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卫生与健康的关系_浅谈人格与健康的关系

时间:2019-02-10 04:46:35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摘 要: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和知行能力,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情况,我将学生的卫生与健康教育总结为:增进儿童青少年的卫生知识,明了健康的价值和意义,提高儿童青少年自我保健、预防疾病的意识;使儿童青少年逐步建立、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自觉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促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改善生活质量。
  关键词: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行为习惯 物质环境 心理辅导 平等相待
  
  由于入学学习是儿童生活的一个重大转折,幼儿时期孩子是被动地接受家长的照顾,卫生行为习惯尚不稳定。入学后会遇到一系列适应问题,因他们必须从幼儿时期的个体的、无系统的活动、开始过渡到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学习活动,并且学生以集体活动为主,必须形成较强的时间观念和集体观念。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和知行能力,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情况,我将学生的卫生与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为:增进儿童青少年的卫生知识,明了健康的价值和意义,提高儿童青少年自我保健、预防疾病的意识;使儿童青少年逐步建立、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自觉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促进身心健康,改善生活质量。
  在我们的校园,每天的常规清洁都在有序地进行着,同学们也自觉养成不乱扔垃圾,不乱吐痰的习惯。但在干净的校园背后,大家是否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呢?通过访谈和观察,发现了一些出人意表的事情。在校园里,大家都能做到不乱扔垃圾,但出了校门,随手乱丢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只要是与奖惩沾不了边的卫生习惯,例如,便后洗手,不要随地玩不干净的游戏,能完全做到的人屈指可数。在此建议大家开展个人卫生情况调查研究,从身边所有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进行分析和讨论,加强每个人对卫生知识的了解,提高大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鉴于以上的目标,我们的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务必从多角度,多层次展开。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做以阐述:
  一、身体卫生与健康的关系
  日常生活中,个人的卫生清洁十分重要,而且个人的卫生习惯与自身的健康也是息息相关的。当一个人不注意他自身的卫生时,他可能就会因此沾上了病菌,使他的健康受到影响。在生活中,不仅仅只是洗手联系着人们的健康,不刷牙,不洗脸,不剪指甲等不良习惯也会使我们的自身健康受到威胁。可见,个人的卫生与健康的关系是密切的。而我们小学生的个人卫生也不容忽视,特别在学校里,我们每天接触到大量的人和物。在人数众多的课室里,不注意自己的个人卫生不但给危害自己的健康,而且很容易会影响到别人。
  1.学生的卫生观念薄弱,很多是一种强迫心理或从众心理。在学校里,为了使自己那班能成为“文明班”,被迫规规矩矩地把垃圾扔到应该扔到的地方去。但是,一走出学校门口,就随便扔垃圾。因为没有了学校的规矩,所以就有这样的心态:在街上扔垃圾不用罚,用不着这么规矩了。还有的学生自以为别人看不见:在学校里,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是这么守规矩的,但是也不想被抓到,就把垃圾扔在一些不显眼的地方,就以为能逃出别人的“法眼”。
  2.对健康常识了解不多。如学生认为早餐前洗手没必要:我们每天在学校都是上完了第一节课再吃早餐的。那么手就会沾到很多的细菌。但是,到吃早餐的时候,又没有一个人会去洗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学生认为特意为了吃一顿早餐而去洗手不方便、没有必要。这样的话,学生们每天就会把许许多多的细菌吃进肚子里,那样就很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影响了健康。
  3.在家的卫生习惯也不好,自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贪图方便。如学生以为饭盒不洗也没关系:有时候学生会将饭盒带到学校,但是,有一些同学吃完后拿去随便洗洗就了事了。难道真的是这么简单吗?既然要回家,为什么不回家用洗洁精认真地冲洗一次,然后再放进消毒柜里消毒呢?
  个人的卫生与健康息息相关,可能有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遭受细菌了。这样的情况的发生,有一大部分是因为人们的意识不强引发的。我们就以上的种种问题,提出了以下的建议:
  1.可以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深刻认识个人卫生与健康的关系。在家里,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的交流,给孩子讲述有关卫生与健康的信息,通过言传身教,使孩子们明白,保持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在校园里,可以通过举办知识讲座提高学生的卫生意识,使学生更加明白卫生对人类的健康来说是很重要的。
  2.为学生制定完善的个人卫生制度。如:
  (1)饭前便后要洗手,防止病从口入。
  (2)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防止龋齿。
  (3)勤洗澡、勤理发、勤剪指甲、勤换衣服每天换袜子。
  (4)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
  (5)每天彻底清洗饭盒。
  (6)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学习卫生知识,增强自我保健能力。
  3.为学生完善卫生设施。例如在每层楼增添洗手、洗饭盒的地方,增设垃圾筒。
  4.定期检查。
  5.建立奖励制度。可以以学生个人和班级为单位。设立“卫生小天使”奖项,这样融入竞争机制,既可以让评出的先进个人得到奖励,提高同学间的竞争意识,又可以树立典型,使学生学有榜样。
  在此基础上还要强化环境卫生和体育运动对健康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健康的三要素是:日光、空气、水。保持环境卫生的重要,保护环境的美化,爱护益虫、益鸟和花草。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室、家庭居室的采光和通风。劳逸结合,安排好一天的学习,锻炼与休息时间,以及怎样有意义的度过休假日。
  二、心理卫生与健康的关系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教育部1999年13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新课程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谈两点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自己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1.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在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的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的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2.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
  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名老师,一名心理辅导员,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的相处,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社会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唯有积极探索,适应新情况,敢于面对新问题,才能不断地发现儿童的最新动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而不会落后的道路。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者,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强迫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软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最后,我引用美国的hojo柯赖齐亚和womo斯塔顿所著的《小学生健康教育》一书中的一段话来说明: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容忍中,他便学会耐心。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扬中,他便学会自赏。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同中,他便学会自爱。
  如果孩子生活在平等中,他便懂得什么是公正。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关心、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国的hojo柯赖齐亚和womo斯塔顿所著的《小学生健康教育》
  2.教育部1999年13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3.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4.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方法》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阿干三校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