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城中小学校园网_校园网在中小学中的应用与建设

时间:2019-05-22 04:47:13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摘要:目前在我国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已有部分中小学建成了校园网,并对校园网的应用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由于中小学校园网的建设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因此,校园网的建设和应用还面临着许多有待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一些中小学校园网的建设与应用的调查分析,提出中小学校规划与建设校园网时应具有的正确理念和原则。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网 认识 应用 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1-0162-0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场全球性的教育革命,正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全方位迅猛地展开,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教育界也不例外,很多学校都积极投入到校园网的建设当中,如何建立优质校园网,让校园网更好的成为服务校园,发挥在校园中的作用,成为新的问题。
  1 “校园网”的认识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校园网”建设,引起了传统学校从教学观念、教学手段到教学内容的巨大改变,通过现代视频技术、声像技术、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将极大改变学校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
  2 “校园网”在中小学中的应用
  2.1通过校园网进行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内容的变革
   我国中小学现有教材的特点是学科多,课程深,难度大。学生普遍感到课程难学,很多学生从想学到学不懂到厌学。这是出现在中小学的普遍现象。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校园网络通过互联网收集信息资源,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来降低学习难度,让大部分的学生能快速理解并吸收,让学生学起来轻松,也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2.2利用校园网实现办公自动化
   学校内部子网在校园内部各个年级办公室及各处室之间实现资源高度共享,为教学、科研、管理提供服务,为领导计划、组织、管理与决策提供信息和科学手段。利用计算机硬件设备和网络环境建立的现代校长办公室,让每个办公室通过校园网进行办公、管理和获取校内外的信息,提高办公效率。
  3 中小学“校园网”的建设思路
  3.1总体建设原则
   校园网总体建设是依据校园网设计的目标,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当今技术发展的现状而提出的应用设想,这些设想应该根据可预见的技术发展趋势,将现实需求与未来发展方向相互结合。具体遵循的原则如下:
  3.1.1实用性和先进性
   校园网络首先应以注重实用和成效为原则,能够紧密结合学校的宏观发展规划及当前的实际需求。充分考虑中小规模学校的经济状况,采用的软、硬件设备,不仅要求其实用效果与通用性好,同时该产品主要设备生产厂家的经营状况、终端用户的反响以及售前及售后技术支持,也应当放在重点考虑的范围之内。
  3.1.2可靠性和稳定性
   校园网络系统是一种能够保持长期连续运转的高可靠性的网络信息系统。因此,我们通常要选择技术先进、可靠性较高的网络骨干设备及软件系统,如HP、华为、IBM等公司的产品,从而保证网络系统能够高效可靠地运行。
  3.2网络结构设计
   网络结构设计是校园网规划方案中的主要内容,将直接影响校园网的先进性及可靠性,是决定校园网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也是决定校园网建设工作成败的关键问题。因此,在进行网络结构设计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严格遵循校园网总体规划原则,真正做到合理的网络结构与完善的应用系统的融合。“多层设计”模型解决了这一难题,多层设计采用模块化的结构,网络容量可随着网络节点的增加不断扩大,在运行和扩展过程中进行故障查找和故障排除非常简单,可以大大减少因配置不当或设备故障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3.3网络布线工程实施
   (1)布线设计:根据学校需求的具体情况,完成建筑物内、建筑物间的线路设计工作。(2)双绞线施工:进行双绞线及相关管线的布放、安装,并完成各设备间的标准配线工作。(3)光缆施工:完成光缆及相关管线的铺设、熔接、安装、测试等工作。(4)线路测试:工程完工后,要求施工方使用FLUKE等专用仪器对光缆和双绞线进行通断、衰减、损耗、距离等测试,并提交标准测试报告。(5)文档:工程通过测试后,施工方应向学校提供布线系统方案、信息点分布图、布线拓朴图、布线竣工文档以及布线系统保修证明等文档,以保证后续维护工作的正常进行。
   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应用已成为人们日益增长的一种需求,所以在建设校园网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所使用的网络技术及网络技术的新趋势,以便使校园网在中小学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其云.关于建构主义的计算机辅助学习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1998.6.
  [2]姜荣根.中小学校园网的设计与建原则初探[J].实验教学与装备,1999.4.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