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让语文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时间:2019-04-12 05:14:36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内容摘要: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与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学生思考力和创造力的方式。研究性学习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采用全新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业务水平,构建好自己的知识平台,才能为学生潜能的开发,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开辟一条有效的学习途径。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自主性实践能力 主动探索 更新教育理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话题,那么,如何认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语文,运用研究性学习进行语文课堂学习呢?
  首先我们来认识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所谓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内容为选择并确定研究主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方法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学生思考力和创造力的方式。
  其次,认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研究性学习在于改变学生单纯地接收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于实践的途径和机会,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三,如何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语文教学,这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课堂目标明确,各个问题有“标准答案”,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绝对服从的地位。这很容易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压抑,也与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相违背。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而学生则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和实践者,所以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传授式和接收模仿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独立尝试和探索,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自觉冲破“师道尊严”的传统,真正确立民主、友好、和谐、平等的现代师生观念。在课堂上,教师完全可以凭借微笑期待的眼神、鼓励幽默的语言、宽容真诚的态度进行教学,这样学生才会乐意与教师合作,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二、改进教法和学法,注重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研究性的学习目标是要学生养成勇于探索,实事求是和不断创新的创新精神,养成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设想及善于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因此,学生学习的中心不仅要放在获取知识上,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掌握方法,要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
  研究性学习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如教《记承天寺夜游》指导学生设计如下问题:(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想承天寺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为何只有苏轼才能领略到呢?(2)“闲人”是什么意思?有着空闲时间,清闲生活的人就能欣赏这样的美景,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吗?“闲人”究竟该怎样理解。在预习时,先把作者的生平简历,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关资料介绍给学生,然后再把这两个问题布置给学生,鼓励学生结合教材,独立研究,在课堂上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研究结论未必正确,但只要有理有据,言之成理,畅所欲言就达到了目的。这样,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直接经验,发挥主体性作用,还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其意义远远大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能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以课堂提问为突破口,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们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高。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研究性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教材的兴趣。”只有学习者对学习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研究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对课文作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理解,如在教授《死海不死》时,一开篇就让学生思考:题目中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他们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兴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可见,激疑激趣的疑问,会诱发学生研究的欲望,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三、 鼓励学生探究式的学习。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探究式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研究性学习,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的学习,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的记忆、理解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的提出问题,积极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过程。如在学习《爱莲说》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关于莲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文人赋予莲的美好品质,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组织了一个关于“莲文化魅力”的综合性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背诵有关莲的诗文,将学生分为探究莲的历史、莲叶防水和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莲生长繁殖之谜、千年古莲发芽之谜的五个大组,分别查找、筛选五个主题的资料,小组选出组长,并制作为期两周的活动计划,小组同学互相协作,将查找及筛选的资料办成图文并茂的手抄报。
  四、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中,应注意充分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这也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显示出层次性及一定的梯度,对此,教师要树立“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学生观,要相信绝大多数学生能学得好,在问题的设计上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设计的问题不宜太多太碎,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来分析、研究、解决问题,教师要树立不同的起点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观念。教师评价学生成果时,要注意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要保护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又要保护基础薄弱学生的自尊心,多鼓励,多肯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要求和标准进行评价。
  五、 语文教学要向社会开放。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社会,单单是课本学习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所以教师要打破校园的“围墙”,有效的开发、利用散落在社会上的语文教学资源,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图书馆、公园、社区、商店等场所,无不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把这些资源充分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去,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了不起的财富,生活处处有语文。八年级上册有“探访家乡”的综合性学习,我邀请同学们组成三四人的探访小组,走进家乡的各个领域,去了解它的历史变迁,如家乡的科技进步、居民变化、节庆特色、民谚民谣;去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与地域特色,如自然风貌、资源物产、地名由来等;去探访家乡的名人轶事与生活方式,如名人故事、百姓趣闻、饮食文化等,用笔记下自己的见闻,还可以上网查资料,或到图书馆查阅,或走家入户采访人物,搜集素材,然后请同学们各自以“我爱我家乡”为主题,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最后将探访到的内容办成手抄报,在全班交流,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家乡的认识,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这种面向社会,面向其他学科开放的教学,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上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从而开阔视野,提高效率。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比较广泛教育资源背景下开展的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采用全新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业务水平,构建好自己的知识平台,才能为学生潜能的开发,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开辟一条有效的学习途径。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