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概念,城镇新增就业概念,城镇新增就业统计口径,2004年城镇新增就业群体情况分析 QQ空间素材网 > 城镇新增就业统计分析 > 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概念,城镇新增就业概念,城镇新增就业统计口径,2004年城镇新增就 正文

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概念,城镇新增就业概念,城镇新增就业统计口径,2004年城镇新增就业群体情况分析

发布时间:2013-03-04 来源: 城镇新增就业统计分析

分析当前就业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尽管经济增速有所下滑,但城镇新增就业的绝对数量并... 咨询. 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本公司及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

2004 年城镇新增就业群体情况分析 2004 年,我国国民经济实现平稳、协调和较快增长。国家继续实施积极 的就业政策,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全国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同 时,经过努力,城镇新增就业群体的就业问题进一步得到解决。但是,其中 一些问题仍需引起高度关注。

一、2004 年城镇新增就业群体情况 (一)城镇新增就业群体数量继续增长 城镇新增就业群体是指城镇每年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城镇复员转业军 人、“农转非”劳动力等构成的就业群体。近年来,城镇新增就业群体增长迅 速,就业矛盾日益突出。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资料,2004 年我国城镇劳动 力供给总量达到 2480 万人。其中,城镇新增就业群体人数为 1080 万人,占 城镇劳动力供给总量的 43.5%。包括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 775 万人,城镇退 伍转业军人 35 万人,因城镇征地、军人和特殊人才亲属进城等政策因素形 成的“农转非”劳动力 270 万人。

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仍是新增就业群体的主 体,占城镇新增就业群体的 71.8%。其中初中未升学毕业生 105 万人,普 通高中未升学毕业生 100 万人, 中等专业及职业高中毕业生 290 万人, 高校 毕业生 280 万人。

(二)新增就业群体是城镇失业的重要来源 2004 年,全年新增城镇就业 980 万人,加上补充自然减员 300 万人,为 1280 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数据,2004 年实现下 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510 万人。

据此推测, 新增就业群体中有 770 万人实现了 就业, 还有 310 万左右的新增就业者未能实现就业, 约占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827 万人)的 37.5%。因失业毕业生实际登记率较低,城镇新增就业群体 中失业人员在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所占比重要低于 37.5%。

据有关部门提供数据分析, 在 35 万复转军人和 270 万“农转非”劳动力中, 约有半数即 150 万人处于失业状态。

毕业后未就业的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约 160 万人,其中,初中毕业生中约有 70 万人在当年找不到工作,当年失业 率约为 67%;普通高中毕业生约 25 万人,当年失业率为 25%;中等专业及 职业高中毕业生 25 万人,当年失业率约为 8.6%;高校毕业生 40 万人,当 年失业率约为 14%。

(三)城镇新增就业群体就业竞争加剧 初中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首先是岗位减少。随着技术的 发展, 市场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需求 不断减少。其次是供给增加。城镇下岗人员的 40%、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的 70%为初中文化程度,城镇初中毕业生直接面临与这些人员的就业竞争。与 下岗人员比,初中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比,他们的劳 动力成本又较高,竞争力不强。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群体因年龄较小又可依 赖家庭,其就业问题尚未引起重视。但是,随着问题的积累,这一群体的就 业矛盾将日益突出。

高中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呈上升趋势,但依然面临与下岗失业人员、农村 转移劳动力竞争就业的较大压力。

当前城镇下岗人员、 农村转移劳动力中高 中文化程度的分别为 40%和 20%左右。就业岗位与劳动力素质不匹配的结 构性矛盾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中毕业生实现就业。

由于高中阶段教育 模式不能很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动,高中毕业生(包括部分中职毕业生)的 就业状况和前景并不乐观。

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已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的 主流,部分地区和行业已经出现了技术工人短缺的现象。

高校毕业生继续面临较大就业压力。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 求来看,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规模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 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在于对统计数据的片面理解,如只关注初次就业率,而 忽视较长期就业率。实际上,除去读研、出国、暂时不就业的毕业生外,迫 切要求就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率能达到 90%。另一方面,确实存在较突出结 构性矛盾。大专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明显高于本科生,不同专业、不同 地区和不同院校之间的毕业生就业也存在差异; 大中城市及发达地区聚集了 大量人才,而部分中西部地区出现岗位空缺;同一地区也因专业、收入预期 等因素造成有岗位不能去、有岗位不愿去的现象。

在 35 万复员转业军人中,除 5 万转业干部基本安置就业外,复员军人的 大部分人都面临较大就业压力。2004 年,国家专门出台了相关政策,采取 安置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其就业问题, 已取得初步成效。

进入 城镇的 270 万“农转非”劳动力,总体看文化技能素质偏低,又大多不在就业 扶持政策覆盖范围之内,灵活就业是这一群体的主要就业方式。

(四)城镇新增就业群体面临政策边缘化倾向 初中毕业生和部分高中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不具有竞争优势,长期 以来主要由家庭保障, 容易沉淀为长期失业状态。“农转非”人员中农民的失 地失业问题也十分突出。因失去土地,又无城镇社会保障,其处境较城镇下 岗失业人员更艰难。

这些失业群体没有组织归属, 其正当权益得不到应有关 注,形成了政策边缘化的倾向。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是下岗人员的再就 业问题,并出台了一系列有效的扶持政策。但在一些地区,就业最为困难的 群体是多年沉淀的“待业青年”和失地失业农民。如山西大同矿区在岗职工 9 万多人,下岗职工 1.8 万人,而待业青年却有 4 万多人,已经成为就业工作 的难点,甚至是影响社会稳定的最大潜在风险。

二、相关建议 (一)加强对新增就业人口中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就业扶持。在解决下岗 失业人员再就业、 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问题的同时, 加强对城镇新增就业群 体就业问题的关注。

要加强对长期待业人员的系统调查, 以准确了解和判断 其构成特征、 就业状况、 生活状况以及社会需求。

重新定位劳动预备役制度, 理顺失业登记、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与劳动预备役的衔接,清除 强制性认证造成的就业门槛, 发挥其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 促进就业的作用。

在制定和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时, 要将长期待业的毕业学生和失地失业农民 纳入政策体系之内。

(二)以职业教育为重点,推动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在城镇,逐步普 及高中阶段教育是化解失业风险的重要手段。

职业教育应成为高中阶段教育 尤其是乡村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重点, 就业导向是其发展的重要原则。

从实 践来看, 只有能够将劳动力市场需求与课程设置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机构, 才 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因此,要加强与行业协会和企业合作,建立职业教育与 就业岗位需求之间的纽带, 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加大对职业教育教学设施的 投资, 使学校能够真正培养出具有较强操作能力的技术人员。

推动教育和培 训的地区合作, 实现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 就业岗位供给与劳动力供给的有 效配置。

(三)进一步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加强市场和社会需求导向。扩大高等 教育规模, 不仅可以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而且是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的客观要求。近年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暴露出高等教育体制的问 题, 也为我们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方向:

一是培养目标要从 “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二是学科设置要与市场和社会需求紧密结 合;三是政策扶持,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向人才短缺的地区、 行业流动。

(四)完善统一劳动力市场,加强就业服务。我国劳动力市场在劳动力 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但是, 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态依然存 在。

如地区分割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对初次踏入社会的新增劳动力的 影响尤为突出。

“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部门分割不利于就业信息交流 和劳动力的有效配置。

在企业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待业青年”对企业 的就业依赖在部分行业和地区仍然存在。

大学毕业生对城市和企业性质等的 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市场分割的影响。城乡分割则增加了“农转非” 劳动力实现就业的难度。

不同群体之间的就业矛盾必须放在统一的劳动力市 场框架内进行解决, 要通过户籍和劳动就业体制改革, 逐步取消农和非农的 界限,取消地域界限,淡化所有制身份,消除人为的市场分割和干扰,逐步 形成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

推行统一的积极就业政策, 逐步取消政策目标人 群的身份歧视。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就业信息发布、 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方面的投入,针对不同群体的就业需求,提供差别化 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提高弱势群体就业能力。

2004年城镇新增就业群体情况分析 如要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 点击此处 进行反馈. 2004年城镇新增就业群体情况分析 暂无评价 | 0人阅读 | 0次下载 | 举报文档 公?文?写?...

一、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2004年,新增城镇就业3431人;2005年,新增城镇就业... 深入开展就业服务“进社区入家门”活动,切实掌握困难群体的就业状况,积极研究帮扶...

(2004)[C];2004年8刘晖;马良;张彩霞;; 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研究 [A];中国... 关于我省城镇就业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N];协商新报;2008年10 记者 彭颖; 全市新增...

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概念,城镇新增就业概念,城镇新增就业统计口径,2004年城镇新增就业群体情况分析》出自:QQ空间素材网
链接地址:http://www.qzoneai.com/sucai/RQnUlD58JwUW5dRF.html

相关文章阅读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

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概念,城镇新增就业概念,城镇新增就业统计口径,2004年城镇新增就业群体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