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慢”下来】读书不妨多一些慢阅读

时间:2019-05-12 04:49:13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语文教学就常常被人诟病,其中最具影响的当属吕叔湘老先生的呐喊:“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国语,却是大多数不过关。”正是这句呐喊激起了全社会对语文的关注,于是乎语文教学就成了当代教育高耗低效的“典范”,也背负着“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的指责。也许是众多专家学者的呼吁,也许是语文教学现状的使然,也许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觉醒”,自本世纪来,语文教学尤其关注“速成”“有效”等字眼,生怕再被人诟病。在一波一波的教学改革后,我们语文教学的过程多了些“速成”,多了些“有效”……在这“速成、有效”的背后,我们的语文失去了本该有的“情致润养”“心灵呵护”的魅力,我们的老师也少了一些等待,少了一些宽容,使得学生在这快速前行的道路上失去原有的自信和从容,结果语文教学依旧在低效的生命线上徘徊。当我们不能快速有效的前行,不妨停下脚步,细细品磨我们的语文教学,慢慢审视我们的教学实践,或许当我们漫步语文的花园里,偶能听到花开的声音。
  一、慢一些,可以让孩子们有机会触摸文本
  古语有云:“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想让孩子学会游泳,必先将其放入水中。当孩子们触摸水时,就会慢慢感知水的涌动,就会自觉去尝试水的神奇,在一次次成功与失败的历练中,就能成为一个泳者。语文教学与之也有太多的相似:当学生尽情触摸文本时,也能从字里行间感受语言的魅力、也能体会作者的思辨、也能享受文本带来的情感润泽。然而当我们走进课堂,无论是常态课,还是观摩课,都似乎呈现着一种完美的速成:学生在教师带领下,急速浏览文本,然后急着与教师、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话音未了之时“结果”豁然呈现。这样,学生在老师预设的课堂中,总是能以“最快时间”,得出“最完美的答案”。在这完美的速成之中,孩子们没有了与文本触摸的深度,只是形式上的与“结果”相约,在这看似高效的背后,孩子们却依然两手空空,徒留下一段无可奈何的“应和”。
  为此想要实现语文教学的真正高效,就必须坚决摒弃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热闹,让学生们潜泳文本,去触摸文本给学生们呈现的“姹紫嫣红”。或许这样的过程是慢了一些,但这样的慢,是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地位的回归,是真正地实现以人为本。
  二、慢一些,可以让孩子有时间说出心中的话
  或许是应试教育的余威犹存,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仍然过多地关注“知识的传授”。在这模式下,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渐渐地丧失了表达的冲动与能力。殊不知,语文不仅是一门重在积累的学科,更是一门关注“怎么说”的学科。当我们的教学只关注“接纳”而不关注“吐新”时,我们的孩子也就速成了一个个容器。
  记得于永正在《新型玻璃》一课的教学时,当于老师问孩子们“你们还知道什么样的玻璃?”时,一个孩子急匆匆地站起来:“我还知道一种……玻璃可以……可以……”可能是孩子一时心急,站起来竟语无伦次,结巴了半天,这种情形的出现令于老师的课堂顿时引起了一阵骚动,在场的学生急、听课的老师急,正当我们为于老师捏了一把冷汗时,于老师笑眯眯地说:“不急,慢慢说,说快了会把自己呛着……”这位孩子在于老师的等待下,说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可以阻挡伽马射线的玻璃,这种玻璃可以为宇航员在空间作业提供保护。正是于老师的等待,让这位孩子丰厚的积累得以展示出来,也让这位孩子赢得了久违的掌声。
  三、慢一些,可以让孩子们润养心灵
  佐滕学曾说过:“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张文质先生也常说:“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更何况是心灵的润养。”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启人心智的篇章,当我们带领学生慢慢咀嚼、吮吸,就会发觉其中不少篇章可以润养孩子们的心灵:细细咀嚼小羊的遭遇,孩子们或许能发现,面对强大的敌人的时候,除了不能畏惧,还要讲究斗争策略;跟着哲学家上完最后一课,孩子们可以明白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只有在上面种上庄稼;细品安徽广源太极洞的圆石,孩子们可以从中感受:在做任何一件事时,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当我们带领孩子们漫步在生命的林子中,孩子们可以从树木的竞争中感知竞争的魅力……当我们慢一些,文本中大量的甘霖就可以不断滋养孩子的心灵。
  卢梭说:“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是要浪费时间。”放慢脚步,是摒弃了急功近利的自然之道,是摆脱了忙碌浮躁后的宁静之态,是拒绝了肤浅平庸后的深刻之美。总之,当我们不能高效的带领学生前行时,不如放下脚步,让孩子们慢慢感受身边的世界,或许能在这漫漫的旅途中,让我们欣赏到园中的花香。
  (责编 张亚莎)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