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化工大学教务网,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北京化工大学 QQ空间素材网 > 北京化工大学图书馆 > 北京化工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化工大学教务网,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北京化工大学 正文

北京化工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化工大学教务网,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北京化工大学

发布时间:2012-01-13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图书馆

北京化工大学学校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 1958 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技术 所需求的高级化工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 家“211 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 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1958 年 7 月 14 日,时任 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同志签发中共中央文件[中发(58)574 号],同意化学工业部筹 建北京化工学院,办学宗旨是“培养尖端科学技术发展所需要的高级化工技术人才”,学 校由此诞生。1960 年成为全国 64 所重点院校之一,1994 年更名为北京化工大学,1998 年 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3] 北京化工大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 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 形成了从本科生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 人才培养格局。建校以来,北京化工大学已为国家输送了 10 万余名各类人才。

学校由 3 个校区组成,东校区位于北京北三环东路,交通便利;西校区坐落于北京紫 竹院公园西侧,环境优雅;北校区在昌平区内,临近著名的十三陵风景区,景色宜人。学 校总体占地面积 1007 亩,建筑面积约 61 万平方米。拥有现代化的图书馆、教学大楼、田 径场、大学生活动中心和一批装备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室。

学校共设有化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 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文法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 12 个学院,学校的学科专业已涵盖理学、工学、管 理学、哲学、法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学 8 个学科门类,涉及 21 个一级学科。全日制本 科生 14770 人,全日制研究生 6040 人(其中博士 766 人),高职生 393 人,函授、夜大等 继续教育学生 6195 人,学历留学生 214 人;有教职工 2054 人,其中专任教师 1085 人,正、 副教授 702 人,两院院士 6 人,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专家 2 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1 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10 人、讲座教授 1 人,“973”首席科学家 4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7 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 73 人。

学校现有 5 个博士后流动站,6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9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含自主设 置),94 个硕士点,5 个专业硕士学位门类,10 个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49 个本科专业; 1 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 5 个二级学科),2 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 个国家重点(培 育)学科,3 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涵盖 14 个二级重点学科)、2 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 科、3 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8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4 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 1 点,2 个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2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 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0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 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 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校图书馆中外文书刊总藏量达 217.3 万册,电子图书藏量 8692GB,并引进 40 余种 国内外数据库,已成为以化学、化工、材料为特色的综合性馆藏文献库。

学校聚集一大批致力于教书育人、科教兴国、探索真理的名师、学者。有教职工 1791 人,其中专任教师 1065 人,正、副教授 615 人,两院院士(含双聘) 9 人,国家 “千人计划” 引进的专家 2 人,全国杰出专业的技术人才 1 人,教育部的 “长江学者 奖励计划” 特聘教授 8 人、讲座教授 1 人, “973” 首席科学家 3 人,国家杰出青年 基金获得者 9 人,教育部的新世纪优秀人才 47 人。国家人事部的“百千万人才工程”国 家级人选 7 人,国家的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 10 人;国家级的教学名师 5 人,北京市的教学 名师 12 人;中国青年科技奖的获得者 5 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 4 人;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入选者 41 人,北京市的科技新星计划入选者 50 人;正、 副教授 617 人。优秀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不断涌现,现有的国家级教学团队 5 个,北京市 的优秀教学团队 10 个,教育部 的“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 4 个,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的群体 1 个,国家的国防科技创新团队 1 个。另外,学校聘请了 包括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在内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为名誉教授,聘请包括我国国家最高科 学技术奖获得者在内的 65 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学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该校是首批(2004 年)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的高校。目前已经拥有化学、物理、大学 生文化素质教育 3 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 个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 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7 个国家“本科教学 工程”项目,1 个北京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 个北京市级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 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6 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 个北京市级校外人 才培养基地;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5 人,北京市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21 人,国家级教 学团队 5 个,北京市优秀教育团队 10 个;国家级精品课程 15 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 15 门, 北京市精品课程 37 门,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 5 门。2009 年,该校独立完成的教学成果 《产学研相互促进建设大化工创新人才体系》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校科研工作发展迅速,承担重大项目、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增强,科技经费不断创出历史新高,全校人均科研经费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01 年 以来,学校已有 21 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大奖,拥有 6 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位 2 居全国高校前列。2013 年学校科技经费到款 6 亿多元,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 12 项,获 专利授权 358 项。

学校一直致力于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园已经被认定为 “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的科技产业拥有 20 多个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科技产业实体, 依托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经营宗旨,形成了具有北化特色的高科技 产业,在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已形成系列技术和多种产品。

近年来,结合校内优势学科、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需求,学校还 重点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相继成立先进材料、工业生物技术等校地合作地方 研究院。

学校注重开展国际间学术和文化教育交流,先后与英、美、法、德、澳、韩、日等 93 所大学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目前,学校已经与 30 多所国外院校开展了包括交换学生、联 合培养、攻读学位、海外暑期学校、海外实习和参加国际会议及竞赛等在内的 40 多项学生 海外学习项目,2014 年学校派到海外学习的学生达到 386 名。学校招收从语言生到本科生、 硕士生以及博士生的多层次化的留学生,2014 年在校外国来华留学生 443 人次,其中学历 生 214 人。学校拥有一批高水平国际合作项目,如“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 “111 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文教专家项目”、“高端外国专家项目”、“海外名 师项目”等,正逐步引领我校科研团队走向世界。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将就业工作列为全校四项重点工作之一,举全校之力推 进就业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重视对学生的全过程就业指导,积极发 挥学校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多年来毕业生一次性 就业率一直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14 年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 97.91%,研究生总体就业 率为 97.73%。

北京化工大学建校五十多年,为国家培养十多万名毕业生,报国人才遍布华夏大地。

在这些人才之中,有的成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有的成为了省、部委领导人;有的担当国 家大型企业的管理者;更有大部分人才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科技、教育战线的栋梁和骨干。

学校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更多的辉煌靠我们来创造。在 21 世纪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 代,北京化工大学的全体师生将继续秉承“宏德博学、化育天工”的校训和“团结奉献、 艰苦奋斗、务实力行、博学创新”的化大精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把北京化工大学建 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水平多科性研究型大学。

目标:把北京化工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多科性研究 型大学。

使北京化工大学成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基地;成为国 家化工、石油化工和其他相关科学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 发研究的重要基地。在教育质量、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学校管理和办学效益等方面处于 国内高校先进行列,化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 历史沿革 北京化工大学(原名北京化工学院)始建于 1958 年,隶属原化学工业部领导,1958 年 7 月 14 日,邓小平同志签发《中共中央复文[中发(58)574 号]》,同意了化学工业部 筹建北京化工学院,办学宗旨为“培养尖端科学技术发展所需要的高级化工技术人才”, 学校由此诞生。1960 年 10 月中共中央决定把我校列为全国重点大学。建校初期学校设有 3 个系 12 个本科专业,在校生规模达 3150 人,校舍建筑面积 9 万平方米。

"文革"期间,学校遭到严重破坏,1966 年-1970 年 5 年间,学校停课,中断招生。

1971 年-1976 年招收 6 届工农兵学员。1971 年 10 月与北京化纤工学院合并(校名为北京 化工学院),这期间学校对专业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停办了全部尖端绝密专业,增设了若 干新专业,全院共设置 5 个系 14 个专业。

1977 年 10 月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78 年招收首届研究生, 同年 10 月北京化纤工学院从我校分出。

1994 年 2 月学校更名为北京化工大学,1996 年 4 月原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并入,1998 年 9 月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2001 年 7 月通过国家"211 工程""九五"期间建设项目验收。 教学力量 师资力量 学校有教职工 1868 人,其中专任教师 1139 人,正、副教授 721 人,两院院士 9 人, 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专家 1 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1 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 划”特聘教授 9 人、讲座教授 1 人,“973”首席科学家 4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5 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 57 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段雪,应用化学家,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 年 1 月生,北京人。

1982 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4 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 院化学工程系工业催化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由中国科学院授予)。1988 年毕业于北京化 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工业催化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由中国科学院授予)。2007 年当选中国 科学院院士(化学部)。 4 毕业后在北京化工大学从事科研工作,经近 20 年的持续研究,逐渐形成了“插层组 装与产品工程”研究方向,凝炼了以“产品性能为导向设计插层结构”和“以产品生产为 导向控制组装过程”两类关键科学问题,并开展了应用基础和工程化研究。发展了系列插 层结构功能材料,提出了成核晶化分离等系列插层组装方法。以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在 AIChE J.和 Chem.Eng.Sci.等国际化工刊物,以及 Angew.Chem.Int.Ed.和 Adv.Mater.等国 际刊物发表 SCI 收录论文 150 余篇,他引 2000 余次。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工业实践,实现了 功能性插层材料万吨级工业化。以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30 余件和美国专利授权 2 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多项科技成果奖励, 先后获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青年科技奖、全 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现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工学科评议组成员、 Structure and Bonding 编委、国家安全生产化工专家组专家、北京化工大学化工资源有 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多项学术职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 高金吉,设备诊断工程专家,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42 年 12 月生,辽宁本溪人。1966 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机械系化工机械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3 年获清华大学工程力学博士学位。1988 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 1992 年获国务院政府特贴;1999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现任 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副主任。

高金吉院士原任中国石油辽阳石油化纤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001 年到北京化工大学,任北化大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名誉院长,创建诊 断与自愈工程研究中心和北化大-美国 RTD 嵌入系统实验室,组建北化大安全科学与监控 工程研究中心并任该中心主任。

高金吉院士是著名设备诊断工程专家,在国内工业企业率先开发应用设备诊断技术, 攻克法国设计专家未能解决的阻碍国家重点工程辽化试车、生产的重大技术难关;查出导 致裂解压缩机频繁停机和重大事故的轴向力设计错误;通过轴承改型设计和整机全速动平 衡消除高速压缩机组强振,累计创效益数千万元。研制的机泵群监测网络和诊断系统已产 业化,成功应用于加氢裂化等 5 套装置中。开发应用监测诊断和预知维修系统,避免多起 重大设备事故,首次在石化行业实施两年一大修。编制出科学实用的 10 类 58 种机械故 障识别规则,成功研制出国家经贸委重点企业推广应用项目振动诊断软件包,已被国内 20 5 家企业采用。创建中石化设备诊断中心, 15 年间协助燕化等 30 个企业诊断排除机组故 障 204 台次。获部级一等科技进步奖一项、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3 项,国家发明专利一 项,均排名第一;在国内外发表论文 40 余篇。

高金吉院士兼任中国设备管理协会设备诊 断工程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分会副 理事长,中国安全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 主任委员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学科分委员会主任委员 . 高金吉院士 2003 年在国际设 备工程学术界首次提出“装备故障自愈工程”的学术理念,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他被世 界工程资产管理 (WCEAM) 大会聘为国际筹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并应邀将于 2006 年在澳大 利亚举行的首届世界工程资产管理( WCEAM )学术大会上作主题报告。

谭天伟,1964 年 02 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导师。1986 年 7 月本科毕业于清 华大学化工系,同年为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1987 年 9 月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1990 年 2 月至 1992 年 10 月公派到德国生物技术研究所和瑞典伦德大学联合博士研究生;1993 年 3 月清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3 年 5 月-1995 年 5 月北京化工大学博士后,后留校工作; 1995 年 9 月晋升为副教授,1996 年 9 月提升为正教授;1997 年 3 月至 1997 年 8 月及 1998 年 1 月至 1998 年 4 月两次到瑞典 Uppsala 大学访问学者;2001 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奖 励计划”特聘教授;2007 年 11 月 19 日起任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校党委常委。2011 年当 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是工业生物技术,包括生物基化学品、生物能源和生 物材料。973 项目首席科学家,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 863、国家“九五”、“十 五”攻关项目 5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 6 项。以第一获奖人先后获得国家 发明二等奖 1 项,省部级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4 项。累计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 230 多篇, 其中 SCI 90 多篇,EI 收录 100 多篇。

谭天伟是国家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北京市教学名 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中国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 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何梁何 利创新奖获得者”“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获得者”。2011 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 年 6 月 7 日,任命为北京化工大学校长。 科研机构 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6 国家工程实验室 轮胎设计与制造工艺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吉化公司共同组 建) 新危险化学品评估及事故鉴定基础研究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 危险化学品生产系统故障预防及监控基础研究实验室 可控化学反应科学与技术基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纳米材料先进制备技术与,应用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碳纤维及功能高分子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生物加工过程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新型高分子材料制备与加工重点实验室 膜分离过程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高端机械装备健康监控与自愈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材料电化学过程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环境有害化学物质分析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 化工行业系统仿真工程技术中心 化工行业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化工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所) 智能过程系统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生物炼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塑料机械与塑料工程研究所 高分子材料加工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研究中心 7 北京市水性聚合物合成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学研究 概况 学校科研工作发展迅速,承担重大项目、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问题的能力进 一步增强,科技经费不断创出历史新高,全校人均科研经费名列全国高校前茅。

2001 年 以来,学校已有 20 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大奖, 拥有 4 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 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2010 年学校科技经费到款 4.5 亿元,获得国家科技奖励 1 项,省、 部级科技奖励 7 项,获专利授权 311 项,发表论文 2125 篇。

学校一直致力于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园已经被认定为 “国家大学科技园” 。学校的科技产业拥有 20 多个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科技产业实 体,依托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经营宗旨,形成了具有北化特色的高 科技产业,在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已形成系列技术和多种 产品。在原有密云县、昌平区高科技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学校重点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 渤海地区建设科技机构,江苏常州设立的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和福建省厦门市设立的厦门 工业生物技术转移中心已相继成立,并取得良好成绩。学校结合校内优势学科、地方经济 发展战略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需求,还重点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相继 成立先进材料、工业生物技术等校地合作地方研究院。

211 重点高校 北京化工大学“211 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规划工作会议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 员会顺义培训中心召开。各项目规划组集中讨论,进一步完善修改“211 工程”三期重点 学科项目建设方案。校领导及与会人员集体听取并审议了“化工与能源”、“先进材料科 学与技术”、“过程控制、装备与安全工程”、“面向资源与环境的化学与生物工程”等 4 个重点学科项目建设方案情况的汇报。

国家重点学科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 5 个二级学科)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081701 化学工程 081702 化学工艺 8 081703 生物工艺 081704 应用化学 081705 工业催化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080502 材料学 080706 化工过程机械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 个) 070305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学院设置 ★化学工程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理学院 ★文法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研究院介绍:

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是北京化工大学会出资设立的科技型事业单位。主 要从事新材料、资源环境、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及 技术转移工作。同时,研究院与地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开发、人才培养、联 合研究等合作。研究院设立的宗旨是让北京化工大学的科研工作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 务,努力搭建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于区域经济的技术创新平台,通过 “研发、放大和推广一条龙”,实现“学校、企业和地方的共赢”。

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自 2008 年 9 月成立以来,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北 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现已发展成为江苏地区重要的科研院所以及北京化工大学 在长三角地区的研究基地科研信息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研究 院现有人员 67 人,具有高级职称 13 人,具有博士学位 13 人,科研团队 5 支,专利 29 项。

研究院现建设光固化材料研究中心、胶接技术研究室等中心及实验室 5 个、常州市微电子 工业化学材料研发与制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专业服务平台 3 个、常州市重点实验室 1 个; 孵化企业 4 家;研究院已与常州市及周边 6 个市(县)及园区签订了校院地合作协议,建 立了校企/院企合作中心 11 个。

管理机构 校长办公室、北校区办公室、发展规划处、财务处、人事处、教务处、科技处、国有 资产管理处、国际交流合作处、研究生院、基建处、网络中心、图书馆、出版中心、节能 办公室、后勤管理办公室、老干部办公室 9 合作交流 学校十分注重开展国际间学术和文化教育交流,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先后与美、 英、德、法、日、俄罗斯、澳大利亚、爱尔兰、芬兰、乌克兰、加拿大、韩国等 20 多个国 家和地区的 68 所著名大学与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并开展实质性合作。杜邦公司、陶氏 公司、巴斯夫公司、拜尔公司、罗纳普朗克公司等 10 余家国际公司为在校学生提供奖学 金。学校已经与 10 多所国外院校开展了学生互换、出国攻读硕士生等项目,为在校学生 提供了短期或长期出国留学的机会, 2011 年学校派到海外学习的学生达到百余名。学校 招收从语言生到本科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的多层次化的留学生, 2011 年在校外国来华 留学生 312 人。 知名人物 历任领导 历任书纪 马芳庭(1959.3-1971.4;1979.7-1982.6) 周 静(1973.7-1979.7;1982.6-1983.12(代理)) 姜法善(1985.1-1993.10) 卢济金(1993.10-1996.8) 冯文林(1996.8-2002.12) 历任校长 李 苏(1958.8-1960.12) 马芳庭(1959.3-1971.4;1979.7-1982.6) 陈鉴远(1982.6-1985.1) 庞瑶琳(1985.1-1993.10) 樊丽秋(1993.10-1997.8) 现任领导 王 芳:党委书记,负责学校党委全面工作。主管部门:组织部、党委办公室;协调 联系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文法学院。

谭天伟:校长,负责学校行政全面工作。主管部门:校长办公室、人事处、财务处、 规划处;协调联系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生命科学 与技术学院。 10 王子镐(1997.8—2012.6) 王 贵:副校长,负责学校安全保卫、西校区、继续教育工作。主管部门:保卫处、 西校区办公室、继续教育学院;联系学院:理学院。

陈冬生:副校长,负责学校北校区、国际交流、产业工作。主管部门:北校区管委会 办公室、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北化大投资有限公司;联系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任新钢: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负责学校学生、国有资产工作。主管部门:学生工作 办公室、国有资产管理处;联系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王同奇:副党委书记,负责学校宣传、统战、工会工作。

主管部门:宣传部、统战 部、工会、人文与社会科学处;联系学院:文法学院。

陈标华:副校长,负责学校本科、研究生教学工作。主管部门:

研究生院、教务处、 图书馆;联系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李显扬:副校长,负责学校基建、后勤工作,协助校长分管人事工作。

主管部门:

基建处、后勤集团;联系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关昌峰: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负责学校纪监审、离退休,协助书记分管组织工作。

主管部门:纪监审联合办公室、离退休人员工作处、保密办公室、稳定办;联系学院:经 济管理学院。

王 峰:副校长,负责科技、信息化建设工作。主管部门:科技处、高新技术研究院、 信息中心、科技园;联系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政界人物 贺国强: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61-1966 年在北京化工学院无机化工系无机物工学专业学习 ) 周小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1948 年出生 1975 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自动化专业, 1985 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

李学勇: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1978.03——1982.02 在北京化工学院高分子系高分 子化工专业学习) 谢钟毓:1968 年 12 月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热工仪表及化工自动化专业,国有重点大 型企业监事会主席。 11 李永金:大连市原市长、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1963.09——1968.12 北京化工学院 无机化工系无机化工专业学习) 马志鹏:北京化工学院机械系化工机械专业毕业,现任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市纪委书 记。中共十六大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常委,中共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 会委员。

科技界人物 高金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 年当选),设备诊断工程专家。1966 年毕业于北京 化工学院化机系。

段雪: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 年当选),应用化学家。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1984 年和 1988 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化工系工业催化专业,获硕士、博士学位。

张建春:现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总工程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少将军 衔。1982 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高分子系,获学士学位。

朱宝泉: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 师、上海市药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张立群: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教育部长江 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高正明: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流体混合与反应器工程研究室主任,中国颗粒学 会理事,《高校化学工程》刊物编委,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85 年毕业于江苏化工 学院有机化工专业,获学士学位;1988 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化工系,获硕士学位;1992 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获博士学位。

周长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战略管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战略管理学系系 主任,兼任北京大学国际经营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0 年 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机械系 ,获学士学位。

蓝伯雄:1982 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1985 年毕业于清华经管学院获得管理科学与 工程系硕士学位,1993 年获得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经管学院管理科学与 工程系教授。 12 贺高红: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1998 年 11 月 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

1993 年 9 月,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88 年 7 月,北京 化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企业界人物 俸培宗:化学工业出版社社长兼党委书记。1969 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无机系。

马正武:中国诚通集团董事长。1985 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曾任中国物资开发投资 总公司总经理。

胡兢克:现任中国寰球工程公司党委书记、高级执行副总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柳永茂:1969 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高级工程师,现任诺维信(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副总裁。

郝长江:1982 年北京化工学院毕业,中国化工报社社长。

费振勇:北京京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1991 年北京化工大学应用数学 系应用数学专业毕业。

李建新:中石化仪征化纤副总经理。

黄祖平:奥运中国马术第一人 ,81 级化工机械专业毕业。

特色专业 化学工程 学院也许好多人不太知晓,但是那句广告词——“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估计 大家都耳熟能详,“大宝”就是由化工学院的科研人员开发研制的。据说现在还有几种高 端的化妆品正在酝酿中,没准不久就会有新的广告带着化工学院的骄傲飞遍大江南北呢。

学院现设化学工程系、环境工程系和化学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北京化工大学的 特色专业,它是研究化工等过程工业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运用其解决生产、研发、 设计和管理等实际课题的工程技术学。要想学好这门专业必须得下一番苦工夫来夯实基础, 高等数学、化学、物理、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等专业课都是一些 需要花大力气搞懂的“硬知识”。

环境工程 13 专业旨在培养城市、区域和工业企业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及其他污染的治理、 控制与技术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一门专门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多学科交叉的新 兴学科。学习这个专业要有十分强的动手能力,也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思维,因为老师会经 常带着学生到各地去实地考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提出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院包括聚合物科学系、聚合物工程系、功能材料系、碳及复合材料系、金属表面工 程系、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分析与测试中心等单位。材料学科为国家二级重点 学科;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学院教学与科研的传统强项,也是北京化工大学的国家级特 色学科;碳及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金属材料防护学科在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材 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211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学好哪一个都有非常好的就业前景,就 看个人兴趣了,所以在材料学院学习对专业的兴趣非常重要,要在学习中培养兴趣或者在 兴趣中促进学习。 机构设置 一、组织机构图 14 二、各部门职责 1.综合部 1)日常事务管理:科研院内各办公室之间的工作协调,有关工作会议的会务安排,办公经 费的预算与决算,部内办公制度的制定,文件、机要、信函等的收发与归档,部内办公用 品、仪器设备的管理,接待来访、安排走访等。

2)信息化管理:科技年鉴编写,全校年终科研业绩岗位津贴统计分配,论文收录统计管理, 年度科研统计、汇编、报表;信息服务与网站管理,参与国内外前沿学术研究动态的搜集 整理,学术评审专家库建立和维护,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跟踪调查统计、科研政策研究 等。

3)学术组织与机构管理:负责与各级学术学会、行业协会、学术刊物编委等学术组织的联 络工作,办理学校教师在其中任职的推荐、登记和任职情况的统计。

4)基地管理: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基地的组织申报、建设管 理等;国家级、省部级各类人才项目的申报、过程管理、结题等工作;校内科研基地申报、 审批、验收等管理。

5)学校各类自筹科研经费管理:包括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等。

6)学术委员会秘书处:学术委员会的日程服务工作。

2.科技项目管理部 1)纵向项目管理:各类纵向项目的组织、申报、过程管理、结题管理等。

2)横向项目管理:负责各类横向课题的合同审核、过程管理、结题管理,以及合同纠纷的 处理。

3)经费管理:负责协助指导项目申请人合理编制经费预算,具体项目经费分配、预算执行 进度通报,经费使用建议、预算调整、决算编制、外部沟通协调等全过程服务,会同这校 有关部门做好政策咨询、业务培训、科研合同管理、技术市场登记、税费减免等相关工作。

4)科研信息系统:建立校内科研、财务等部门和院系、项目负责人共享的信息平台,实现 科研项目从申报、评审、立项、执行到验收的全过程数字化管理与服务。

3.国防科研部 1)军工项目管理:军工纵向科研项目的组织、申报、过程管理、结题验收、鉴定、报奖等 管理工作;军工横向科研项目的合同审查立项、登记管理和结题等管理工作,参与合同纠 纷的调解和诉讼。

2)资质与质量管理:军工科研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的建设、运行、 管理和复审等工作;军工科研保密管理工作。军工科研项目中提供样品的质量管理;军品 生产提供产品的质量管理;用户信息收集、分析、反馈意见的处理和质量投诉的处理等工 作。

3)国防知识产权与成果管理:承担国防相关的专利事务及软件著作权等管理工作,负责国 15 防科技成果鉴定材料的审查,配合上级主管部门组织鉴定;组织与国防科技奖励的申报。

4.人文社科部 1)文科项目管理:国家社科基金各类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各类项目、北京市教委社科项 目、校自主创新项目(人文社会科学部分)、人文社科横向合作项目的申报、项目管理、 经费管理及归档工作等。

2)成果管理:各级各类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组织申报、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宣 传推介、国家社科优秀成果文库的组织申报、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归档工作。

3)智库建设规划与管理:负责学校的智库建设的政策制定、实施及管理,以及智库政策向 政府或有关部门提供咨询建议等。

5.成果与知识产权管理部 1)知识产权管理:承担校与专利事务及软件著作权等相关管理工作,以及国际、国家及行 业标准制定等管理工作,承担学校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2)成果管理:论文、奖励、专利、著作、软件、标准等,年鉴、统计等。

3)奖励办公室:负责科技成果鉴定材料的审查,配合上级主管部门组织鉴定;组织与科技 有关的各类奖励的申报。

6.重大项目组织与实施部 1) 收集、发布科技前沿信息和掌握国家大型科研项目信息;组织全校性学术交流,学科 交叉项目的组织与凝练;负责学校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

2)重点策划、组织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国 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以及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北京市、农业部、环保部等国家部委各 类重点重大计划项目。

7.科技政策研究与法律咨询中心 1)开展国家宏观科技战略和科技政策的研究,为学校宏观管理决策和科技发展提供有效支 撑。

2)对科技中介服务、科技金融、科技人才等科研管理制度展开研究,为确立创新驱动发展 体制机制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3)负责学校知识产权政策和法律方面的咨询和统计工作。

8.技术转移中心 1)事务办公室:负责管理中心日常运营,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沟通信息资源。

2)区域研究院发展与管理办公室:规范区域研究院的发展和管理,负责学校和区域研究院 间的联络工作。

3)学科性公司管理办公室:负责学科性公司的设立、运营管理、绩效考核等工作,并制定 相应的激励机制。

4)政产学研合作交流办公室:负责梳理学校技术成果,代表学校组织开展校地、校企交流 16 合作,促进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5)成果培育孵化平台:负责学校重大技术成果的遴选-评估-培育-孵化等管理工作,并组 织实施,为学校师生创业提供支撑服务。

6)技术成果转移平台:负责搭建以区域研究院、学科性公司、高新院、产业集团等的学校 层面的技术转移体系,为成果孵化提供政策保障和技术支撑。负责向国内企业、公司、投 资机构等提供成套技术、一条龙工程化技术、共性单元技术等技术转移体系,为成果孵化 提供政策保障和技术支撑。

7)国际技术转移平台:负责国际技术成果的信息收集,制定相关转化实施方案,并组织管 理。 17

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经过近50多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文、法、管、经济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形成了从...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原名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技术所需求的高级化工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国家“211 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

北京化工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化工大学教务网,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北京化工大学》出自:QQ空间素材网
链接地址:http://www.qzoneai.com/sucai/PeRIvMGEn3RZt8QD.html

相关文章阅读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

北京化工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化工大学教务网,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北京化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