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时间:2019-05-12 04:50:16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新课程标准下的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和焦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对数学知识进行个性化的再认识、再创造,充分感受、理解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维和方法,获得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以及问题解决的策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大力开展自主性、开放性、研究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从而达到学习与研究的统一,实现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素养的同步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研究兴趣
  有问题,才会激起碰撞和交流。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因此,教师应有目的地选择和设计有利于学生“研究”的问题,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 “不协调”或“冲突”,将他们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明确研究目标,激发强烈的“研究”欲望,诱发出探索性的思维活动。
  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我创设情境:“在一个口袋中装有红、白乒乓球各三个,每次从中摸出三个球,有几种可能情况?”学生一般会回答出:有四种可能,即全是白球、两白一红、两红一白、全是红球。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你认为哪一种可能性最大?”这样,教师适时巧妙地设置问题,使学生的研究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既有利于学生内化新知,又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进能力的发展。
  二、引导探索比较,在比较中研究
  比较是一种用以确定客观事物的相同、相似和差异的思想过程和逻辑方法,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学生在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比较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不仅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而且还有效地培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除尽”与“整除”一课,可让学生对一系列的除法算式,根据商的情况进行比较、分类,并且列表进行比较。(如下表)
  学生通过分类、列表比较,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也就一目了然了。为了更清楚地揭示它们的关系,教师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以帮助学生理解。这样,让学生通过比较研究,不仅对概念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印象深刻不易混淆,而且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三、鼓励评价鉴赏,在评价中研究
  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过程往往是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完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一些观点、结论或解题方法大胆地评头论足、评价鉴赏,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有利于获取各种不同看法的理论依据,而且通过这种评价性研究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调整的思维批判能力。同时,激活了学生内在的学习推动力量,使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如,学生计算25×104时,出现了两种算法:(1)25×104=25×(100+4)=25×100+25×4=2500+100=2600;(2)25×104=25×(4×26)=25×4×26=2600。由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一,我把两种方法交给学生评价,让学生选择最佳方案。
  学生在评价中,有以下几种看法:
  (1)第一种方法比较容易想出来,但计算步骤多,有些麻烦。
  (2)第二种方法虽然比较简便,但不容易想出来。
  (3)两种方法都可以,各人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选用。
  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明确了各种算法的理论依据,而且通过评价研究,在寻求适合自己的更优化的解题策略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发展了思维。
  四、提供实践平台,在实践中研究
  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应用,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数学应用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主动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实践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如学习“目测与步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去测量自己的步长,再利用步长去测量某些距离;学习了“圆的周长”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去测量树干、旗杆等物体的直径;学习了“比例尺”后,教师让学生画出教室、学校或自己房间的平面图……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既复习巩同了数学知识,又开发了智力,加强了智能训练。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它能启人心智,开发和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真正使研究性学习成为学生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责编 蓝 天)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