、新郑、中牟、登封等县市,还都归开封 管辖。 从一个古都、 政治经济中心将一省之首府迁往另一个经济社会尚未发展成熟 的城市,当时的决策者们是怎么想的? 牛志强觉得,肯定是考虑到郑州在河南地理版图上位置的优越性。

“郑州在 河南中部,是交通枢纽,它在河南省的位置,正如心脏在人身体上的位置。” 如果要选择一个中心,比郑州靠南一些的漯河,位置似乎更佳。但牛志强认 为,河南的地理构造因黄河分成了豫北和豫南,而历史上,豫东和豫西分别由开 封和洛阳两个重镇为代表。郑州虽然位置偏北,却正好在豫北、豫南、豫东、豫 西四大板块的中心。 【交通便利】 当时京汉、陇海铁路的交会处 郑州,北临黄河,西依中岳嵩山,东、南两面为广阔的黄淮平原。历史上, 此处即为交通要道,兵家纷争之地。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所所长冯德显说,当时新中国政权刚刚稳定,中央和地方 政府便开始对区域经济政治发展做了一系列部署,选择更适合的城市作为省会。

省会城市必然要在全省中心,方便省政府资源调控、分配,从这个角度讲,郑州 比开封更靠近河南的中心。 郑州又处于京汉、陇海铁路交会处,东面是开封、商丘,西面为洛阳、三门 峡,南面是许昌、漯河、驻马店,北面为新乡、鹤壁、安阳,从郑州到河南四个 方向的边界距离差不多,是河南省通达四个边界的中心。 【生态安全】 黄河分界处保郑州无水患 蜿蜒的黄河流经郑州一路向东,历史上,黄河泛滥,受灾的往往是东边的中 牟、开封乃至商丘,却很少发生在郑州。这是为什么? 从水系上来看,郑州属于黄淮流域,黄河中下游分界处就在郑州桃花峪,自 桃花峪向东的黄河,依山而过。郑州、开封之间的中牟县是黄河向东流经的首个 县城,因此在黄河中下游右岸的多次决溢中首当其冲。自金、元至明、清,这一 地区水患加剧。 据统计,从南宋初年到新中国成立,黄河在开封境内决溢达 338 次,使开封 城 15 次被洪水围困,数次遭灭顶之灾。 在冯德显看来,省会的安全是首要的,这里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建设,一旦被水淹,就会造成很大浪费。 冯德显说, 郑州西边的邙山束住了黄河河道, 也保住了郑州无需为水患担心, 而一过郑州,两岸全是平原,就开始泛滥。 【经济重心】 郑州是中国经济版图的平衡点 郑州横跨中国二、三级地貌台阶,西南部嵩山属第二级地貌台阶前缘,东部 平原为第三级地貌台阶的组成部分,山地与平原之间是低山丘陵地带。 历史上,自然地理过渡地区都是人口密集、经济繁荣地区。冯德显介绍,郑 州地处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地区, 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在这里得以放大,既可得山之 势,也可占平原之利。 此外,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看,郑州还是中国经济版图的平衡点。 “如果把中国经济版图做成一块木板,用一根线吊起来,只有把平衡点选在 郑州,各个经济板块才不会出现塌陷。”冯德显说。 总而言之,位置居中、生态安全、交通便利、经济重心,这些就是郑州能成 为河南省会的天然“禀赋”。 “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是自西周起就被确立的建立王都的原则。《周礼正 义》记载:地中者,当四方九服之中也。现在郑州登封阳城即为当时天下中心所 在。汉唐以河洛为天下之中。宋代因西北边疆的丧失,向东以开封为天下中。如 今,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郑州承东启西的中心优势就更加凸显。 数读郑州 ◎解放前夕,郑州还叫郑县,面积 2.4 平方公里,人口 17.8 万人,流动人 口 3 万余人。 ◎1954 年 10 月,河南省会由开封迁到郑州。 ◎2013 年底,郑州总面积 7446.2 平方公里,总人口 919.1 万人,城区建成 区面积 382.7 平方公里, 郑州市区人口 460 万人~500 万人(非常住人口流动性大)。 在中国秦汉以后 2000 余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郑州或为州,或为县,未 曾做过名邑大都,不曾有过耀眼辉煌。因此,在不少现代人的心目中,郑州似乎 是一座历史文明并不厚重的城市。然而,自上世纪 50 年代开始,关于郑州地下 考古大发现的新闻接二连三, 令人目眩??一项项重大考古发现告诉人们,中华 文明在郑州这片土地上一层层积累,这里厚重而低调,正是华夏文明核心区的重 要中心之一。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梁新慧 记者 邱琦 沈翔 【考古发掘】 机场高速旁的国家级文物 36 岁的杨云涛在郑州机场上班,机场高速是他每天的必经之路。 “今年 4 月下旬, 路过航海路体育场附近的高速路段时,发现路东侧的土坡 上,很多人正在小心工作,一看就知道是考古人员。”杨云涛说,直到今年 8 月底,通过东方今报的报道才知道,这里是尚岗杨遗址。 尚岗杨遗址位于管城区南曹乡西杨村西侧的土岗上,西北临七里河,东临西 杨村,而西侧紧挨机场高速,北靠航海路体育场,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早在 1993 年修建机场高速时,我们就对尚岗杨遗址进行了一次发掘。今 年,郑州市要拓宽机场高速,为了配合基础建设,我们再次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 发掘。”郑州市考古研究院发掘现场负责人高赞岭说,该遗址属于仰韶文化中晚 期。 众所周知,仰韶文化距今 7000 年至 5000 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因此, 该遗址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但其实,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郑州人已经开始“日常生活”了。 【陶片为证】 郑州李家沟燃起文明的星火 “网上流传着一个段子:五十年看深圳,一百年看上海,一千年看北京,两 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河南。那么,五千年前的河南看哪儿?”9 月 15 日,知 名文化学者、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阎铁成自豪地说:

“五千年前的河南还得看郑 州。” 在阎铁成看来, 以华夏文明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大约从距今 15000 年前开始播 种萌发,历经万年,在距今 5000 年前后终开文明之花。这段被称为新石器时代 的历史进程,考古学家们将它分为早、中、晚、末 4 个时期,其发展跌宕起伏, 其传播似星火燎原, 其辉煌若喷薄朝阳。而郑州在这个进程中始终担当了重要的 角色。 距今 15000 年至 9000 年被称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当时人们开始制造原始陶 器,磨制石器,驯养家畜,栽培稻子,这种创造力所迸发的文明之火最早在郑州 李家沟等 10 多个点开始引燃。 “从目前的考古成果来看, 面积 3 万平方米、出土 200 多片陶片的郑州李家 沟遗址不仅在同类遗址中面积最大、出土陶片最多,而且地层关系非常清晰地表 明,李家沟遗址由旧石器时代发展而来,又向新石器时代中期昂然而去,是目前 已知的同时期所有遗址中年代延续最长、地层关系最清晰、内涵最丰富的遗址,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阎铁成说。 【版筑城墙】 郑州西山古城不同凡响的贡献 “距今 9000 年至 7000 年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文明种子开始萌发,这一时期 住房已经出现,聚落已经形成,人口数量已达一定规模,栽培作物又增添了粟、 黍,家畜驯养又增添了牛、羊、鸡等,新出现的玉器、彩陶、白陶,反映了先民 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阎铁成说,在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中,截至目前,发现 于郑州的裴李岗文化区域分布和影响最大,发现的遗址已有 170 多处,其中仅新 郑唐户一处遗址面积即有 30 多万平方米,彰显了这一时期郑州在全国文明发展 进程中的蓬勃之势。 距今 7000 年至 5000 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 文明的种子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 笋般迅速破土,一些中心聚落筑起了防卫性的壕沟和城墙,这其中,郑州西山古 城引人关注。 建于 5300 年前的西山古城位于郑州城区西北 20 余公里的邙岭临河岗坡之上, 由大型环壕和城墙组成,环壕为人工所挖,城墙用版筑法夯打而成。这是中国目 前发现的最早版筑城墙, 具有特别重要的开创意义。古城内外遗迹表明西山遗址 历经仰韶文化早、中、晚三个时期,人们在此生活长达 2000 余年。 目前所知,世界上城池的出现不晚于 5000 年前,而中国是最早建造城池的 国家之一。

考古研究成果表明, 中国建于 5000 年前的城池目前发现的仅有两座, 一座是兴建于湖南澧县城头山的夯筑环形城池, 而另一座就是建于郑州西山的版 筑环形城池, 这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中国南北两个区域筑城的开端,标志着郑州 人不同凡响的开创性贡献。 【膜拜黄帝】 中华文明最终在郑州“一统天下” 距今 5000 年前后,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期,氏族社会发展到了顶峰,原始的 刻文、初级的国家组织形态、金属冶铸等元素的出现,表明文明已经悄然到来, 社会正在迈向国家的门槛。继郑州西山古城、湖南城头山古城之后,这一时期各 地涌现出一批城池,中国开始进入城邦国家时代,在血与火的较量中,一些部落 城邦迅速强大。 阎铁成说,考古发现表明,在公元前 2500 年前后,孕育了近万年的多方文 明元素在中原汇集、碰撞后开始蝶变,选择这里进行大踏步突破。这其中,就包 括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他在郑州的土地上出生并在此建都。 公元前 21 世纪前后,生活在郑州的夏部落凭借包罗万象的开放胸襟,在众 多邦国中脱颖而出,擎起“邦国共主”的大旗。以夏部落统治中原并控御周边地 区为标志,邦国时代退场,王国时代启幕,“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最终在郑州 完成奠基,奠定中华文明“一统天下”的基石。 历史的烟云早已消散,郑州市及其周边一处处遗址诉说着文明巨变的过程, 而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 每年三月三都要风雨无阻地赶到新郑轩辕故里膜拜 黄帝、 寻根问祖, 因为这片厚重的大地, 孕育了民族的基因, 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是中华儿女精神的寄托、心灵的故乡。 史记郑州 ◎距今 15000 年至 9000 年的仰韶文化陶片表明,人类文明之火最早在郑州 李家沟等 10 多个点引燃。 ◎建于 5300 年前的郑州西山古城,是公认的中国北方筑城的开端。 ◎公元前 2500 年前后,生于郑州并在此建都的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 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被载入史册。 外地人提起河南,经常把开封、洛阳挂在嘴边,这是因为,数百年来“七朝 古都开封、 九朝古都洛阳” 的提法已经深入骨髓。

其实, 中国都城的起源在郑州, 用这几年比较流行的话来形容,郑州乃“开国立都之源头”、“创世王都”。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梁新慧 记者 邱琦 沈翔 东汉三阙 一位游人未能一睹的遗憾 9 月 16 日上午,中原大地笼罩在蒙蒙秋雨中。从江苏扬州赶来的陈星皓直 奔登封少室山,想一睹 2010 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汉三阙的迷人魅力。然 而,他却失望了,汉三阙一直处于保护状态,并不向游人开放。 始建于东汉的汉三阙, 是我国 1961 年 3 月公布的首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太室阙是中国古建筑国家级文物类 1 号保护单位,而少室阙、启母阙分别是 2 号和 3 号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省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说,在申遗前,随意地强光拍照、抚摸,盲目地打 拓片,甚至人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已对石质文物造成了一定损害。鉴于东汉三阙 的重要性和目前中国石质文物保护面临的压力,专家建议实行封闭管理,待文物 监测、恒温保护等技术手段完备时再对外开放。2011 年 8 月,东汉三阙启动了 保护工程建设,不向游人开放。 汉三阙为什么如此重要?这和一个人物和他的一座都城有关。 创世王都 郑州王城岗即“禹都阳城” “中国第一个王朝是夏朝, 但由于文献的缺失,为人们清晰地认识夏朝的史 迹带来困难。”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阎铁成说,但随着考古发掘的进行,谜底逐 渐揭开。 20 世纪初,安阳殷商遗存及其年代被确定,随之又有郑州商城、洛阳二里 头遗址、郑州王城岗遗址、郑州新砦遗址等一系列更早遗迹面世。最终,国家夏 商周断代工程历经多年研究认定, 夏王朝存在于公元前 21 世纪至公元前 17 世纪, 而王城岗、新砦、二里头是这一年代框架内具有都城规模的夏代遗址。 “经过测定,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存在于公元前 1800 年至公元前 1600 年, 而郑州新密市新砦遗址在公元前 1900 年前后,这俩地方是都城但都不是开国之 都。”阎铁成说,此时,郑州登封王城岗遗址引起了关注。上世纪 70 年代,两 座一万平方米的小城堡在这里被发现,随后上世纪 90 年代又发现了一座面积至 少是 35 万平方米的古城。

碳十四测定,这座城池存在年代在公元前 2190 年至公 元前 1965 年,这正与夏初大禹立国的时代相符。巧合的是,王城岗周边浸润着 大禹的故事与传说,而启母阙、少室阙记载的都是夏禹的故事,是目前存在时代 最早的标志大禹生活地的纪念建筑。 更重要的证据是:

王城岗夏城周边又发现一座春秋时代的城池,城内出土的 大量陶器上刻有“阳城仓仓器”的文字,表明此城即为春秋阳城,而史书上曾明 确记载 “禹都阳城” , 这一系列的证据链, 使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专家大都认定, 郑州王城岗即夏代大禹开国立都之阳城, 王城岗夏代城址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 大一统王朝的都城遗址。 续写辉煌 商王朝两次立都郑州 在郑州市城南路北侧,矗立着一段高大坚实的夯土城墙。3600 年前,一个 王朝正是从这里起步,迈向历史深处。直到 3600 多年后的公元 1950 年,人们再 次发现它的踪迹。

这一年, 小学教员韩维周在郑州城南二里岗发现了一些绳纹陶 片和磨光石器。

正是这些不起眼的陶片和石器, 撩开了一座商朝王都的神秘面纱。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经过多方面、多学科综合研究后认为,郑州为 3600 年前商 王朝灭夏之后的开国之地,郑州商城为商王朝开国之君商汤所立国都——亳。 公元前 1450 年前后,内部纷争导致商王朝频繁迁都,郑州小双桥遗址是这 一时期的都城遗址之一。

在这里书写了自己创造历史的辉煌篇章,也将中国青铜 文明推向高峰。 另类人生 秦灭韩后郑州开始没落 阎铁成认为,2000 年王国时代开创了中华文明,奠定了中国雏形,使夏、 商、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之始祖三代。而郑州在这一时期为夏、商王朝二 度担当开国立都之重任,也使其成为中国古都群中殊荣独享之“创世王都”。对 比开封不难发现,公元前 361 年,战国时期的魏惠王迁都大梁,这是开封有明确 历史记载的第一次建都。而郑州的建都历史,比开封早了几千年。 在中国国家文明史的前 2000 年历程中,郑州 7 次为都,时逾千年,书写了 中国国家和都城发展历史的开篇之章。也正是这一独特的历史地位,在 2004 年 11 月 1 日至 5 日举行的中国古都学会 2004 年年会上,郑州进入中国古都名单, 与西安、北京、洛阳、开封、南京、安阳、杭州一起并称为“中国八大古都”。 “但不可否认的是,自秦国灭了韩国以后,郑州就开始走下坡路,地位一降 再降,到了清朝竟然沦落为一个小小的郑县。”谈及原因,省文物局原局长杨焕 成认为,春秋战国后冶铁发展,进入冷兵器时代,而郑州无险可守没有屏障,从 此开始演绎自己的另类人生。 杨焕成说,从历史上看,一个行政中心的选择,除了交通便利之外,文化历 史的考量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而在上世纪初,随着两大铁路在此交会和郑 州解放,郑州迎来发展的春天,省会迁郑已经迫在眉睫。 表明郑史 郑州建都时间一览 国名 时代 为都时间 夏 前 21 世纪~前 18 世纪 300 余年 商 前 16 世纪~前 13 世纪 300 余年 管 前 11 世纪~前 11 世纪 10 余年 虢 前 11 世纪~前 7 世纪 400 余年 郐 前 11 世纪~前 7 世纪 400 余年 郑 前 770 年~前 375 年 395 年 韩 前 375 年~前 230 年 145 年 八大古都城市建城时间一览 城市 区域内建城时间 市区内建城时间 郑州 公元前 33 世纪 公元前 16 世纪 杭州 公元前 30 世纪 公元 5 世纪 安阳 公元前 23 世纪 公元前 13 世纪 洛阳 公元前 18 世纪 公元前 11 世纪 北京 公元前 11 世纪 公元 9 世纪 西安 公元前 11 世纪 公元前 2 世纪 开封 公元前 8 世纪 公元前 3 世纪 南京 公元前 7 世纪 公元前 4 世纪 人们常说:郑州是铁路拉来的城市。这是从何说起呢?1896 年清廷修建京 广铁路时,需要穿越黄河,当时有开封府所在地开封、河南府所在地洛阳以及郑 州三个城市可供选择。为何一个小小的郑县县城最后胜出?这一次的铁路改道, 改变了两个城市的命运。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李凌 记者 邱琦 沈翔 铁路“心脏” 百年前的两个人改变了郑州命运 9 月 17 日, 迎着缠绵的秋雨, 一声汽笛长鸣, 从德国汉堡发车的中欧班列(郑 州-汉堡)第二班回程班列, 缓缓驶进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

“真好啊, 有宝马、 奥迪汽车的轮胎,还有机器人,都是新鲜物。”85 岁的老人时建华高兴地说。 家住郑州火车北站的时建华,原籍河北,1946 年就跟随父亲来到郑州, “我 父亲是中国第一代铁路工人, 我 1950 年上火车当烧煤工, 后来当上了货车司机, 我的弟弟妹妹、侄子侄女,共有 9 口人在铁路部门工作,可以说是铁路世家”。 “我常说,郑州之所以能发展这么快,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张之洞,一个 是盛宣怀。”老人感慨道,是他们改变了郑州的命运。 《河南省志》第三十七卷记载:光绪十五年(1889 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上 折建议修筑从卢沟桥经由河南至汉口的铁路(卢汉铁路)。在这道奏折中,张之洞 设计了卢汉铁路的具体线路:从保定、正定、磁州南下,经“彰(今安阳)、卫(今 新乡)、怀(今焦作)等府”,在荥泽口以上,“择黄河上游滩窄岸坚经流不改之 处,作桥以渡河”。过黄河后,则“由郑(今郑州)、许(今许昌)、信阳驿路以抵 汉口”。 1896 年,张之洞主持卢汉路务,他起用了主张“借资洋款”的幕僚盛宣怀。

盛宣怀后受命督办 1897 年成立的中国铁路总公司。1899 年卢汉铁路全面开工; 1906 年 4 月 1 日,全线通车,改为京汉铁路。 这时,张之洞的另一个设想——修筑经洛阳沟通陕西、甘肃的铁路,也得以 初步实施, 盛宣怀即奏请清政府修建作为该线支线的汴洛(开封府至河南府)铁路 (陇海铁路的前身)。1908 年,汴洛线全线通车,以客运为主。两大铁路干线在 郑州交会,郑州成为中国铁路的“心脏”,由此勃兴。 因为黄河 京汉铁路选择郑州放弃开封洛阳 遥想当年,郑州西边是河南府所在地洛阳,东边是开封府所在地开封,而当 时的郑州只是一个小小的郑县。

但最后,为何京汉铁路拐了一个弯经过郑州而不 是洛阳或开封? “因为黄河。”郑州铁路局退休工程师王昭华老人回答,开始规划时,铁路 面临的最大问题, 便是从哪里过黄河。比利时人沙多历经 4 年才结束桥址勘察工 作。经张之洞拍板,大桥选址定在郑州北邙山脉尽头,就是郑州人常说的“邙山 头”附近,距黄河河槽约 3 公里,此处最大的特点就是“滩窄岸坚”。 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冯德显对此也做过研究。

他说, 当时曾选择了开封、 郑州、洛阳、孟津四个地点,因为铁路要尽量修成直的,走平原,少钻隧道,以 降低成本。于是,洛阳和孟津便被排除了。而开封一带的黄河是著名的悬河,被 称为黄河的“豆腐腰”,如果选择从开封建桥,不但投资大,建成后风险也大。

“相比之下, ‘邙山头’附近荥泽口是当时著名的黄河渡口,符合岸坚经流不改 的条件,就成了不二的选择”。 史载,1904 年春天,火车轮第一次亲吻郑县大地,响声震耳欲聋。郑县站 台上, 留着辫子的男人和裹着小脚的女人惊愕得张大了嘴巴, “争睹蒸汽之火车, 皆惊叹,谓之庞然大物也”。 一个选择 改变郑州与开封两个城市的命运 这一次铁路改道,改变了开封与郑州两座城市的命运。《郑州市志》记载:

“清朝末年,卢汉、汴洛两条铁路建成,郑州成为繁华商埠??” 冯德显介绍,以车站为中心,郑县相继兴建了大同路、德化街、苑陵街等街 道,火车站成了当时郑县最繁华的地方。由此,郑县初显近代城市雏形,“郑州 是火车拉来的城市”之说也起源于此。 新中国成立后, 更有大量的移民随着火车来到郑州,包括到上世纪末还十分 红火的郑州几个国棉厂的职工。

在时建华的印象中, 郑州一度被称为 “铁半城” , 半个城区都是铁路职工。 1952 年 10 月 31 日,毛泽东视察京汉铁路郑州黄河大桥,对铁道部长滕代 远说了一句颇为沉重的话:

“这桥老了,也是外国人修的,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 桥。”也是在这天,毛泽东看着用席棚搭起的郑州火车站候车厅沉重地说:“应 该把郑州车站建成远东最大、最完善的车站。”此后,“郑铁”扩张一发不可收 拾?? 开封市南城墙根的张兴汉今年已经 91 岁高龄。他非常遗憾地说,百年来, 开封失掉了两个机会:一个是与铁路失之交臂,一个是省政府搬迁。“如果那时 京广铁路经过开封,省会就不会搬迁,现在的开封也不是这个样子了”。 郑州别话 郑州与比利时的不解之缘 初,清廷打算由各省富商集股修建铁路,但因政府信誉扫地,无人问津,不 得已只好举借外债。

消息一经传出, 美、 英、 法、 比等国的公司派代表蜂拥而至。

1897 年 3 月 17 日,比利时驻汉口领事法兰吉见张之洞面商筑造卢汉铁路事宜。

张之洞认为其他国家胃口太大,而比利时是个小国,钢铁资源丰富,铁路技术成 熟,最主要是“于中国无大志”。 “1898 年 6 月,清政府与比利时公司签订《卢汉铁路比国借款续订详细合 同》和《卢汉铁路行车合同》,向比利时公司借款 450 万英镑(年息 5 厘,期限 30 年)。”王昭华介绍,“因而,卢汉铁路郑州黄河大桥工程,便理所当然地由 作为债权方的比利时公司包揽和承建, 这也是是中国第一座横跨黄河南北的钢体 结构铁路大桥。” 而汴洛铁路也由法国和比利时公司中标修建,以郑县车站为中心,东至开封 西到洛阳。1905 年 6 月,汴洛铁路在开封破土动工,两年后建成。 “虽然比利时人在修建铁路工程时占了不少便宜,但是,没有比利时人,京 广铁路就没有那么快地修建起来。”冯德显感慨道,而现在的郑欧班列,又经过 了比利时,河南造的海马汽车还出口到比利时,“看来,郑州和比利时有着不解 之缘呢”! 郑州说起来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曾经是商代的国都, 至今还保留着商城遗址。

但郑州被称为商都,并非仅是这个缘故。早在 1908 年和 1922 年,郑州先后被清 廷和北洋政府批准开放商埠, 也就是现在的经济开发区,郑州商业史上掀开了新 篇章。自此,郑州德化街、大同路成了繁华商业街。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李凌 记者 邱琦 沈翔 商都由来 郑州曾两次被批准开商埠 9 月 17 日,郑欧班列回程班列回到郑州,这是连续开行的第二班回程,引 人注目。 郑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始于郑州,经新疆阿拉山口出境,途经哈萨克斯坦、 俄罗斯、白俄罗斯和波兰后到达德国汉堡,全程 10214 公里。中国海关总署国际 司司长陈小颖曾表示,郑欧贯通,让中原成为中部亚欧大陆桥的新起点。 郑州,这个不沿边不靠海的中原腹地,再次拉开了商业高速发展的大幕。 “郑州别称商都, 不仅是因为它是商朝之都,而且它的的确确从开埠起就是 一座商业之都。而所谓的商埠,就是百年前的经济开发区。”赵富海,郑州市作 协副主席、《老郑州》主编,这样开始了他的介绍,“中国第一部商业法典《质 誓》,诞生于春秋时期的郑国(今新郑),主要内容是只要不损害国家利益,国家 不干涉你的经营。要知道这是 2800 年前,郑州人就知道利用商人的力量,发展 城市。” “郑州有过两次开商埠的经历。”赵富海说,1905 年,河南巡抚陈變龙巡 视郑州时,看到铁路大同路、德化街、老坟岗一带十分繁华,就上报清廷开郑州 商埠。1908 年 11 月 30 日获得批准,“但这时的商埠面积比较小。” 1913 年,陇海铁路前身陇湾铁路全线通车,促进了郑州商业发展。1922 年 3 月 2 日,北洋政府正式下文将郑县开辟为商埠,在郑县设立商埠督办公署。 “10 多年间,两次被批准开商埠,究其原因,除了王朝更迭外,郑州成为 铁路交通枢纽是很重要的因素。” “有了商埠,郑州商业史上掀开了新的篇章。”省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 宋向清这样评价。 华北都会 荒芜郊野上兴起的繁华商业区 郑州两次辟为商埠,在郑州老城区之外又造就了一座新城, “这就是火车站 附近的商业区。” 赵富海介绍,1904 年,郑州火车站建在西大街以西约 1 公里的荒郊野外, 初期,车站下沿有不少临时搭起席棚卖小吃的商贩,一些农民将土特产如红枣、 柿霜糖运到车站出售,后来摊贩逐渐发展到了大同路、一马路等地,这一带形成 了自然商业区;1913 年陇海铁路全线通车后,自然形成的郑州商业区发展加快 且有序。“火车站周围形成了 5 大商业区:一二三马路、乔家门、老坟岗。” 那时的郑州商埠, 除了是全国各地土特产的集散地, 最大的特点是一黑一白:

黑就是鸦片,在商业区的中心部位,有了鸦片商;白是棉花,郑州商人毛虞岑用 陈纳德的飞虎队把棉花运到上海。1927 年,上海《旅行杂志》把郑州(县)称为 华北大都会。 1928 年,河南省主席冯玉祥将郑县改为郑州,将老城墙砖拆除 700 万块, 修建德化街, 铺装大同路, 同时将柏树坟一带的游艺场和妓女院一律撵到老坟岗, 自此市场面貌更是焕然一新。 老德化街 近百年来郑州商业的源头之一 “郑州的德化街, 近百年来始终是郑州商业的源头之一,不仅与另一条商业 街大同路结成了郑州商业源头的两姊妹,也携带其他几条小街如敦睦路、苑陵街 等,使其商业化起来。”赵富海介绍,尤其是进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后,德化 街的大客户、 大款多了起来, 隔河相望的老坟岗的戏园子、 说书场、 茶馆和妓院, 一度成了他们的休闲解闷之地。 “老德化街是在 20 世纪初由一条叫惠仁里的小街辟为商业街的,京广、陇 海铁路通达,商业日趋繁荣,这才将早已经商的马路大街改成大同路,取意世界 大同; 惠仁里改成德化街, 即道德感化人之意。

” 赵富海说, 在这条 800 多米长、 不足 20 米宽的一条街道上,拥有 20 多个行业,如百货、金店、眼镜、绸缎、医 药、鞋业、酒店、客栈、浴池等;有近百个店铺,其中医药店 13 家、布店 20 家、鞋店 8 家。 “这条老商业街,最大的特点是老店荟萃,郑州近百年老字号不多,但均出 自于这条街。老街的几个有名的老字号店铺、饭馆、百货绸缎庄,不仅是那个时 代的卖点, 现在叫起来也非常响亮。

” 宋向清说, 如 1917 年开张的同仁堂药店, 1921 年开张的“协豫兴鸡鸭店”,1933 年南京人创办的“华美工艺社”,还有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这里安营扎寨的三义长绸布庄(在 20 世纪 80 年代因经营不 善而改为招待所迁出了德化街)、老天成金店(后改名为三得利商场)、三友鞋厂 德化街门市、精华眼镜店等。 “老字号是老而弥坚,生意做得越来越大,越来越红火了。”宋向清介绍。 郑州别话 来历非凡的“老三记” 不少郑州人都知道“老三记”:合记烩面、葛记焖饼和京都老蔡记馄饨馆, 但对于他们的历史知之不详。 “烩面最早不叫这个名字。在老坟岗开面馆的长垣人赵荣光喜爱面食品,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寇飞机经常空袭郑州,飞机来了,他就去躲,飞机走 了就将剩面条上灶加汤加料烩烩再吃,就起名‘宽汤大面’。”新中国成立后, 由“老乡亲泡馍馆”“西兰轩回族炒菜馆”“顺河楼饭馆”三家合股经营的“陕 西合记牛羊肉炒菜馆”才开始经营烩面。 京都老蔡记馄饨馆的特色是鸡汤馄饨和松枝蒸饺, “创始人是长垣人蔡士俊, 曾在宫廷制作小吃。”他说,民国成立后,蔡士俊在北京前门大街卖馄饨,但生 意不好,1919 年到了郑州卖馄饨和蒸饺,生意开始红火起来。 而 “葛记焖饼馆” 是北京满族镶黄旗人葛明惠于 1926 年来郑州创立的。

“创 始人葛明惠在北京给珂王爷赶马车,有时难免错过饭时,就有什么吃什么,常常 是弄点坛子肉,切些剩烙饼,上锅焖一焖凑合一顿。”赵富海介绍,一次,珂王 爷看戏逛窑子回来后非常饿, 葛明惠就把自己常吃的焖饼端了上来,珂王爷连说 好吃,此后,他就专做焖饼伺候王爷。1921 年火车通了,葛明惠就在郑州火车 站租了一间门面房,专卖坛子肉焖饼。几年后,成为一方风味小吃。 二七纪念塔、二七广场、二七纪念堂、二七路、二七区??在中国所有城市 里, 只有郑州与 “二七” 这个数字组合有着如此密不可分的渊源。

这一切, 因 “二 七大罢工”而来,它不但彰显了郑州工人力量的团结与强大,还见证了郑州近现 代工业的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工人运动的中心之一。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梁新慧 记者 邱琦 沈翔 【联系】 一座塔和一座城的“前缘” 9 月 14 日上午,绵绵秋雨滋润着郑州市中心的二七纪念塔。这座 1971 年 9 月建成、高 63 米的联体双塔,闻名海内外。无论是外国人还是外省人,大多数 到了郑州,首先想去的地方就是这儿了。 二七塔内,游人络绎不绝。参观的人群中,一名 20 来岁的年轻人看得十分 认真。他叫刘志超,是今年 9 月刚到郑州上大学的学生,来自湖南长沙。“上初 中的时候,就学过二七大罢工,那时候就知道郑州有个二七纪念塔。今年来郑州 上学,第一个要看的就是二七纪念塔。”刘志超说,“看了二七塔内的展览,才 知道二七大罢工的前因后果。” 从 1922 年 1 月到 1923 年 2 月,中国掀起了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在持续 13 个月的时间里, 全国发生大小罢工 100 余次。

其中, 1923 年 2 月 4 日至 7 日,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上演了最为壮烈的一幕:

全路两万多工人举行大罢工, 1200 公里铁路顿时瘫痪。大罢工中,共产党员林祥谦、施洋英勇就义,工人 52 人牺 牲,300 余人受伤。 一直到今天, 经常有人向二七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咨询一个问题:大罢工为什 么会发生在郑州? 【回顾】 铁路为郑州带来工人新阶层 “之所以能发生罢工,是因为工人多;工人之所以多,和铁路密不可分。” 二七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说,上世纪初,陇海铁路与京汉铁路的汇集,成就了现代 郑州,同时出现了一支庞大的以铁路工人为核心的工人队伍。铁路的通车,带来 交通的便利,从而推动了河南各种实业开始兴办,纺织、矿业等行业的工人队伍 开始形成规模。 铁路工人的第一批加入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得这一阶层蓬勃发展,成为 现代郑州民国初期市民阶层中的新生力量。 除了铁路工人之外,郑州档案馆的档案资料显示,1916 年,官商合办的共 济汽车公司,开辟郑州至开封班车。这是郑州最早出现的公路营运企业,拉近了 郑州这个枢纽城市和省会开封的距离,更多的人源源不断在省城和郑州间来回。

在 1913—1920 年期间,郑州传统的手工业作坊向现代工厂发生转变,传统的学 徒做工逐渐演化为现代工人。 【觉醒】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当时,由于 欧美各帝国主义国家集中人力、物力从事战争 ,无暇东顾 ,暂时放松了对中国 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了发展的机会。这一时期 , 即所谓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郑州豫丰纱厂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办 的。 1918 年, 上海资本家穆藕初坐火车到郑州考察市场, 看到这里 “地当中枢, 陕西、山西两省所产棉花之由彼东下者,为数甚巨;且其地介于京汉、陇海两路 线之间,东西南北四路畅运,交通便利,销场甚广??”于是当即决定在郑州创 办纱厂。 1920 年 5 月,豫丰纱厂正式投产,占地 200 亩,有纱锭 1 万枚,工人 4000 余人,其规模和设备在当时的中国首屈一指。当时,豫丰纱厂的兴办,可谓是以 后 10 年间郑州革命的摇篮,相当于解放前的延安,郑州工人运动革命的“黄埔 军校”,工人阶级已经以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开始觉醒,开始斗争。 【发展】 纱厂工人渐成重要政治力量 1923 年二七大罢工爆发时,虽然郑州的纱厂工人并不是运动的主角,但工 友们为自己生活和生存权益而积极斗争的热情感染了他们, 纱厂工人当时也积极 参加到支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运动中来。经过二七大罢工的洗礼,河南的工 人阶级已经成熟起来。 到了 1925 年 8 月, 当豫丰纱厂的 5000 多名工人举行罢工时,也得到了京汉 铁路工人的支持,在京汉铁路总工会的支持下,郑州各行业工人纷纷行动起来, 支持豫丰纱厂的罢工运动。

同时, 还得到了全省工人的支持, 很多工会组织表示, 坚决做“罢工工人之后盾”,各地的援助物资也源源而来??可以说,经过“二 七大罢工”和“五卅运动”熏陶的纱厂工人,已经逐渐懂得什么是阶级和阶级斗 争。 豫丰纱厂极大带动了郑州工业的发展,但直皖战争、直奉战争先后爆发,郑 州成为两军必争之地,加之日后抗战的爆发,该厂被迫迁往重庆。1948 年郑州 解放时,总人口竟然不足 10 万人,用当时郑州市市长宋致和的说,“郑州市是 一个半农半商的县城,商业在战前繁荣过,工业不行”。 【蝶变】 郑州因政策而迅速崛起 宋致和回忆,进城之后,要搞建设,而重点是抓工业。1948 年 11 月 20 日, 他与前市委书记赵武成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争取外埠工业内迁。

那时郑州解放 不到一个月,工业基础薄弱,人口不足 10 万人。咋搞工业?内迁工业,引进人 才。 在报告中, 提到了郑州内迁的六个重点工业:

第一是纺纱染织厂、 发电厂(当 时无锡新毅纱厂已迁来); 第二是建筑公司(上海迁来一大建筑公司,即后来的省 五建公司); 第三是打蛋厂、 造纸厂; 第四是卷烟厂(当年年底上海华菲烟厂迁郑); 第五是面粉厂;第六是火柴厂、榨油厂及其他。 这期间,郑州市区扩大为 11.5 平方公里,周围达 30 至 35 平方公里,外地 迁郑人口有三四万人,城市总人口接近 16 万人。 郑州工业发展速度全面加速,而省会开封则默默无闻。郑州经济的发展,已 经把开封远远地甩在后面,省会迁郑似乎水到渠成。 “郑”式崛起 ◎1951 年,郑州建立了国营郑州纺织机械厂。 ◎1952 年,建立起国营第二棉纺织厂。 ◎1953 年,国家将郑州定为河南省唯一“重点建设城市”。仅 1953 年一年 的投资就比解放 4 年来用于恢复、改建和新建工业的投资总和还要大 3 倍。 ◎随后, 郑州的工业建设大规模展开, 尤其是郑州的纺织工业发展最为迅速。 1948 年 10 月 22 日,郑州解放,这座古城开始了新的篇章。借助交通、矿 产的优势,郑州的工业发展异乎寻常的迅速,逐渐具备了问鼎“省府”的实力。

62 年前的今天,河南省会迁郑终于获中央批准。在这背后,隐藏着什么“秘 密”?? □东方今报记者 刘长征 邱琦 沈翔 【重生】 解放路见证郑州“走向”省会 站在郑州二七塔顶向西望去,可以看到一座斜拉钢索大桥飞跨京广、陇海铁 路,连接了郑州的东西半城,这就是 2010 年建成的解放路立交桥,桥下即是郑 州市解放路。该路以“解放”命名,是因为 1948 年 10 月 22 日,郑州宣布解放, 刘邓大军就是沿着这条路在市民的夹道欢迎中进入市区。可以说,这条路见证了 解放后郑州如何从一个不到 15 万人的铁路小城成长为一个新的省会城市。 从郑州市档案馆保存的一幅解放前郑州市区地图上可以看到, 那时的解放路 还不叫解放路,而叫迎河街和顺河街。两街之间就是金水河故道,解放前已经成 了臭泥沟,垃圾如山,蚊蝇成群。 1949 年为修解放路,郑州市政府动员街道两边居民拆迁,人们填平金水河 故道的臭水沟, 拆除沟上的石桥, 沟两边的顺河街、 迎河街等小街也被合并扩建。 1950 年,解放路修建完工,是当时郑州最宽的高级路面,比二七广场建成 还早了两年。 和解放路一样,解放后的郑州也开始了一段异乎寻常的重生之路。 【历程】 “提前布局”河南新经济中心 解放初期,郑州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今年 98 岁的王均智回忆,1951 年他 从洛阳刚调任郑州市副市长时, 郑州市仅有 5 平方公里左右, 人口还不到 15 万。 当时郑州几乎连“工业”两字都谈不上,也就仅有几家卷烟、打包、面粉等 手工作坊和年发电 120 千瓦时的小电厂,工业总产值约 30 万元。 然而到了 1954 年, 郑州已经是一座拥有 50 多万人口的新兴工业城市,并成 为河南省的新经济中心和全国重点建设城市。 是什么令一座刚刚从战争废墟中站起来的城市迅速成为全省经济建设的领 头羊?这个问题引起了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谢晓鹏教授的兴趣。 他翻阅当年省会迁郑前后官方媒体的报道发现,当时,国家对郑州建设的投 资是巨大的,仅 1953 年一年的投资就比解放 4 年来用于恢复、改建和新建工业 的投资总和还要大 3 倍;1954 年的投资又比 1953 年多 55.5%。一些重大的国家 和省里项目,例如国棉一、二、三厂、亚洲最大的砂轮厂——郑州第二砂轮厂、 中南纺织管理局工程公司(省建五公司前身)、省农业机械厂(后改名郑州纺织机 械厂)、省人民医院等,在省会 1954 年未迁前就建在了郑州。 为什么这些重点项目建在郑州而不是当时的省会开封? “其实郑州一解放,中央就有以郑州做河南省会的打算。”王均智回忆,郑 州解放后,华东局和中南军区派了很多能力强、资历深的干部参加郑州建设,有 人才基础; 郑州交通便利, 周边还有丰富的棉花和矿产资源, 经济发展前景较好, 这些重大项目在郑州落地,也是中央和省里在为省会迁郑“提前布局”。 【揭秘】 省会迁郑主政者早有谋划 实际上, 早在 1951 年, 河南省级领导机关经请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 即初步决定把省会由开封迁至郑州。当时,河南的省委书记是张玺,省人民政府 主席是吴芝圃。 谢晓鹏在 1954 年 11 月 1 日的《河南日报》《我省省会迁移郑州,省级领导 机关均已到郑》文中找到了相关内容。但遗憾的是,他始终没有发现当时中央对 此事的批复。但这也证明,省会迁郑早已在当时河南主政者的谋划之中。 “省会为什么要迁郑?一句话,便于河南全省的工作。郑州地理位置适中, 交通方便,除南阳不临铁路外,其他均在铁路沿线??”1954 年,时任省委第 二副书记的赵文甫在各部委党组直属党委及郑州市委负责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 透露出了省里谋划迁郑的主要原因。 河南省委组织部一位老退休干部回忆,当时开封交通确实不太便利,而郑州 市位于陇海铁路与京广铁路交会处,省会如果迁到郑州,就能避免这个问题。 在谢晓鹏看来,当时主政者选择省会由汴迁郑的因素有三。 其一,郑州位置适中、交通便利。开封地理上偏离河南省的中部,交通上处 于相对劣势,加上开封地段黄河已成“悬河”,黄河的安全隐患始终无法摆脱。 其二,郑州周围矿产资源丰富,正在成为河南省的新经济中心。而开封境内 以农副产品资源为主,当时已探明的矿产资源相对缺乏。 其三, “一五”计划期间,郑州被确定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和中南区九个重 点建设城市之一, 而开封并未被列入名单,工业化的动力成为省会迁郑的又一个 关键因素。 【定鼎】 1952 年 9 月 19 日中央正式批准省会迁郑 1954 年前后,是新中国省会搬迁最为集中的一段时间,可以说,河南省会 迁郑既是“早有谋划”也是“水到渠成”。 1952 年 8 月 2 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暨省协商委员会常 驻委员会第十次联席会议在开封联合召开, 一致通过了将省会迁往郑州市的决定, 并成立省直建筑委员会,在省政府的领导下,驻郑州统一进行修建与筹备工作。 同年 8 月 5 日, 河南省人民政府向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中南军政委员会呈 文请求将省会迁往郑州市。 同年 9 月 19 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复函河南省所属的中南军政委员会, 同意河南省会迁移郑州市。 这一天,也标志着河南省会迁郑获中央正式批准。 (东方今报 评论)

2014年9月19日... 河南省会迁址郑州60年:两个人改变郑州命运,郑州小双桥遗址 河南日报 5000年1950年 少室阙 葛记焖饼 启母阙 王城岗遗址 1927年 柿霜

铁路“心脏” 百年前的两个人改变了郑州命运 9月17日,迎着缠绵的秋雨,一声汽笛长鸣...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复函河南省所属的中南军政委员会,同意河南省会迁移郑州市。 这一...

两年后的1954年10月,省会移址完成,距今整整60年。河南郑州和开封的命运,也自此... 铁路“心脏” 百年前的两个人改变了河南郑州命运 9月17日,迎着缠绵的秋雨,一声汽笛...

河南省会为何迁到郑州,河南省会郑州市ditu,河南省会为什么是郑州,河南省会迁址郑州60年:两个人改变郑州命运》出自:QQ空间素材网
链接地址:http://www.qzoneai.com/sucai/JGaVIhMJRjKXykXC.html

相关文章阅读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

河南省会为何迁到郑州,河南省会郑州市ditu,河南省会为什么是郑州,河南省会迁址郑州60年:两个人改变郑州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