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融洽师生关系的建立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时间:2019-04-12 05:12:30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摘要】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反之,则可能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甚至导致课堂教学质量的下降。本文对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师生,关系,构建,方法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这里所说的新型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长期以来,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师生伦理关系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比较混乱,教师往往忽视、侵犯学生的权利。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
  1.改变学习方式,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重教法而轻学法,课堂容易变成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学习状态,而课程改革要求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1.1 做好预习。
  在语文教学中,预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学生可以来认识生字词,查资料来了解作者的生平、文章的写作背景,初读课文来整体感知文章,将困惑及思考记录下来。在完成这一系列的工作时,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初步的探究能力都在无形中得到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预习对新知识有了自己的见解,在教学中就不会置身事外,而是有了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激发出他们更强烈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更积极地思考文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为课堂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 互批作文。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样可以贯穿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批改后再作讲评的传统授课方式造成的结果常常是费时费力而又效果不佳,因为很多学生并不认真看教师的批语,讲评时也觉得事不关己。让学生互批作文是一个很值得提倡的做法。学生变写作者为批改者,角色的转变让他们既有新鲜感又有成就感,就会兴致盎然地行使自己的权利,会异常认真慎重地对待。在批改中不但发现其他同学的不足之处,而且能下意识地去借鉴其他同学的优势。随后的点评中学生依然是课堂的主角,对同学的作文评头论足,有了切实的心得体会,学生必定是密切关注这次的讲评,这时教师的适时总结也就是水到渠成了,学生自然也会收获颇丰。
  2.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不仅要授之以“鱼”,更应该授之于“渔”。为此,教师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做以考虑。
  2.1 让学生当“小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缩短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师生呼应、教学互动的局面。当今社会信息高速发展,教师也应主动使自己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跟上时代的脚步。对于某些全新的信息以及一些本专业之外的知识,有的学生甚至要比教师知晓得多。所以,教师应在互动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甘心当一名“学生”,也就是说让学生当“小老师”,这对自己个人素质的提高也是一种促进。比如说,对于语文教师来讲,自然科学知识是薄弱环节,特别是一些太空探索之类的方面几乎一片空白,而有些同学在这方面堪称一个小专家。因此,每上这类文章时,除了教师课余及时填补空白之外,可让学生走上讲台侃侃而谈,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教师又从中学到了知识。
  2.2 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外,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学会学习。比如,在教授《中国石拱桥》这一传统篇目时,讲清本文的说明方法和结构特点等知识要点之后,可让学生真正明白赵州桥、卢沟桥是怎样的结构,才能真正理解这一设计中凝聚了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为此,可让每组学生仔细研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两座桥的结构图。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对桥的结构有了清晰的了解。
  3.创造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使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服务,使教学与教学环境达到“动态平衡”,并不断地推陈出新,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语言文学的学习尤其需要“披情入文”,优美的情境有助于学生将感情投入到学习中。当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后,优质的教学环境起到了推波助澜之效。
  总之,教学关系是师生交往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途径,课堂是师生交流最直接的平台,处理好教学关系关键就是怎样正确恰当地帮助、引导学生。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明辨方向,鼓励学生不断向着目标迈进。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语文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高。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