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越王宫殿,萍叶藕花中

时间:2019-02-09 04:50:28 来源:QQ空间素材网 本文已影响 QQ空间素材网

  摘 要: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怎么教,这是语文教师要面对的问题。教材变了,我们也要学会“变”,变观念,变教法,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用教材教”。在教学过程中,要用有效的导入让学生快速进入文本,要用鼓励的话语让学生主动展示自己,要利用新老教材相同篇目的细微不同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此外,老师还应该不囿于教材编排顺序,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能运用语文教学机智应对偶然事件;能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教材 教学感悟“用教材教”
  
  一、准确定位“领着学生学什么”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内容增加了差不多一倍。教师几乎每天要备一篇新课,工作量很大,而且,往往一篇文章自己都没吃透,就急急忙忙去上课了,导致效果很差。疲于奔命了一个学期之后,笔者觉得,应该给自己的教学重新定位了。
  面对新教材,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教材观,准确定位“领着学生学什么”,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如果文章教下来,学生的积累有了,语言的感觉有了,理解能力有了,分析能力有了,对美的感悟能力也有了,那么,教文章只是在不断强化这种能力而已,多教一篇少教一篇并不那么重要。反之,即使把每篇文章分析得彻底全面、滴水不漏,而学生自己不具备上述的能力的话,恐怕成绩也是不会好的,也背离了新课改的原则。
  
  二、有效教学应从导入开始
  
  因为新教材篇目比较多,预习时间比较短,也因为学生对文本里提及的人和事不熟悉,所以很难建立起情感联系,产生情感共鸣。教师就需要在导入上下一番功夫,为学生营造与文本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能快速进入文本,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笔者自己在教学时,就在导入上做了比较大的功夫,比如教《肖邦故园》时,准备了与肖邦有关的两个小故事,一个是肖邦代著名的钢琴家李斯特演奏取得成功的故事;一个是肖邦到著名作家乔治•桑家做客时,在一只小狗的顽皮诱发下,弹出了一首不朽名曲《降D调圆舞曲》的故事。对于肖邦,学生几乎一无所知,这两个故事既让学生对肖邦这个陌生的音乐家不再陌生,也让学生感受到了肖邦杰出的音乐才华,在教课文时,学生就不至于有一种生疏感了。
  不过,有时候,由于时间短,考虑不周详,有些老师的导入效果未能达到最佳。比如教泰戈尔小说《素芭》时,有位老师用舞蹈《千手观音》导入,他的导入语是:“同样是哑女,同样是美丽聪慧,村人与父母是怎样看待素芭的呢?”笔者认为,这段舞蹈的美无与伦比,每个看过的人都会被深深地震撼。导入语可以从生命价值这个角度去设置,因为,素芭这个出生于印度一个村的美丽女子是被人们看作废物,看作累赘的。至于素芭的美丽,最好放在后面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素芭美吗?美在哪里?让学生感受她相貌的极美、个性的极善与命运的极悲之间的极大反差,从而深深感受到本文的悲剧意味。我觉得这样导入可能更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当然这只是本人的一孔之见。
  
  三、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教学语文课时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大语文活动,应突出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功能。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五人墓碑记》时,笔者要求学生找出三四两段文字中写得精彩的句子,同学很认真地找了,有说“意气扬扬”“谈笑以死”写得好,写出了五人视死如归的精神;有说“哭声震动天地”“噪而相逐”写得好,写出了苏州市民对周公的敬重和对阉党的痛恨。课堂气氛活跃自由。但是有一个同学说,我认为“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写得最好,说明五人是真的不怕死,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也毫无惧色,是真正的英雄,所以贤士大夫才愿意“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以函之”。这个答案精彩极了,说明这个同学是真的用心在读,读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教《离骚》时,笔者问了一个问题:屈原还有其他的选择吗?他为什么要自沉汨罗江?
  一个学生说,离骚开头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笔墨写自己的出身、生辰和姓名?其实只说明他的忠君爱国是与生俱来的。对于屈原来说,楚国是他的家,他的身上流着帝高阳的血,从他出生之日起,他就与楚国血脉相连,不可分割了。而他出生的吉祥的日子,父亲给他取的美好的名字,又让他有一种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他把辅佐楚王,让楚国日益强大当成了自己的崇高使命。所以,楚国不仅是他外在形式上的家,更是他内在的精神家园,是他的精神寄托与精神支柱,这种信念支撑着他在二十多年的流放生涯中始终充满希望。但是,楚国灭亡了,他的家园毁灭了,他的精神支柱也轰然倒塌了。看看自沉汨罗之前的屈原,“被发行吟泽畔,形容枯槁”,让他痛苦的不仅是国家的灭亡,更是精神的无所皈依。所以,屈原没有其他的选择,他只能以死来明志,他是名副其实的殉道者。精彩的回答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回答比较长,时间比较久,教师一定要耐心倾听,不要打断学生的思绪,让学生的灵感如昙花一现。
  
  四、利用新老教材的细微不同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
  
  新教材中许多经典篇目选择于老教材不同的版本,可以通过让学生比较两者的区别,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语言感受能力。
  比如《离骚》中有一诗句,老教材是“何不改乎此度”,新教材则是“何不改此度”。《阿房宫赋》中有一句老教材作“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新教材则作“高低冥迷,不知东西”。比较的目的,是想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和谐美及音韵美。因为《离骚》节选部分都是上句七个字,下句六个字,新教材中这句突然变为五个字,就打乱了节奏,破坏了语言的和谐。而《阿房宫赋》中“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前几句是“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尾字 “龙”“虹”与“东”一样都是押ong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新教材的“高低冥迷,不知东西”读起来就特别别扭。另外,也可以让学生讨论讨论,《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强虏灰飞烟灭”和“樯橹灰飞烟灭”的区别,借此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含蓄之美。因为,“强虏”意为强大的敌人,指曹操的军队。“樯橹”则用了借代手法,借指曹操的水军,这样,我们可以知道赤壁之战的背景是在水上,也见识到周瑜过人的军事才能――“水面偏能用火攻”。 用“樯橹”一词显得含蓄而又内蕴丰富。
  
  五、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模块重组
  
  新教材在板块安排上似乎更侧重德育,每一板块的主题相差不多,学了一篇文章基本上就知道下面几篇的主题是什么了,因此,学生往往只对第一篇文章稍稍表露出一点兴趣,对后面的文章就有些索然寡味了。在这种情况下,灵活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进行小范围的模块重组,让学生感受一些变化,增加一点兴趣,还是有必要的。
  比如教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中的《五人墓碑记》时,我就把它和《廉颇蔺相如列传》放在一起,确立了一个新的主题叫“壮士一笑轻生死”,抓住《五人墓碑记》中五人的“谈笑以死”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在秦廷中的“倚柱,怒发上冲冠”,在渑池之会中的“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以此揭示五人和蔺相如大义凛然、不畏强暴、不惧死亡的英雄气概。之后,把《廉颇蔺相如列传》和《烛之武退秦师》放在一块,主题为“一言之辩与百万之师”,揭示出优秀的言语艺术在战争年代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正如孙子所言“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六、关注学生兴奋点,适当运用教学机智
  
  星期四下午的语文课,我进到教室里,教室里黑乎乎的,学生们聚精会神观看一部影片,原来上节课艺术老师给他们放了一部影片,他们正看得津津有味,这时候如果打断他们,上课效果也肯定不会好的。十几分钟后,影片放完了,学生还在激烈的讨论者,我就叫一个学生介绍影片的大致内容。学生说了,原来这是一部真人版的变形金刚。我又问,影片好看在哪里,学生纷纷说,变形金刚和外星人作战的时候好几次差点死了,很刺激的。好几次差点死了?这不是和今天要讲的内容很相似吗?我灵机一动,要说刺激,有一个人遭遇的比这部影片刺激得多了,别人常说九死一生,他却是十八死一生,我们来感受一下他的刺激人生。整节课学生兴致非常高昂,也很能将文天祥的遭遇和残存在脑中的印象结合起来,结果,三十分钟的时间完成的效果比四十五分钟完成的效果还要好。
  这节课的顺利完成带有偶然性质,但也带给我们教师某种启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奋点,把握非预设性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建立与文本正确的、有效的“沟通”和“对话”,激活语文课堂,提升课堂效率。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的行程。”
  
  七、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
  
  这个想法是在一种极偶然的情况下萌生的。当时学校刚好停电,许多老师哇哇大叫,乱成一团。这种情况暴露了我们平时教学上的弊端――过分依赖多媒体。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不是先熟悉教材,而是先上网搜寻相关的课件,一“件”在手,心中便坦然了。上课时就一张一张点下去,点完了,课也上完了。也许这篇文章只在老师心中留下模糊的印象甚至根本没有在老师心中留下印象,而课堂效果也不会太好,这是弊病之一。
  没有电,照样得夹着书本去上课。上的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非常熟悉的老课文。出乎意料的是,用多媒体一节课上不完的东西不用多媒体反而上完了。而且,节奏紧凑,重点突出,学生印象深刻。相信大多数老师都有这个感觉,用多媒体上课比不用多媒体上课速度要慢。多媒体教学因其方便,因而很多时候东拉西扯,有关的无关的都往上扯,占用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效率不高,这是弊病之二。
  这节课之所以能顺利地上下去而且能上得比较成功,得益于这是一篇老课文,我对内容很熟悉,课堂上才能不慌不忙,还能产生许多灵感。所以,教师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力求能让新课文变得像老课文那样熟,熟中才能生出巧来。而我们却往往本末倒置,花很多时间上网找资料,找课件,做课件,花几个小时,课件做得很漂亮,对课文内容却没有吃透,这是弊病之三。
  另外,据笔者观察,同样的内容从老师口中说出来和从幻灯片上展示出来,效果是不一样的。听老师讲,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注意力比较集中,老师补充一些课外知识的时候,老师自己朗读一篇文章的时候,学生眼中还会闪动着一种光芒――那是对老师的崇敬之光。潜台词是这个老师知道得还挺多的。
  笔者相信,获得学生的崇敬,是每个老师都企盼的。被学生喜爱的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也比其他老师要好得多。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新课标是一个尝试,是历史的必然。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又是一个提高的契机。语文教师,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完善自我,解放学生,顺应时代潮流,书写精彩人生。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通讯》.2008.1A
  2.《语文教学之友》.2008第313期
  3.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4.李镇西.《让思想冲破牢笼》
  5.《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第二高级中学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RSS 订阅 | 热门搜索
版权所有 QQ空间素材网 www.qzoneai.com