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能力测试20题【《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时间:2019-02-09 04:50:37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摘 要: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是各种思维模式综合的结果,必须经过有效的科学的培养和训练,包括定势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从个别到一般的整体性综合思维各方面。文章从地理形象和空间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三个方面提出了地理思维能力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地理 思维能力 培养
  
  地理思维能力是人脑对地理事物现象所进行的由表及里的本质属性的概括能力。它既依赖于地理知识的认识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同时又赋予地理知识认识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使人们对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掌握更为牢固,应用更为灵活。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1.地理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思维方式之一。地理形象思维是人脑运用典型地理形象对客观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概括的、间接的反映。由于地理研究的对象是地表圈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对于这些地理事物和现象就必须以形象思维去认识和理解,例如,学生对山的认识是地势起伏大,道路崎岖;认为大海是波涛翻滚,认为平原是坦荡辽阔,认为森林是大树参天,认为草原是香花遍野,认为城市是楼房林立等等。形象思维与想象有密切的联系,没有到南极大陆的学生,当学习到南极洲时,头脑中会通过想象而呈现出一幅冰天雪地的南极大陆的景观图。
  地图既是用特别符号组合而成的地理信息载体,同时又是一种形象性强的空间分布教具。充分运用地图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形像思维和空间思维具有特殊的意义。一个好的学生,只要一提到与地理有关的问题,他的脑海里就会立刻展现出一幅清晰的图像来,这就是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的结果。
  
  2.研究性学习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虽然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心智,但并不神秘,高不可攀,陶行之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因此,在教学中,并不需要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创造发明,而是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教给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教给学生学习、接受知识的技能和方法,教会学生善于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发现新知识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的目的。
  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就是以“问题”为载体,整个学习过程主要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展开。“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和中心,“问题”选得是否合适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研究能否顺利展开和深入,而选题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提高综合能力的基本手段。
  (1) 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选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产生的力量是最大的。也就是说,如果学生选择一个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问题展开研究性学习,由此产生的学习动机将最为强烈,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持续性也将最为稳定。对学生来说,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时刻体验到的社会就是他们生活的认知环境。因此,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选题,从生活中挖掘出研究性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到地理知识就在生活中,地理知识的使用就在身边,能促进学生积极体验、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如对于在农村生活的学生,可指导选择农业生产、农作物分布结构、山区经济开发等方面的课题;城区的学生可了解工厂、商业、交通的布局情况及区位因素。城市空气和环境的状况,城市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2)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选题
  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的、稳定的兴趣时,他就能积极地思索、大胆地探索其实质。如果在《历史与社会》课的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上能充分顾及学生的兴趣爱好,那么学生学习的情绪会比较高,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会增强,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研究性学习效果。比如初一《历史与社会》上中有与“旅游”的相关学习探究内容,班里有几个同学都喜欢旅游而且家长也很支持,他们就想以旅游作为研究方向。为了帮助学生选择适宜的课题,教师就将他们集中在一起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说到名山大川、深山峡谷的雄伟秀丽;说到古墓石刻、遗踪古迹的迷人魅力还说到在旅途中常感到某些原因使他们玩得不能尽兴。我们抓住这一话题,让学生谈谈是一些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他们产生这种感觉?有的同学认为是一些旅游景点开发时随意修建旅馆、餐馆和娱乐设施破坏了背景环境、破坏了旅游景区原有的自然美等;有的认为是旅游者乱扔垃圾、乱刻乱画、随意采摘等不好的行为破坏了景区的自然环境;有的认为是景区的接待能力有限而游客过多,引起了当地居民对游客态度从热情到冷漠的变化等。因此,当讨论接近尾声时,这个研究小组的同学已经初步确定把《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
  (3)结合学生的能力专长选题
  每个学生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社会经历不同,虽然处于同样的学习环境中,接受同样的教育,但在能力上、专长上仍会出现差异。比如有社会能力强的,有组织管理能力强的;有的学生观察事物准确而精密,属客观型的;有的对事物的感知容易加入自己的臆测,属主观型的;有的发现问题能力强的;有的表达问题能力强的。这样在选题时,作为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帮助他们确定合适的课题。如《机动车的发展对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市水污染状况调查》等课题,需要从广泛的调查中搜集资料,比较适合社交能力强的学生;《××市噪声污染指数分析》《××江水质分析》等课题需要通过实验来完成,则比较适合客观型的学生。
  
  3.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研究表明:将传统上竞争性的或个人化的学习方式转变成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增强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正是小组合作学习具有这些明显的优势,使其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与社会》这一综合课程的教学有了必然的、密切的关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历史与社会》教科书是根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编写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的总目标是: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促进这一总目标的实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在每一个单元中,都安排了一次综合探究活动,这是本套教材的亮点。一般来说,综合探究活动形式多样,探究课要求学生运用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需要高水平的推理策略和批判性思维,小组合作学习则恰恰非常适用于这些情形。
  地理思维正是多种思维的集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把能够与地理知识相结合的课程资源恰当地结合,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地理思维的综合开发和培养,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玉华.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7)6
  2.王照双.地理思维特性及其对当前地理教育改革的启示[J].林区教学.2007.1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第五中学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