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引领幼儿健康成长】为了健康成长要注意合理什么和什么

时间:2019-06-20 05:06:55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摘 要] 在全民关注学前教育发展的今天,加强学前教育信息化研究已成为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和重要研究领域。幼儿教育的成长取向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幼儿成长取向的信息技术应用是以促进儿童成长为理念,以尊重儿童、尊重科学为基础,在信息技术创造的寓教于乐的信息化环境中开展的教学。这种教学可以从根本上遏制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实现幼儿的快乐健康成长。
  [关键词] 学前教育;幼儿;成长取向;信息技术应用
  在幼儿教育中,如何让幼儿快乐健康成长,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全社会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儿童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信息技术可让幼儿获得快乐,并从快乐游戏中实现有益的学习,从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这种基于幼儿成长取向的信息技术应用将会被幼儿和教师广泛接受和欢迎。
  所谓学前教育的成长取向,就是以儿童的生活为教育的主要载体,以儿童的成长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和主要任务。学前教育不只是教孩子认认字、唱唱歌、跳跳舞这么简单,儿童的生活有成人所谓的现实内容,也有那些在成人看来是超现实的内容。所谓超现实的内容主要包括儿童的各种千奇百怪的想象、游戏、艺术和梦想等。
  幼儿园课程教学离不开游戏,游戏具有开发智力的功能。与其他任何一种学习工具相比,多媒体游戏开发智力的功能更广泛。由于多媒体的便捷性,立体的形式环绕于人们的感觉经验,文字、图片、影像、音响等多种信息共同传送。符号所代表的词汇及互联共通的性质,使得幼儿能在频繁的刺激下锻炼大脑的思维能力,使大脑的细胞活跃起来。通过信息技术科学的诱导可使幼儿大脑的巨大潜能迸发出来。幼儿大脑处于学习最佳状态的重要外部表现是态度积极、情绪快乐、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动作敏捷、健康成长等。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活动环境,在活动室呈现文字、图片和一些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视频等信息资料,使幼儿在一日生活之中感受快乐。幼儿的语言能力和生活能力大多来自现实生活,来自幼儿的直接经验,所以幼儿的学习应以直接经验为主。身体的发育不只是需要食粮,而且还需要文化条件。由于儿童文化水平和实际经验的局限,文化因素主要来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家里的广播、电视和户外的宣传招贴等信息媒介,通过信息技术,利用视听媒体,可以提供具体的易于理解的经验,弥补幼儿直接经验的不足。同时,对于儿童而言,生活着就是成长着,所以学前教育的生活导向与成长导向是一致的。与儿童各种表现生命和表达生命力的活动相比,学习是次要的。学前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应当是让儿童自然地生活,从容地学习,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以便快乐健康地成长。而这其中,幼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成了关键的问题。我们认为,基于幼儿成长取向的信息技术应用必须体现在幼儿园课程内容划分的五个领域,即健康、语言、自然科学、社会、艺术(音乐和美术)的几个方面。
  一、观看音频和视频,训练动作协调性、灵敏性,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幼儿健康教育活动中经常使用音频文件,一方面能激发幼儿兴趣,活跃气氛,增强学习欲望,使幼儿集中注意参与到活动中。另一方面,利用音乐的节奏训练可使幼儿动作协调、灵活。如舒缓的音乐,幼儿可以跟随音乐缓慢运动;当转换为节奏明快的音乐时,幼儿也应随音乐变换自己的速度。音乐能使人心情愉快,可能使人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通过声音的刺激会让幼儿产生相应的反应,从而可提高幼儿的反应能力。
  动画视频具有画面生动形象、动作演示规范、简洁易懂、音乐优美动听的特点,使幼儿对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看得清、记得牢,从而更有助于建立正确的意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选择一些能体现幼儿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健康状态的多媒体教学素材,播放幼儿喜欢看的教育动画片,寓教于乐,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增强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会保护自己。《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以处简称《纲要》)指出,教学要让幼儿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刷牙是我们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对于五六岁的孩子来说并不是难事,但要想真正地把牙齿刷干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多数幼儿在刷牙的时候都是敷衍了事,这样就达不到刷牙的目的了。怎么样才能让幼儿正确刷牙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如观看《牙齿的保健》课件,课件里的牙齿宝宝生动、可爱,一出现就牢牢地抓住了孩子们的目光。观看后,幼儿了解了牙齿的作用和保护牙齿的重要性。于是,他们都会非常仔细地刷牙。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媒体教学比呆板的说教更具成效。
  二、创设生动活泼的活动情境,体验和理解文学作品,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复述和朗诵、表演、创编的活动设计来体现《纲要》第四条的理念: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在教幼儿创编《太阳和月亮》这首诗歌时,教师可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在大屏幕上为幼儿呈现太阳出来时“热闹”的场景和月亮出来时“静悄悄”的场景,使幼儿充分感受春天大自然生机盎然的景色以及小朋友欢闹的景象,扩展幼儿的视野。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幼儿创造性地用语言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发展其艺术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又如《小螃蟹找工作》的讲述活动,幼儿对找工作这一社会现象缺乏感性的认识,如果只是一张张的图片,幼儿没有那种感性经验,对于小螃蟹的心情是无法表达的。为此,在教学活动中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把静态的画面变成具体的、形象的“动画片”,通过生动的形象、丰富写实的场景,极大地提高幼儿的理解力,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幼儿进行观察、分析、综合,在边看边想的活动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从而既发展形象思维,又发展语言逻辑思维。当然,话匣子也打开了。
  三、再现事物发展过程,激发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发展认知能力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来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很多事物都不是靠教师口述、幼儿想象就能明白的,大多数都要依靠信息技术来完成。科学活动中往往包含的是许许多多抽象、严谨的科学道理,这对幼儿来说也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传统的科学教学普遍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挂图式的教学模式,再加上教师单一说教,使幼儿始终处于一种懵懂的被动状态。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可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使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主动观察、探索和思考一些科学现象及科学问题,主观能动地接受和了解科学教育中包含的一些道理。例如,由于受环境限制,现实生活中无法给予幼儿亲自走入竹林、认识竹笋这样的条件。在引导幼儿认识竹笋的活动中,播放有关竹林春笋的录像,同样可以将幼儿引入幽幽绿绿的竹林“实景”中。幼儿看到一大片竹林里,冒出一支支嫩嫩的竹笋,怎么不会迫切想了解、探究竹笋到底是怎样的呢?
  又如,在中班科学课《有趣的齿轮》的活动中,其难点是让幼儿掌握齿轮之间的运转和相互关系。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动态、逼真的模拟,并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并能清楚、准确地表现出运转的情况。在大班科学课《地球的好朋友――太阳和月亮》的活动中,其难点是让幼儿理解太阳、地球、月球之间的关系。教师运用课件,以拟人的动画形象模拟太阳、地球、月球之间的关系,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形象地呈现在屏幕上,公转、自转的概念形象化,清楚地表现出三者的运转关系。用清晰、动感的画面来帮助幼儿发现规律,理解关系,建立表象,化解难点,可使幼儿获得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知识经验,发展其认知能力。
  四、创设情景,提高自我意识,培养幼儿的社会情感
  幼儿社会教育活动的内容抽象,传统教育以“讲道理”为主,幼儿仅依靠教师的讲解和书本的阅读,无法调动起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幼儿的社会认知是被动获得的。尽管教师也强调幼儿的主体性的发挥,这些主体性也是被动的,不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探索的态度,也就是说,幼儿的主体性的发挥处在一种非常低级的水平。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可有效提高幼儿的主体意识,培养其社会情感。如在中班社会课《我该怎么办》的活动中,利用多媒体呈现“妈妈不见了”的情景,让孩子通过观看直观、形象的“动画片”情景,激起兴趣,让幼儿主动建立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又如,可通过观看儿童卡通片《邋遢大王》,使儿童了解个人卫生需要长期坚持;还可以通过观看《小熊过桥》《猴子学样》等儿童文学作品的动画片,提高儿童自我控制能力。
  幼儿的“社会学习”必须是具体的,使幼儿在参与性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以此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如在“我爱祖国”主题活动中,为了激发幼儿爱祖国的强烈愿望,培养高尚情操,增强美的享受,可以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促使幼儿活跃思维,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激发爱国的情感,美的情感也油然而生。又如中班《爷爷的帽子》活动,可通过观看教师精心制作的动画片,感受互爱这种情感,从而达到幼儿对关爱理解的移情。还有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等情感的培养以及多元文化的培养,都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构建有教育意义的学习环境来完成。
  五、利用音频技术,解决音乐伴奏问题,培养幼儿音准和节奏感
  MIDI技术以其处理简单和音准强的特点,特别适用于幼儿音准和节奏感的培养。在幼儿刚接触音乐作品时,培养良好的音准和节奏感对于进一步欣赏和感悟作品具有积极的作用。传统教学的主要方法是依靠教师打拍子来表现音乐作品的节奏,对幼儿掌握乐曲节奏的效果不好。如果利用MIDI技术,对音乐作品进行转换后再用计算机进行播放,就可以多次模仿和练习,通过适当引导,幼儿就容易理解歌曲的节奏感和音准,能较快地建立起对歌曲初步的音准和节奏感。如《骑马》这首歌曲,由于这首曲子速度比较快,打拍子表现较难,幼儿也很难听出节奏的快慢,对于其中的含义更是难以理解。如果把这首音乐转换后以MIDI文件的形式进行教学,不仅缩短了教学时间,而且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在韵律活动课中,幼儿要跟着音乐做动作来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觉。由于没有模仿的对象(此时教师需要进行伴奏),该课程有时成为了“体育活动课”,有的幼儿只顾自己蹦蹦跳跳而不是随着音乐做出相应的动作。通过音频处理技术解决伴奏音乐问题,这样教师就有时间示范动作,能帮助幼儿集中精力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在教师的引导下做各种动作,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同样,伴奏方法也能让幼儿顺利地完成发声练习、学唱歌曲、打好节奏等。
  六、欣赏优美画面,提高幼儿审美能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观察力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示范往往是通过手绘几种简单的图案让幼儿进行模仿,使得幼儿的作品往往千篇一律,不能发挥出他们的个性。而利用声像并茂、动静结合、高度智能化等强大的信息技术,使传统教学中无法或难以表达的内容,能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幼儿面前,幼儿可在其中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情感,获得满足,从而激发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如在中班《海底世界》绘画活动中,要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并描绘海底世界,教师可以先让幼儿欣赏电影《海底总动员》的片段,感受形象、直观的画面。然后,让幼儿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幼儿会兴致勃勃地说“我看到了很多颜色不一样的鱼”。再问幼儿喜欢哪一条鱼时,幼儿的回答都不一样:“我喜欢这一条,她身上有一横一横的间纹。”“我喜欢这一条,她身上有一点点的花纹。”“我喜欢红色的那条鱼。”在幼儿需要的时候,适当地采用一些范画作为辅助性手段,为他们提供独立创造的条件,可以开阔幼儿的思路,为其创造性表现提供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如可以放轻音乐,让他们在优美的音乐中绘画,这样幼儿的思路会更加开阔,想象更加丰富,创造力也会随之调动起来。
  又如,在中班美术活动《圆形想象画》中,可利用课件演示动态的几个圆形变成的作品,如两个圆形滚到一起再添几笔就成小鸡、圆形上发出淡淡的光芒就成太阳等,栩栩如生,形象有趣。孩子们目不转睛,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兴趣,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创作愿望,促进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绘画中,孩子们想象丰富,想出了很多不同的作品,有的想象成小鸟,有的想象成眼镜、有的想象成糖葫芦、还有的想象成向日葵……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我们可利用多媒体将欣赏内容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给幼儿,使他们能强烈持久地感受到作者创作作品的情绪、情感及所表达的意愿,从而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幼儿教育的成长取向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已是教育界的一种共识。随着全社会信息化工作的整体推进,学前教育信息化已从雏形走向初具规模,智能玩具、电子书、数码相机、数字电视、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设备已经成为儿童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合理地综合利用信息技术,在运用时把握好尺度,找准最佳切入点,协调好传统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的运用,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更好地促进幼儿活动的形象性、趣味性和游戏性,实现幼儿的快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晓东.知识与成长:在学前教育中孰重孰轻[J].教育导刊,2005,(5): 28-30.
  [2] Rosas, R., et.al. Beyond Nintendo: design and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video games for first and second grade students[J]. Computers & Education,2003,(40):71-94.
  [3]刘珍芳.幼儿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唐 河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