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体”教学浅探】对话体散文

时间:2019-02-14 04:58:49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革期,传统与现代进行着交汇与碰撞,一个古老而崭新的理念被提出来了:对话。《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弗莱雷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其实,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质。对话就是一种平等、开放、自由、民主、协调,富有情趣和美感,时时激发新意和遐想的交谈。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师与生、生与生、生与生活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提高全面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这种对话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系统,而且是指教师与学生的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的过程,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对话与沟通。根据“互动―合作”的理念,根据目前课程资源状况,笔者就阅读对话教学的特征和模式进行了一些探讨与尝试。
  一、阅读“对话体”教学的特征
  1.民主的、平等的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使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心灵并彼此接纳。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我们语文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成为“伙伴”关系,成为对话的伙伴。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达到一种对话式的精神沟通从而产生默契共鸣。只有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关系,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2.沟通的、合作的教学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因此,教学可以被理解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坚持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法则,教和学双方必然会走向积极的沟通与合作。在教和学双方的沟通与合作中,对话的精神才得以体现。成功的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必然存在着情感和思维上高质量的对话。
  3.创造的、生成的教学
  对话教学,不是简单地传递信息,而是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特征。对话教学意味着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对于学生来说,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之中的知识生成。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地交流、真诚地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合作的氛围中,各自生成或建构了自己的认识与知识。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而是知识的“再生器”。
  二、“对话体”课堂教学模式
  “对话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与学生、作者、文章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以平等对话的形式达到师生情感心灵的默契沟通,培养学生用鉴赏的眼光去品读作者作品高层次的阅读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我们对作者总怀有敬畏之心,对教材中的文章总视为范文。教师和学生基本上都怀有崇敬之情去欣赏课文、分析课文、理解课文,这就形成了不平等的关系,老师为作品千方百计地找说法,即便错了也如此,学生也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敢“异想天开”。所以,在“对话体”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应树立老师、学生、作者是平等的这一观念,让学生和作者通过文章进行平等的对话,让他们知道作者并不神秘,作品也不见得都是范文。平等的地位,有效的对话,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灵气的形成。为了打破传统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教师当主角、学生当配角的格局,笔者着重尝试了以下几种常用的“对话体”课堂教学模式。
  1.自读自悟,学生与文本对话
  阅读教学是消耗语文教学时间最多的一项教学活动,然而收效甚微。学生在阅读课中,是听教师喋喋不休地讲解分析,学生成了“陪读生”。这严重地违背了阅读教学的目标及宗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特别强调到: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结合课文的阅读学会读书;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品读、点评,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查阅资料,培养初步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读悟的内容就是文本。文本在这里特指纳入课程的、负载着体系化知识的教科书及课外阅读书目,它们是课程的载体。因此,课堂上老师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去读文本,并适时地点拨、引导,让学生努力做到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说中体会思想感情,把书读活,读出自己的新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逐步形成独立地与文本对话的能力。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教者可作如下设计。第一步:让学生自由地读,并复述故事内容,教师在必要时指导一下朗读与复述的要求。第二步:要求学生给课文题目添加一个副标题去读文本。第三步:要求学生按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发展过程,各用一个字概括各部分内容。第四步:精读文本,谈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朗读、复述、概括能力,而且每次阅读学生都有所思、有所悟。
  2.质疑解惑,学生与学生对话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疑难困惑是促使学生再度探求的内在动力,而且这些疑难困惑能否解决、解决方式如何以及解决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状态和心理趋向。其实,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对话活动,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交流的学习活动。教学中教师容易忽略的就是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然而这种对话方式正是动态思想、动态教学的最佳体现,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学生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因此,对话体课堂教学要改变过去课堂上以教师提问为主的做法,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让他们自由地议,把质疑问难、释疑解惑的任务交给学生,鼓励他们提出疑问、发表见解,从而造成学生间问答、争辩、多维互动的态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相机指导、适时点拨、推波助澜,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令智慧火花相互撞击,令探究过程更加热烈、丰富和深入。如在学习《麻雀》时,有学生对课文结尾处的“我(猎人)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提出质疑,“猎人唤回猎狗走开了,而那只可怜的麻雀仍在地上,没有脱离危险,猎人一走,它还会被野兽吃掉或饿死。”同学们都认为他说得有道理,我因势利导,让同学们给课文换个结尾。有的同学说:“猎人应唤回猎狗,并把受惊的小麻雀放回树上再离开。”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生的质疑中,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终于迸发出来。
  3.学活知识,学生与生活对话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强调,人与生活原本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离开了生活去谈人的教育,等于把人抽象化、简单化。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形成了思维定势,丰富多彩的生活被“钢筋水泥”隔离开来,学生始终也不能跳出我们为他设计的语文学习怪圈。要使语文教学走上科学的轨道,就必须最大限度地争取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打通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渠道。我在教学《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带领学生观看《动物世界》,让学生从课文中走出来,理解人类与自然界其他动物和平共处的重要性,然后再走进课文,进一步理解,到底是谁把斑羚逼下了伤心崖,通过生活与课文的紧密联系,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进语文课堂,又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与感悟走向社会生活。
  总之,“对话体”教学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独语状态,是师生关系人性化的体现,是对传统课堂教学全方位的改造。对话体教学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充满了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的人文情怀,它使学生在对话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体现自我,成长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富有对话理性和合作精神的现代人。
  (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东县�茶镇靖海初级中学)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